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帕金森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健康日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全球已有超过1000万名帕金森病(PD)患者,其中3成在中国,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PD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致残第三大杀手。但是,对于这个发病率如此高的老年疾病,超过70%的人却不了解。那么什么是PD?PD该如何治疗和预防?

本报记者就PD的相关问题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生弟教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陈海波教授。

世界帕金森病日 | 关注帕金森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陈生弟教授

世界帕金森病日 | 关注帕金森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陈海波教授

受访者 | 陈生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

受访者 | 陈海波(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

● ● ●

世界范围内设立帕金森日的意义?

陈生弟教授:PD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脑疾病,设立帕金森病日旨在唤起公众对PD的重视和关注,给患者和家属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共同帮助患者康复,正如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日等的宗旨一样,我想“唤起认识”是设立帕金森病日的主要社会意义。

陈海波教授:PD已是常见病,我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北京、西安、上海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65岁以上人群PD患病率为1.7%,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下人群患PD的情况则比较少见。然而这一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今早发型患者约占10%。目前,我国PD患者总数在300万左右,患病率相比国外来说较高,同时调查发现,近50%的患者并未及时就诊,治疗率低。

为促使人们对PD的重视,国际帕金森病组织设立了国际帕金森病日,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对PD的认识,从而早诊早治,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在所有退行性疾病的数据中,PD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维持较好的生存质量。

PD在国内的发病情况如何?如何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陈生弟教授: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万,应该说PD是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

PD的早期诊断和预防需要通过科普宣传和健康宣教,让患者能够早期识别症状然后及时就医,同时加强对医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PD的临床特征,同时通过非运动症状和生物标志物来辨别疾病,近年来经过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PD的临床诊断时间不断缩短。

PD发病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表现症状有哪些?

陈海波教授:PD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对于晚发型患者,发病与年龄因素有关,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其次是环境因素,已知的明确的毒性物质可引起PD,如某些杀虫剂、除草剂等;一些重金属等也会致病;第三是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PD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PD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总体来说,大部分患者发病原因不清晰,而且疾病一直在进展。

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是PD最主要的症状,步态障碍、早期单侧肢体无力、表情呆板、肌张力增高等也是常见症状。比如正常人行走时双上肢有自然的摆动,如在走路的时候,一侧上肢不摆动了,另外一个上肢摆动很好,这可能就是PD的一个早期表现。

PD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等,治疗的原则是什么?药物研发在国内外是否有进展?

陈生弟教授:PD的治疗应坚持尽早治疗、长期管理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原则。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14年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中强调,“疾病一旦发生,将随时间推移而渐进性加重,有证据提示,疾病早期阶段病程进展较后期快,因此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时机,对今后PD整个治疗成败起关键性作用。”另外,尊重循证医学证据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如疾病严重程度、症状类型等,以及治疗反应,如是否有效、起效时间、作用维持时间、“开期”延长和“关期”缩短时间、有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不同患者间的症状可能存在区别,对治疗的敏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患者对治疗的需求也不同,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阶段对治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个体化。关于药物研发,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COMT抑制剂等药物在国外已有相关研发进展,但是国内还没有相关研发突破。

陈海波教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PD治疗的主要方式,当然也不能忽视综合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治疗。改善症状最好的依然是药物治疗。近十年来,药物研发在作用机制上并没有很大突破,进展只是药物剂型的改变,如缓释剂型、贴剂等的开发。治疗药物有多巴胺能类药物,左旋多巴类如多巴丝肼、卡比双多巴等,其他辅助类药物可增加多巴胺类药物的效果以及延长左旋多巴半衰期等。

目前手术治疗主要是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与十多年前的毁损手术相比,DBS治疗损伤小、不良反应少,且设备一直在改进。DBS治疗改变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DBS是相对可逆的、微创性的治疗。同时,DBS治疗可以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频率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和调整,以适应疾病进展和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症状控制。

PD患者全程管理非常重要,您所在医院在人才培养、多学科诊疗等方面有哪些经验?

