養老行業未來10年有怎樣的發展空間?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養老產業未來10~15年將進入黃金時代。未來的養老地產將不僅僅是以地產業為主導,而是多業融合,比如養生、護理和治療,甚至與旅遊、購物等相結合的模式。同時,市場也將趨於細分化,針對不同老人的需要,設計出個性化的服務。那麼,養老行業發展都有哪些趨勢呢?


專家講座推薦:周燕珉:人性化與精細化設計——以養老建築為例

養老行業未來10年有怎樣的發展空間?

趨勢一:養老產業與養老事業加速分離

面對國內不斷加強的社會養老壓力,對政府而言,如何加快養老事業發展,“保基本,兜底線”,是國家當下最關心的問題。對養老產業的發展,政府更多的是通過放寬行業准入,加強質量、安全、價格等方面的行業監管和推出制度建設,以規範引導各種社會力量介入養老產業,推動中國養老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養老產業將與養老事業加速分離。

養老行業未來10年有怎樣的發展空間?

趨勢二:養老用地的供地政策限制將逐步放開

宋衛平在2012年9月的一次養老論壇上說,綠城不能大規模介入養老地產的最重要障礙之一就是不能低成本獲取養老用地。北京市國土局在2013年年初公佈的全年5650公頃的供地計劃裡第一次單獨列項養老設施用地,供應100公頃。無獨有偶,2013年年末,深圳市出臺的新政中也打破養老用地政策限制,以辦公用地基準地價標準的30%測算,推出經營性養老設施用地。雖然由於各種原因最終停止出讓,但一線城市的供地政策試點突破也預示著2019年後養老用地的供地政策限制將逐步放開。

趨勢三:養老地產盈利模式逐步明朗

2013年年末,繼長江養老後,平安養老也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准,可拓展資產管理業務範圍,增加“受託管理委託人委託的以養老保障為目的的人民幣、外幣資金;開展養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業務”。春江水暖鴨先知,對養老產業高度敏感的險資和房企早幾年就開始研究佈局未來養老地產業務,如:綠城的“學院式養老”,保利的“三位一體”養老模式,“鄰里式養老”。這些先行者們通過幾年的戰略發展研究和項目試水實踐,給中國式養老地產發展模式帶來很多有益的方向探討。我們認為,2019年後中國養老地產的盈利模式將越趨明朗。

趨勢四:養老產業發展的真正主力軍開始啟動

當下在國內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更多的是險資和央企,而應該有所作為的真正主角--醫院,卻默默無聞。其實在國外,例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臺灣等國家或地區的養老產業發展都是以醫療資源為主力軍,因為養老產業的核心是服務,而服務的核心是醫療和長期照料。無論是健康活力老人,還是半失能、全部失能的老人都要依賴護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特殊資源,而國內的醫院有大把患者排隊等著送錢,“錢”景一片光明,自然沒工夫關注養老產業。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局面正在慢慢改變。《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如此一來,“醫養結合”怎樣使醫院資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成為養老地產發展的新命題。在這方面,復旦醫院旗下的泰福健康,藍卡集團的藍卡健康已經有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相信2019年後養老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會發出更大的聲音。

趨勢五:從“跑馬圈地”到“圈人圈資源”

隨著社會各階層對養老事業及產業的關注,去地產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大家希望養老地產不要成為房企新一輪“跑馬圈地”的手段,而是真正腳踏實地做好國民需求的養老產業的實事。而要做實事,就撇不開養老產業人才匱乏、綜合配套難以成型這個核心阻礙。專業的人,專業配套資源的爭奪、佔領,在2019年將更為激烈。比如:復星計劃全國併購500家醫院以打造自己的大健康業務體系;世貿也在整合“醫院和教育”資源啟動自己的養老地產項目;恆大更是和哈佛大學合作在中國成立“哈佛醫院”。

趨勢六:養老物業的運營、營銷將更受重視

由於過往房企對老人身心需求的研究不足和關注不夠,使得現有養老項目的落地性並不強。並且由於對各地養老市場空間的研究也缺乏體系研究,區域內有效養老需求到底有多大空間,什麼樣的宜老化產品、綜合配套服務體系、產品服務價格才是這些有效需求老人能接受以及願意接受的等一些問題逐漸凸顯,我們認為,2019年後養老物業的運營、營銷將更受重視。

趨勢七:第三方機構介入更深

有需求就有市場,面對養老產業各種戰略戰術問題,相信2019年後將有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機構介入養老地產領域。比如天佑安康集團與溫州蒼南縣政府簽訂了“蒼南天佑安康頤養中心”項目投資協議,並有十多年的養老項目諮詢運營經驗;清華城市規劃設計院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專業化建設設計研究團隊;第三方機構的介入,對解決養老產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將發揮更大作用。

趨勢八:養老地產產品更加多元化

隨著對老人自身的需求研究,各大房企將逐步展開自身的全國養老業務佈局,產品體系將逐步完善,不再僅僅關注中高端養老市場,不再聚焦活躍老人,針對不同購買力客戶的中低端養老公寓,針對介助、介護老人的綜合性養老社區相信也將越來越多面市。

國內的養老產業還處在探索階段,可能8年、10年後才能初見端倪。在2013年政策元年,頂層設計之下,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長足進展,但仍然缺乏總體規劃、制度標準不完善、監管機制不到位、硬件軟件都尚需不斷創新完善,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