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剛過去的2019年,馬其頓與荷蘭這兩個歐洲小國先後宣佈更改國名,新名字分別為北馬其頓和尼德蘭。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自己改名的情況著實少見,畢竟國家不同於機構或個人,改名牽涉到的不僅是方方面面的“麻煩”和各項成本,還關乎到一個國家在國際中的形象、地位甚至合法性。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那麼,這兩個國家為何在21世紀都過去近20年了才想到改名?又為何說一個是被迫更名一個是主動改名?一個國家的誕生當然伴隨著特定的歷史,其名字也和當時的歷史環境息息相關。下面簡單回顧一下這兩個國家的歷史,看看北馬其頓和尼德蘭如何在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中誕生的。

馬其頓歷史

提到馬其頓,世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其頓王國立刻映入腦海,亞歷山大大帝在位期間,這位“征服者”率軍連年征戰,開創的帝國版圖西起色雷斯和希臘,東到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和埃及,北抵黑海,最終成為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征服部分印度後,亞歷山大以巴比倫為新都建立了馬其頓帝國,公元前324年,年僅33歲的亞歷山大突發重病而離世。很快,亞歷山大帝國就陷入混亂,最後分裂成三個王朝,這三個國家在後期希臘時代又存在了約三百年,在公元前一世紀相繼被羅馬帝國征服。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此後的一千年,馬其頓先後被羅馬帝國和希臘人主導的拜占庭帝國統治。公元7世紀,遷徙到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隨著大量斯拉夫人遷居至此,逐漸形成斯拉夫人佔據北部,希臘人佔據南部的現代馬其頓。

10世紀下半葉至十一世紀初,薩莫伊洛建立起第一個馬其頓國。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馬其頓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幾度易手。到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開始對其進行長達500年的統治。

到了19世紀,奧斯曼帝國日漸衰落,其統治的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地的民族主義高漲,隨著希臘成功獨立,巴爾幹地區的復國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因所處地理位置,馬其頓不可避免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

一戰前的1912年,在俄國支持下,巴爾幹同盟對奧斯曼帝國發起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獲勝後,塞爾維亞、希臘和保加利亞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了馬其頓。次年,三國又因馬其頓的具體分割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這次瓜分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塞爾維亞所得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的領土,即地理上所稱的瓦爾達爾馬其頓,也和今天北馬其頓2.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相符。

國名之爭

在歷史上,馬其頓多數情況下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地理名稱而存在,地理上的馬其頓地區分屬三國,屬於塞爾維亞的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於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

那麼問題來了,改名前的馬其頓共和國與當年輝煌的馬其頓王國什麼關係?從名字看應該是一脈相承的正統子嗣吧。其實二者在地理上並沒有多少交集,現代馬其頓位於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雖然受到馬其頓王國的一定影響,但它並不來自“核心正統”的馬其頓中央文化區

對馬其頓這個名字,希臘人早就不滿了。但在一戰後,馬其頓作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併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之後又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二戰後,雖然注重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的鐵托將馬其頓從塞爾維亞分出獨立,但馬其頓作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存在而非主權國家,希臘人也就不提了。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南斯拉夫也走向分崩離析。如此一來,馬其頓不僅脫離了塞爾維亞,也脫離了南斯拉夫,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國名定為“馬其頓共和國”。希臘人立刻就不幹了,開始就“馬其頓問題”向這個小鄰居頻頻發難。

對於歷史,希臘認為古馬其頓人只是古希臘人的一支,古馬其頓王國屬於希臘歷史,希臘人的不滿主要集中在“文化遺產”上。希臘人認為,馬其頓共和國是斯拉夫國家,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是希臘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馬其頓宣稱自己是馬其頓王國繼承者這一點是希臘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希臘人公開的理由似乎有點牽強:這個國名暗示著馬其頓對希臘的馬其頓省“有領土要求”。按希臘人這一邏輯,如果一個國家名叫巴爾幹,那就是對整個巴爾幹地區有領土要求了。相比於馬其頓,希臘畢竟是個大國,馬其頓只好在當時的憲法上寫清楚“不對鄰國提出任何領土要求”。

