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帕金森病,人人蔘與人人盡責

健康日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全球已有超過1000萬名帕金森病(PD)患者,其中3成在中國,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發病率也在逐漸升高。PD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中老年人致殘第三大殺手。但是,對於這個發病率如此高的老年疾病,超過70%的人卻不瞭解。那麼什麼是PD?PD該如何治療和預防?

本報記者就PD的相關問題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陳生弟教授、北京醫院神經內科陳海波教授。

世界帕金森病日 | 关注帕金森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陳生弟教授

世界帕金森病日 | 关注帕金森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陳海波教授

受訪者 | 陳生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

受訪者 | 陳海波(北京醫院神經內科 )

● ● ●

世界範圍內設立帕金森日的意義?

陳生弟教授:PD是一個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腦疾病,設立帕金森病日旨在喚起公眾對PD的重視和關注,給患者和家屬更多的關心和關愛,共同幫助患者康復,正如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日等的宗旨一樣,我想“喚起認識”是設立帕金森病日的主要社會意義。

陳海波教授:PD已是常見病,我國上世紀90年代後期北京、西安、上海三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65歲以上人群PD患病率為1.7%,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40歲以下人群患PD的情況則比較少見。然而這一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如今早髮型患者約佔10%。目前,我國PD患者總數在300萬左右,患病率相比國外來說較高,同時調查發現,近50%的患者並未及時就診,治療率低。

為促使人們對PD的重視,國際帕金森病組織設立了國際帕金森病日,主要是為了提高人們對PD的認識,從而早診早治,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在所有退行性疾病的數據中,PD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或手術維持較好的生存質量。

PD在國內的發病情況如何?如何進行早期診斷和預防?

陳生弟教授:PD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在我國,65歲以上人群總體患病率為1700/10萬,應該說PD是一個常見病和多發病。

PD的早期診斷和預防需要通過科普宣傳和健康宣教,讓患者能夠早期識別症狀然後及時就醫,同時加強對醫師的培訓,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PD的臨床特徵,同時通過非運動症狀和生物標誌物來辨別疾病,近年來經過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PD的臨床診斷時間不斷縮短。

PD發病的原因是什麼?主要表現症狀有哪些?

陳海波教授:PD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對於晚髮型患者,發病與年齡因素有關,年齡越大,患病風險越高;其次是環境因素,已知的明確的毒性物質可引起PD,如某些殺蟲劑、除草劑等;一些重金屬等也會致病;第三是家族遺傳性,醫學家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PD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傾向,有PD患者的家族其親屬的發病率較正常人群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總體來說,大部分患者發病原因不清晰,而且疾病一直在進展。

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是PD最主要的症狀,步態障礙、早期單側肢體無力、表情呆板、肌張力增高等也是常見症狀。比如正常人行走時雙上肢有自然的擺動,如在走路的時候,一側上肢不擺動了,另外一個上肢擺動很好,這可能就是PD的一個早期表現。

PD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運動療法等,治療的原則是什麼?藥物研發在國內外是否有進展?

陳生弟教授:PD的治療應堅持儘早治療、長期管理和個體化精準治療的原則。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在2014年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三版)》中強調,“疾病一旦發生,將隨時間推移而漸進性加重,有證據提示,疾病早期階段病程進展較後期快,因此一旦早期診斷,即應儘早開始治療,爭取掌握疾病的修飾時機,對今後PD整個治療成敗起關鍵性作用。”另外,尊重循證醫學證據強調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臨床應用時,需注意詳細瞭解患者病情,如疾病嚴重程度、症狀類型等,以及治療反應,如是否有效、起效時間、作用維持時間、“開期”延長和“關期”縮短時間、有無不良反應或併發症等。不同患者間的症狀可能存在區別,對治療的敏感度也存在一定差異。不同患者對治療的需求也不同,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階段對治療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個體化。關於藥物研發,單胺氧化酶B型抑制劑、COMT抑制劑等藥物在國外已有相關研發進展,但是國內還沒有相關研發突破。

陳海波教授: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是PD治療的主要方式,當然也不能忽視綜合治療、心理治療和康復訓練等治療。改善症狀最好的依然是藥物治療。近十年來,藥物研發在作用機制上並沒有很大突破,進展只是藥物劑型的改變,如緩釋劑型、貼劑等的開發。治療藥物有多巴胺能類藥物,左旋多巴類如多巴絲肼、卡比雙多巴等,其他輔助類藥物可增加多巴胺類藥物的效果以及延長左旋多巴半衰期等。

目前手術治療主要是腦深部電刺激(DBS)治療,與十多年前的毀損手術相比,DBS治療損傷小、不良反應少,且設備一直在改進。DBS治療改變了藥物治療的侷限性,DBS是相對可逆的、微創性的治療。同時,DBS治療可以設定腦深部電極的電流、頻率及電極位置等多個因素來調節和調整,以適應疾病進展和變化,從而達到最佳的症狀控制。

PD患者全程管理非常重要,您所在醫院在人才培養、多學科診療等方面有哪些經驗?

