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病人的神經內科專家陳海波

“嫁”給病人的神經內科專家陳海波


陳海波

央視網消息:四月初的北京,春風春雨伴春寒,陳海波像往常一樣一大早趕到北京醫院神經內科病房,從這裡開始一天的工作。病房外長長的走廊留下了千餘位帕金森患者的“墨跡腳印”,牆上的一面面錦旗也道出了患者對這位從醫35年、甘願“嫁”給病人的醫者滿滿的信任與感激。

“帕金森病一旦確診,無法治癒,需要根據疾病進程終身接受治療。我們醫生要陪伴患者一生,相當於‘嫁’給他們。”帕金森病是繼阿爾茨海默症之後的第二大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在陳海波看來,用“嫁”這個字是對他工作的最恰當詮釋。

1995年,在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和老年醫學專家、帕金森病學科奠基人王新德教授的牽頭下,北京醫院帕金森與錐體外科疾病診療中心成立。作為王新德的研究生,陳海波加入到新成立的診療中心,開始潛心學習和鑽研帕金森病的臨床診療。這之後的20多年,陳海波便與帕金森病綁在了一起,導師王新德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為他之後的臨床實踐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原發性帕金森病的診斷和治療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檢查方能確診。不少帕友卻有這樣的體會:好不容易掛上大醫院的專家號,三五分鐘就確診了,說沒法治癒讓去拿藥,便叫下一號了。這讓患者和家屬的心涼了一半。“陳主任出門診,一個患者平均要看20分鐘,對於首診的病人一般都會半個多小時。”北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崔壯說。出門診時,陳海波的學生會站在一旁邊,首診病人的所有檢查,他都會親力親為,寫病歷也由他本人完成。“原發性帕金森病是很容易被誤診的,有的沒有三五年的病程都很難判斷。”陳海波說,確診是制定治療方案的第一步,一步錯將步步錯,絕對不能因為醫生的不嚴謹而耽誤患者治療。

每個治療細節的專業化,需要專業化人員的相互配合,團隊每個人都要有存在的價值體現,這是陳海波對團隊成員的基本要求。2015年成立了北京醫院帕金森團隊。該團隊由神經內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神經調控醫生,康復管理醫生,神經影像醫生,麻醉醫生,心理評估及心理干預醫生,專病的護理人員組成,實現了針對帕金森患者的“一站式”診療服務。

63歲的老孫是陳海波的一位新病人,患帕金森病13年,吃了十年的藥,2016年找到陳海波。“藥量逐漸增大,到後來吃藥也不怎麼管用了,每次吃只管一兩個鐘頭。”老孫的丈夫回憶說。陳海波團隊經過評估,決定為老孫手術。手術很成功,當打開腦起搏器開關那一刻,老孫的手逐漸停止了抖動,她自己淚流滿面,激動地說不出話。然而,帕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只是整個治療進程的一個節點,之後還有設備程控,有人把腦起搏器稱為“電子藥”,它跟吃藥一樣,“劑量”隨著病程進展也是需要終身調整。

“嫁”給病人的神經內科專家陳海波


陳海波為患者做檢查

“任何一位帕金森患者的治療都不是一次性的,所謂的‘一站式’管理,也就是全程管理,從確診到每一次用藥再到手術治療以及術後的起搏器程控等都有適應症,需要內科、外科、康復科、心理科等科室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才能給患者最佳的診療方案。”這便是陳海波團隊所遵從的治療“金標準”。

帕金森患者在情緒上或多或少存在些問題。抑鬱、焦慮狀態會加重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心理干預和必要的藥物治療,是治療的必要環節。陳海波常說,不僅是帕金森患者,大多數疾病都需要“話療”。這也是對醫生的一種考驗,不僅要掌握精湛的臨床知識,還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當被問及什麼樣的學生最令自己滿意?陳海波說,除了嚴謹細緻,性格也很重要,要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如果跟患者溝通不好,好心做的事情也變成壞事了。

帕金森病不可怕,疾病本身不會影響壽命,要接納它,並與它和平相處。陳海波告訴央視網記者,有的中晚期的帕友老想自殺,但是經過對症治療,效果很好。能走路了,有的可以自理了,覺也能睡好了,家裡也和諧了。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陳海波常對學生說,“醫療手段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醫生能做的是讓患者儘量提高生活質量,活得更有尊嚴。”(記者 張恪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