1995年,馬其頓只得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聯合國。即使這樣,希臘仍不依不饒,除了口頭反對和採取經濟封鎖,還在馬其頓加入北約和歐盟的道路上設置障礙。2018年6月,兩國總算達成協議,以馬其頓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作為希臘同意其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條件。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這份強迫改名的協議在兩國都遭遇強大阻力,2019年1月,馬其頓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同意按照協議更改國名,希臘議會也於同月批准協議。次月,馬其頓宣佈正式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尼德蘭

如果說馬其頓這個名字起大了,那荷蘭這個名字就起小了。荷蘭王國由荷蘭、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四個構成國組成,本土設12個省,荷蘭國土面積4.18萬平方公里,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歐洲國家。

荷蘭的歷史並不複雜,古羅馬時代,今天荷蘭所在地區就處在日耳曼部落和高盧人之間,看來,這個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中間的命運早在2000年前就註定了。中世紀時期,荷蘭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1463年正式成為國家,之後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

16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五世退位,將西班牙和荷蘭所在的“低地”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從此,隸屬北方省的荷蘭被西班牙王國統治。1579年,在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中,北方省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成立了聯盟,這被認為是現代荷蘭的開始。

1581年,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佈: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七個省份聯合宣佈獨立,正式成立尼德蘭聯合共和國。從西班牙獲得獨立後,荷蘭發展成為世界航海和貿易強國,其商船數目一度超過歐洲所有國家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伕”。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彼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擁有1萬多個分支機構,貿易額超過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萬艘商船遊弋在世界五大洋之上,這段時期被稱為荷蘭的“黃金年代”。

後來,荷蘭先後在英荷戰爭和法荷戰爭中敗給英法兩國,其殖民體系逐漸瓦解而走向衰落。1795年,荷蘭被法國佔領,荷蘭共和國滅亡。1806年,拿破崙封其弟為荷蘭國王,四年後索性將荷蘭併入法國。

隨著拿破崙的戰敗,荷蘭於1815年脫離法國,與比利時、盧森堡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王國獨立,六十年後的1890年,盧森堡大公國也脫離荷蘭獨立。期間,荷蘭成為君主立憲國,其國名也未做變更。

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宣佈中立的荷蘭仍難逃厄運。二戰後,荷蘭放棄中立政策,之後成為歐盟和北約創始國之一,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主動“正名”

2019年11月8日,荷蘭政府宣佈從2020年1月1日起改用新的官方稱謂尼德蘭(The Netherlands),同時推出新的國家徽標。政府將為“改名”花費20萬歐元,新的標誌包含三個核心概念:開放性、創造性和包容性,旨在重塑自己的國際形象。

讓歷史來“正名”,歐洲倆國家改名,為何說一個被迫一個自願?

其實,這個國家自從成立後名稱就是尼德蘭,荷蘭僅是尼德蘭一個地區的名稱,也就是北荷蘭省與南荷蘭省兩地的合稱。只是到了七省聯合時代,荷蘭被用來代指尼德蘭整體。二百多年過去了,這一地區名稱就這樣成為國名延續了下來。

荷蘭省一直是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中最大、最富裕的省份,首都阿姆斯特丹和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第三大城市海牙都在南荷蘭省,三個世界著名的城市似乎代表了整個尼德蘭,這在荷蘭旅遊局看來也是對其它地區的不公平。

“對外宣傳只推廣國家的一部分,有點奇怪”,荷蘭外交部一位官員如是說。畢竟,尼德蘭有12個省,其他兄弟省份也需要存在感。

這一年,馬其頓與荷蘭這兩個歐洲國家相繼改了名,一個從國家名稱改為地區名稱,一個從地區名稱改為國家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