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白居易正名:關盼盼之死與他毫無關係

為白居易正名:關盼盼之死與他毫無關係


關盼盼(785—820年),是唐德宗時期徐州刺史張建峰的姬妾。本應默默無聞於史籍之中的一個弱小女子,卻因著曾經與白居易的一場宴席而名見史冊,更因著關盼盼的去世貌似和白居易的和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讓其成為千年傳奇,也讓白居易為她的死亡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債,屢遭士人詬病。撥開迷霧,我們要為白居易正名,關盼盼之死與他毫無關係也未嘗不可。

關盼盼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尤其愛好詩文。除此之外,關盼盼長相俊美、體態輕盈,更有著清麗動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能夠完整的演唱白居易的長篇鉅作《長恨歌》,更是將唐玄宗和楊貴妃合作創作的《霓裳羽衣舞》演繹的勾人心魄。本應有個良好歸宿的關盼盼,卻因為家道中落,無奈之下就許配給了當時的徐州刺史張建封,作了他的私家姬妾。“是金子總會發光”,即使是作為姬妾,地位並不尊崇,關盼盼憑著歌喉、舞技還有文才,依然得到了張建封的寵幸。

為白居易正名:關盼盼之死與他毫無關係

進士出身的白居易當時官職雖然只是校書郎,但是在詩壇的影響力已經比較大了,和元稹並稱元白。803年左右,很偶然的一次遠遊,讓關盼盼和白居易發生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交集。話說白居易來到徐州,張建封敬慕白居易的詩歌才情,設宴宴請白居易。白居易的到來,讓對大詩人心儀已久的關盼盼欣喜不已,於是懇請夫君攜其共赴宴請。宴席上,觥籌交錯,關盼盼頻頻執壺敬酒。酒酣之際,張建封提出讓關盼盼為客人表演歌舞,藉機展露愛妾的才藝。關盼盼欣然同意,十分賣力地表演了自己最為拿手的《長恨歌》和《霓裳羽衣舞》。

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關盼盼藉著幾分酒力,一曲長恨歌唱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幕霓裳羽衣舞舞的是驚豔脫俗。白居易醉眼觀花,面對關盼盼,恍如能歌善舞的傾國美人楊玉環展現在眼前一般,當即寫下"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來讚美關盼盼的詩,盛讚關盼盼的嬌豔情態無與倫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與她媲美。關盼盼因著盛讚,加之白居易這位大詩人頗具影響力,讓關盼盼的豔名更加香溢四方、遠播神州。

為白居易正名:關盼盼之死與他毫無關係

短暫的宴請結束之後,關盼盼和白居易本不會再發生任何交集。兩人生活在不同的兩條線上。805年,張建封病死在任上。樹倒猢猻散,張家就此一落不起,張建封的姬妾紛紛各奔東西、自尋出路。唯獨恰值二十妙齡的關盼盼卻對張建封痴情不移,矢志守節。關盼盼帶著一位老僕,在張建封當時修建的燕子樓寡居,恪守婦道,過著清貧孤苦的生活。“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關盼盼守節之後,不再歌唱也不再舞蹈,更是把紅裳鎖入櫃中,陷入了對張建封無盡的思念之中。這一守就是十年之久。

張建封的舊部下張仲素也是當時的一位有名詩人,尤其擅長征人思婦的詩歌。他曾經去往燕子樓拜訪過關盼盼,並且以關盼盼為題材寫了《燕子樓新詠》三首詩歌。拿著這三首詩歌,張仲素就找到了白居易,請白居易觀閱。白居易畢竟和關盼盼曾經有過一宴之交,看罷張仲素的詩歌,羨慕張建封雖然死去可是還有愛妾為其守節,於是和詩三首:

其一: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為白居易正名:關盼盼之死與他毫無關係

​沒有想到的是,白居易的和詩輾轉幾番,居然讓關盼盼給讀到了。也許是“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這句觸動了關盼盼的靈魂,關盼盼居然從此開始絕食,不久就香消玉殞了。白居易聽聞關盼盼之死,內心愧疚不已。更甚至後人對白居易身死之前遣散自己姬妾的行為,也歸結為是白居易愧對關盼盼的靈魂救贖。

關盼盼在三十五歲去世,一是追思過甚,守節十幾年幾乎不同外界交流,守著燕子樓目睹舊日事物,常常睹物思人淚流不已,心情肯定是壓抑悲涼的;二是生活清苦,張建封的子嗣雖然眾多,對關盼盼格外關照的似乎並沒有幾個,沒有生活來源的關盼盼的日子,也只能是和老女僕艱難度日。白居易的詩歌雖然對關盼盼有所觸動,刺激到了關盼盼,恐怕也不是導致關盼盼絕食自殺的根本性原因,應該說是經歷多年磨難的關盼盼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才走上了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