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帥觀察丨儲良去職,陳國平掌舵復星保德信的路徑變化

4月8日晚間,復星保德信發佈換帥公告:

換帥觀察丨儲良去職,陳國平掌舵復星保德信的路徑變化

傳聞兩月之久的復星保德信換帥消息落地。

任職總裁不到3年的儲良,離開復星保德信。新華保險浙江分公司總經理陳國平成為這家外資壽險公司的第五任舵手,暫任臨時負責人,待銀保監核准後出任總經理。

2019年,換帥依舊是保險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無論大小險企,換帥者頗多,臨時負責人亦頗多。

拋開國企的到齡退休,及並不透明、複雜的人事調整,市場化公司一把手的更迭往往對應企業戰略之變化。

作為當前國內最後一批外資壽險公司,成立於2012年的復星保德信乃少有小新型公司中有個險根基者。

面對行業性的賽道轉換,換帥是否意味著發展策略的變化。2019年達成百億總資產的目標中,開年前兩月復星保德信以407%的保費增幅位居外資壽險公司第一,保費超去年全年。

高速增長之下,是否也映射了這家民營巨頭主導的壽險公司嗅到了不一樣的市場氣息。

01

407%保費增幅的邏輯

相對2018年的跌跌不休,2019年資本市場的回暖似乎是個共識。

基於2018年的深度調整和連續的負增長,2019年壽險開門甚紅。24.8%的原保費增幅遠勝2018年-25%的負增長。但2月份9426億的原保費仍距2017年同期的10248億相差800多億元。

期間,20家保險公司實現原保費增幅超100%的業績,但仍有近40家壽險公司保費增幅低於行業平均增速,包括21家負增長者。負增長者中,無一主流壽險巨頭,皆是中小保險公司,其中不乏成立時間過十年的險企。

基於不同的抗風險能力和巨頭轉向留下的一定空間,對於中小公司,尤其體量小者不發展或者發展停滯方才是最大的風險。

另外,對比巨頭上千億甚至萬億資金的投資壓力,以數億元、數十億元資金量賺取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收益並非難事。這也是大部分小公司投資收益優於大公司、甚至數倍於大公司的原因。

這也當是部分公司保費快速增幅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行業交流數據,復星保德信連續兩個月保費增速位居外資險企第一。繼1月份保費增幅300%後,2月份復星保德信保費增速達到407%,保費規模達27億元,超過去年全年。

另一組數據是,2018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大幅下降至4.3%,其投資收益達到6.3%。受益於行業性投資收益的回暖,在手續費、佣金等高於保費增速時,2019年2月的行業淨利潤實現正增長。

02

儲良的兩年半:留下一家擁有個險基礎的小新險企

或許只有出身個險營銷領域的一把手才能真正明白個險的價值。

拋開領先行業的投資能力,復星保德信的另一個特色之處乃是少見的擁有個險基礎的小新型險企。

這或許與復星保德信前舵手儲良個險出身有關。

70後的儲良,曾掌舵陽光人壽過十萬的個險隊伍數年之久。對個險經營,所長者為“人力成長、結構優化”。2016年進入復星保德信後,亦著重個險與續期經營。在任兩年餘,營銷人力及期繳保費均實現十倍左右增幅。

期間的典型乃大上海策略。歷經近三年試點,上海區域的7個管理團隊、10個營銷服務部年均產能均過千萬元,並在2018年闖入上海個險新單前十,僅次於泰康人壽。

事實上,關於“中小公司是否還有做個險的機會”爭議頗多。原因,個險建設不但時間週期長,對於專業的訴求也頗高。不但要求進入者擁有經營個險渠道的專業能力,即熟悉代理人制度,還需足夠的視野,能夠做出頂層設計。

反觀個險渠道,乃國內最大的壽險保費渠道,貢獻了行業九成的價值,締造了國內壽險行業做大的根基,且是當前唯一可控的主力保費渠道。

以個險為主的壽險經營模式,頗受以大型保險巨頭為代表的傳統險企推崇,也是上市壽險公司的市值護城河。

展望未來,個險或許仍將是復星保德信的主渠道之一。原因,陳國平亦是深諳個險經營者。

陳國平入行20餘年,基層出身,經中支、省級直至新華保險總公司總監,先後掌舵過保費大省江蘇及浙江。所轄浙江分公司個險人力過萬。

2019年,復星保德信將期繳目標定為10億元。

對壽險公司而言,續期保費規模越大,反映公司的持續發展能力越強。10億元的期繳,如果拉長到5年就是50億元銷售額、10年就是100億元,續期拉動模式乃壽險經營的經典模式。

對於深處劇烈變革中的中小險企,除了可見的渠道、保費等硬指標外,另一個門檻是軟實力的提升。

據媒體報道,過往三年中復星保德信聯手騰訊等巨頭打造了“貫穿前後、打通內外”的智能核保平臺,並建立了以“E指通”為中心的全面銷售管理平臺。

03

陳國平的未來:半場轉換下的做大之路

如同中國經濟半場轉換,中國保險也已進入半場轉換。

資本市場的波動、轉型保障之適應期、車險風雲再起籠罩下的財險市場,皆註定了中國保險正處在爬坡期的現實。對於小公司而言,需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經營稟賦找到適合自身的成長道路。

2019年大小保險公司“開門紅”的迥異表現,以及資本市場之回暖、高層定調宏觀經濟的細微改變,均在進一步刺激保險公司間經營分化的加劇。

2019年將註定成為壽險大小公司經營分化分水嶺。這也是復星保德信開年連續兩月保費增幅位居外資壽險公司之首的另一個註腳。

無論是2019年10億的期繳目標,還是總資產百億的大目標,換帥後的復星保德信已走上做大之路。或許也只有足夠的體量方可匹配復星系險企之名。

過去的6個完整經營年度中,其2013年—2018年保費收入分別為1.9億元、3.0億元、9.8億元、11.2億元、12.9億元、20.2億元。如何做大,聯想其大上海策略,加大對保費充足的一線城市的資源聚焦、人才聚焦將是之必由之路。

分支機構佈局之限,是所有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的苦楚。相對較少的機構也令之必須聚焦經濟發達地帶的中心城市戰略。開業至今,復星保德信僅有上海、北京、山東、江蘇等四家省級機構,營銷服務部十餘家。

其新一任總裁恰在江浙區域擁有多年積澱,掌舵過的新華浙江分公司最近兩年保費合計超過100億元,牢牢佔據當地市場第四之位。

大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大型壽險公司的強勢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