陈生弟教授:我们医院一直非常重视对各个阶段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重视全面综合治疗,如除药物治疗外,辅以手术治疗、运动康复、心理疏导等;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治疗采取的是MDT多学科团队评估和手术,采用专业性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量表、PD数据库以及PD患者临床路径资料长期的征集,这些对整体评估患者病情,以达到更合理、更规范地优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陈海波教授:合理的管理对于患者很重要,首先是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疾病的认识,深入了解疾病的进展,优化治疗方案,了解治疗药物的优缺点;其次是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重视起来,及时治疗;另外强调患者就诊的连续性、连贯性。

我们一直强调多学科协作(MDT)的管理模式,因PD涉及多个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精神科、心理科等都应该参与到PD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如此才能更好地预防PD、合理用药、优化治疗方案等综合管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目前在逐步推动在全国各大医院进行PD 的相关中心的建设,以点带面,提高全国帕金森病的治疗水平。

PD患者的精神障碍患病现状是怎样的?怎么样防治?

陈生弟教授:随着PD患者的病程延长,运动并发症和精神症状发生率逐步增高。治疗方面,当然首先应控制PD患者的临床运动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应适当应用抗心理障碍的药物。另一方面,鼓励PD患者调整好心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陈海波教授:随着PD患者寿命延长,神经精神症状出现率越来越高。研究发现,神经精神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可能超过运动症状本身。病程15年以上的患者中达到痴呆标准的比例为48%,幻觉及抑郁发生率达到50%;病程20年时,患者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进展,痴呆发生率可高达83%,幻觉发生率达74%。此外,焦虑及情感淡漠的发生率均在40%以上。

PD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的进展,这在目前是无法预防的,另一方面与应用抗帕金森病药有关,因此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能够诱发精神症状的药物,一旦出现精神症状应该适当减少易诱发精神症状的药物,必要时使用抗精神症状药物。

DBS手术治疗PD发展迅速,效果如何?

陈生弟教授:首先患者需要有手术的适应证,符合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对药物治疗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进行DBS手术,患者获益的效果是明确有效的。

可以通过哪些手段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PD的认识以及普及PD知识,预防PD?

陈海波教授:我认为宣传是多方面的,医师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很重要,每年的世界帕金森病日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节点,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传播帕金森病知识。充分利用传统的平面媒体结合现代网络媒体进行健康宣教非常重要,可以广泛地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

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外科治疗也由最初脑深部核团立体定向毁损术发展为神经调控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不仅具有可调、可控、非毁损的特性,而且永久性并发症低,已成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方法。自安徽省立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于1998年8月先后应用DBS治疗帕金森病(PD)以来,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治疗PD的主要手术方式。

对于PD的DBS治疗方面,主要在于脑深部核团的选择,主要集中在STN核和Gpi核两大常用靶点。由于STN核团不仅影像学上可视,而且对僵直和震颤症状均有效,此外术后还能减少近一半美多巴的服药量,故而被广泛采纳。

(摘自《牛朝诗:2018年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诊疗进展》,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2018年PD最新研究进展

2018年,PD的流行病学数据得到更新。一项对1990—2016年全球PD疾病负担的系统分析提示,截至2016年全球约610万人患PD,而1990年仅250万人,年龄标化患病率增加了21.7%,提示PD患者数的增长不仅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2015年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协会(MDS)的PD诊断标准更新后, 2018年在MovDisord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验证了该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提示新的诊断标准总体准确性优于既往英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PD治疗研究也如火如荼。一项对炎症性肠病(IBD)的大型观察性研究(144018例IBD患者,720 090例无IBD 对照)表明,IBD患者的PD患病风险较高(28%),而前期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可减少PD 的发生(78%)。此外,羟丁酸钠对改善PD夜间睡眠质量及日间睡眠过多有效。一项针对聚集性α-突触核蛋白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pRX002)治疗的RCT研究纳入了80例PD患者,为期24 周的观察表明安全性良好,可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手术治疗方面,聚焦超声下丘脑底部切开术也显示了一定的效果: 一项对PD患者非对称性运动症状的小样本研究提示,该方法可用于改善帕金森病非对称性运动症状,随访6个月安全性良好。

(摘自《崔丽英:2018年神经病学研究进展》,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0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