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1)——看懂經濟學理論流派

先提幾個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

房價會跌嗎?物價會漲嗎?人民幣會貶值嗎?央行會加息嗎?

為什麼李嘉誠拋售大陸和香港資產?為什麼王健林走輕資產路線?為什麼海航集團賠本賣出海外資產?

為什麼寶能集團“野蠻人”姚振華敢買萬科A,兩年賬面盈利677億元?為什麼“野蠻人”敲不開格力集團的門,反而成了“害人精”?為什麼傻大黑粗的煤炭、鋼鐵、有色瘋狂暴漲,利潤暴增?為什麼貴州茅臺市值過萬億,股價奔千元呢?

經濟學基礎(1)——看懂經濟學理論流派

以上都與普通人無關,關鍵的關鍵:

為什麼我們沒有預想到這些呢?

因為:我們不懂經濟學。

不懂經濟學,就不知道經濟發展的規律。不懂經濟學,就不知道政府作出決策的原因。不懂經濟學,就不知道產業發展的前景。不懂經濟學,就不能夠利用經濟規律理財致富。

窮,是有原因的。富,是有道理的。

所以,從零起步,陪伴你,激勵我,逼自己學點經濟學。

先記住這幾個名字:

古典經濟學派 亞當斯密(1723-1790) 薩伊(1767-1832) 李嘉圖(1772-1823)

奧地利學派 門格爾(1840-1921) 龐巴維克(1851-1914) 維塞爾(1812-1878)

新古典學派 馬歇爾(1842-1924)

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1883-1946)

新自由主義 哈耶克(1899-1992)

新劍橋學派 瓊·羅賓遜(1903-1983)

公共選擇學派 布坎南(1919-2013)

貨幣學派 弗裡德曼(1912-2006)

新古典綜合派 薩繆爾森(1915-2009)

理性預期學派 盧卡斯(1937- )

供給學派 拉弗(1941- ) 費爾德斯坦(1939- )

重商主義

16~17世紀出現了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典型代表是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實施的殖民策略,瓜分世界狂潮,兩次鴉片戰爭的思想根源。

古典經濟學派

17世紀以後,資產階級興起,但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認為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

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這是典型的封建社會主導經濟思想,無論中外。

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批判了重商主義只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源泉的錯誤觀點,批判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指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他肯定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把它看作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他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認為通過人類的利己之心和“看不見的手”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亞當·斯密是自由市場經濟的首創者,也為資本主義發展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

經濟學基礎(1)——看懂經濟學理論流派

1803年,法國拿破崙時期的薩伊發表《政治經濟學概論》,提出了著名的薩伊定律:“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 (Supplycreates its own demand)。這個意思是說,每個生產者之所以願意從事生產活動,若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該產品的消費慾望,就是為了想將其所生產的物品與他人換取物品或服務。薩伊定律否定生產過剩的存在,認為商品買賣實質上是商品交換,貨幣只在剎那間起媒介作用。產品總是用產品來購買,買者同時也就是賣者,買賣是完全統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給會為自己創造出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會因價格機制的調節而達到均衡。

薩伊第一次建立了經濟學的三分法,把經濟學劃分為財富的生產、財富的分配和財富的消費三部分。生產不創造物質,只是創造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物品價值的基礎。勞動、資本和自然力(如土地等)協同創造產品,提供效用,從而協同創造價值。他完全否定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堅持斯密的庸俗觀點:即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構成價值,它們組成商品的生產費用,然後,用生產費用來決定價值。資本、土地如同勞動一樣能提供生產性服務,具有創造價值的能力。

勞動得到工資、資本得到利潤、土地得到地租,這就是“三位一體”公式。他又把利潤劃分為相互獨立的兩個部分:使用資本所付的利息,是對企業家從事冒險、監督和管理企業的報酬,這種企業家的“智力和才能”應得到最高比例的報酬。特殊技能的工人也是一種“資本積累”,也會獲得象企業家那樣的報酬,他稱其為“勞動利潤”。

薩伊認為:如果一種產品難於脫銷而產生過剩,並非由於缺乏貨幣,而是由於某些產品生產過少所致,鼓勵消費無益,重要在於激勵生產。在理想狀態下,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經濟學史上,爭議最大的經濟學家就是薩伊。李嘉圖稱讚他,凱恩斯批判他,供給學派又把薩伊定律奉為真理。

經濟學基礎(1)——看懂經濟學理論流派

1817年,英國的李嘉圖發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認為:價值區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換價值的標準,一件商品的價值,或曰用以與之交換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數量,取決於生產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

李嘉圖認為:政府稅收是用於政府支出,因而也具非生產性。稅收具有妨礙生產和耕種的通病,給生產帶來負擔。最好的財政計劃就是節流,最好的賦稅就是稅額最少的賦稅。稅收不論來自收入還是來自資本,都是對積累的減少。

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基本原則是:“兩優擇其甚,兩劣權其輕”,正是這樣一條原則,決定了葡萄酒應該在法國或葡萄牙生產,玉米應該在美國或波蘭生產,而機器和其他商品應該在英國生產。這種理論為自由貿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一個具有充分商業自由的體制下,每個國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置於對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最典型的應用事例就是我們今天的國際貿易全球化。

經濟學基礎(1)——看懂經濟學理論流派

古典經濟學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倡導自由貿易、市場競爭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