陳生弟教授:我們醫院一直非常重視對各個階段患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一直重視全面綜合治療,如除藥物治療外,輔以手術治療、運動康復、心理疏導等;對於患者病情的評估和治療採取的是MDT多學科團隊評估和手術,採用專業性的運動和非運動症狀量表、PD數據庫以及PD患者臨床路徑資料長期的徵集,這些對整體評估患者病情,以達到更合理、更規範地優化治療有重要意義。

陳海波教授:合理的管理對於患者很重要,首先是提高神經內科醫師對疾病的認識,深入瞭解疾病的進展,優化治療方案,瞭解治療藥物的優缺點;其次是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讓患者重視起來,及時治療;另外強調患者就診的連續性、連貫性。

我們一直強調多學科協作(MDT)的管理模式,因PD涉及多個學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科、精神科、心理科等都應該參與到PD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如此才能更好地預防PD、合理用藥、優化治療方案等綜合管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目前在逐步推動在全國各大醫院進行PD 的相關中心的建設,以點帶面,提高全國帕金森病的治療水平。

PD患者的精神障礙患病現狀是怎樣的?怎麼樣防治?

陳生弟教授:隨著PD患者的病程延長,運動併發症和精神症狀發生率逐步增高。治療方面,當然首先應控制PD患者的臨床運動症狀,如果患者出現心理障礙,應適當應用抗心理障礙的藥物。另一方面,鼓勵PD患者調整好心態,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師進行規範化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

陳海波教授:隨著PD患者壽命延長,神經精神症狀出現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神經精神症狀對生活質量影響可能超過運動症狀本身。病程15年以上的患者中達到痴呆標準的比例為48%,幻覺及抑鬱發生率達到50%;病程20年時,患者神經精神症狀進一步進展,痴呆發生率可高達83%,幻覺發生率達74%。此外,焦慮及情感淡漠的發生率均在40%以上。

PD精神症狀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的進展,這在目前是無法預防的,另一方面與應用抗帕金森病藥有關,因此儘量少用或者不用能夠誘發精神症狀的藥物,一旦出現精神症狀應該適當減少易誘發精神症狀的藥物,必要時使用抗精神症狀藥物。

DBS手術治療PD發展迅速,效果如何?

陳生弟教授:首先患者需要有手術的適應證,符合原發性PD的診斷標準,對藥物治療具有較好的敏感度,在符合適應證的情況下進行DBS手術,患者獲益的效果是明確有效的。

可以通過哪些手段進行宣傳,提高人們對PD的認識以及普及PD知識,預防PD?

陳海波教授:我認為宣傳是多方面的,醫師與患者的面對面交流很重要,每年的世界帕金森病日也是一個很好的時間節點,可以通過各種宣傳形式傳播帕金森病知識。充分利用傳統的平面媒體結合現代網絡媒體進行健康宣教非常重要,可以廣泛地提高公眾對疾病的認識。

隨著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運動障礙性疾病的外科治療也由最初腦深部核團立體定向毀損術發展為神經調控治療,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不僅具有可調、可控、非毀損的特性,而且永久性併發症低,已成為該類疾病的首選方法。自安徽省立醫院和北京天壇醫院於1998年8月先後應用DBS治療帕金森病(PD)以來,神經調控技術已成為治療PD的主要手術方式。

對於PD的DBS治療方面,主要在於腦深部核團的選擇,主要集中在STN核和Gpi核兩大常用靶點。由於STN核團不僅影像學上可視,而且對僵直和震顫症狀均有效,此外術後還能減少近一半美多巴的服藥量,故而被廣泛採納。

(摘自《牛朝詩:2018年功能神經外科疾病診療進展》,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2018年PD最新研究進展

2018年,PD的流行病學數據得到更新。一項對1990—2016年全球PD疾病負擔的系統分析提示,截至2016年全球約610萬人患PD,而1990年僅250萬人,年齡標化患病率增加了21.7%,提示PD患者數的增長不僅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2015年國際帕金森和運動障礙協會(MDS)的PD診斷標準更新後, 2018年在MovDisord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驗證了該標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提示新的診斷標準總體準確性優於既往英國帕金森病診斷標準。

PD治療研究也如火如荼。一項對炎症性腸病(IBD)的大型觀察性研究(144018例IBD患者,720 090例無IBD 對照)表明,IBD患者的PD患病風險較高(28%),而前期應用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抑制劑可減少PD 的發生(78%)。此外,羥丁酸鈉對改善PD夜間睡眠質量及日間睡眠過多有效。一項針對聚集性α-突觸核蛋白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pRX002)治療的RCT研究納入了80例PD患者,為期24 周的觀察表明安全性良好,可進入Ⅱ期臨床試驗。手術治療方面,聚焦超聲下丘腦底部切開術也顯示了一定的效果: 一項對PD患者非對稱性運動症狀的小樣本研究提示,該方法可用於改善帕金森病非對稱性運動症狀,隨訪6個月安全性良好。

(摘自《崔麗英:2018年神經病學研究進展》,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9年第0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