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資產總裁鄧智毅: 建議AMC不良收購範圍擴大至關注類貸款

4月10日,東方資產在京發佈2019年度《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預計我國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轉化為不良貸款的比例為20%-40%。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關注類貸款資產規模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3. 53萬億,如果轉化為不良貸款的比例為20%-40% ,將增加7000億-10000億不良資產。2018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規模為2.03萬億,如果加上這7000-10000億的不良額,不良率將達到2.7%以上,需要提高警惕。

東方資產總裁鄧智毅在發佈會上的演講中建議,擴大AMC不良資產收購範圍,如銀行關注類貸款。他表示:“有相當一部分已發生了實質風險,或即將劣變遷徙為後三類不良貸款,建議允許AMC進行收購,就象古代名醫扁鵲的二哥一樣,能在病初起之時就藥到病除,防範小病轉化為大病,防範小風險升級為大風險。”

針對併購重組業務和市場化債轉股業務,鄧智毅認為,AMC需要階段性持有企業股權,特別是市場化債轉股業務,雖屬國家重點支持的投資方向,但仍須適用400%-250%的高風險權重,希望適度降低AMC股權投資監管資本佔用的權重。

在AMC處置問題機構時,也會參控一些金融機構。鄧智毅建議,適當放開對AMC救助問題金融機構過程中“兩參一控”的限制,在託管重組或危機救助完成之前,允許AMC階段性持有多個金融牌照。待問題機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企業價值得以修復提升後再市場化退出。

鄧智毅在演講中表示,AMC行業是國民經濟穩健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過,不良資產行業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行業。“兵無常形,水無常態”,筆筆不良資產各不相同,個個問題機構各有各的痛點難點。本來金融機構管控自身風險就具有挑戰性,要對問題項目、問題企業的風險進行有效管控更是“難上加難”,要去啃這些“硬骨頭”,對AMC行業提出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必然要求。

在鄧智毅看來,在不良資產處置中,資產公司的核心能力要從 “三拍”過渡優化為“三創”。AMC行業發展的早期摸索階段,經驗不足,手段不多,盡調靠“拍胸脯”,更多依據交易對手在酒桌飯桌上的豪言壯語。定價靠“拍腦袋”,就是說定價主要靠主觀判斷,沒有精確估算,往往大致估個數就不錯了。處置靠“拍數字”,有的不良資產一擱就是數年,不拆不分,不處不置,每年人為上調估值,人為做出盈利,做數字遊戲。

鑑於此,鄧智毅認為,應創建AMC的盡職調查能力、估值定價能力和管理處置能力。比如,創建盡調能力方面,需要按照盡調程序和標準,儘可能窮盡查證手段,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全面進行法務、財務、商務盡調,多渠道交叉驗證,確保信息真實、準確、完整。

估值是定價的一把“尺子”,是準確判斷合理投資價值區間的主要參考依據。有的項目收購後導致二次不良,多為盡調、估值、定價能力不足所致。因此,鄧智毅認為,估值定價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僅要建立定量模型、運用歷史數據,還要綜合考慮標的資產所處行業和經濟週期、債權抵押擔保措施、法律環境、市場活躍度和處置策略等多種因素。

在管理環節,鄧智毅認為,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分類處置管理方案,快速清分。在處置環節,要分類施策,積極嫁接各種平臺資源,不斷提升資產處置效率和處置水平。對確有增值運作價值的項目,要精心設計,運用多種組合工具,貫徹“三重”理念,努力挖掘潛在價值。

鄧智毅還直言, AMC多年來的轉型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總體而言,內生動力還不足不穩。有的年份好,有的年份差,往往一個項目就足以影響整個集團的利潤,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盈虧基本靠年景。AMC,尤其是上市AMC,如何按照市場化要求構建一整套自我平衡發展的現代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是當務之急。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