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缘何初期支持天平天国,后来不被信任?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赢得的外国人好评,其实是因为与清政府地方大员及军队的糟糕表现形成了太鲜明对比。太平军起事后,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广州多次集中处决被指控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在押者,累计人数多达数万人,行刑残忍,现场场景堪称血流成河。此举导致广州大批商绅逃入香港,促成了港岛迎来了第一轮繁荣,人们也因此对太平天国萌发了同情。这种同情,在曾经担任传教士助理的洪仁?\获封太平天国干王后,很快转变为一定程度上的信赖。

西方列强缘何初期支持天平天国,后来不被信任?

而就在太平天国席卷南中国的同时,清政府却在葬送着英法列强的耐心。咸丰皇帝强烈反感列强提出在北京派驻使节的要求,在英法舰队入侵天津后,清政府还是同意了列强要求。但随后的1859年,当英法舰队载着换约的外交官再度来到白河口时,获悉清廷变卦的消息,入侵者遭到守军重创。战争不可避免的扩大。英法联军攻下大沽与北塘要塞,清廷再度提出议和,却一语不合就扣押了英法使团,导致的结果就是联军变得疯狂,很快攻占了北京,洗劫了圆明园。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行为在欧洲也引发了强烈不满,被质疑为文明国家的丑恶犯罪。《天国之秋》书中就写道,下令放火烧掉圆明园的额尔金伯爵,其父额尔金勋爵之前从希腊劫走大理石雕。联军从圆明园仓库中发现几十年前,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赠送给清廷的科技设备、天文和武器等礼品等细节也被广泛传播,成为清廷腐朽落伍、抗拒变化的明证。

西方列强缘何初期支持天平天国,后来不被信任?

正当人们以为,英法美列强至少要保持对同样宗教信仰的太平天国的中立姿态,形势却急转直下。传教士对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洪仁轩、李秀成等人的赞誉,对时局的影响甚微。但英国驻华的使节和武官却出现了一个重大误判,太平天国席卷南中国,占领华东,逼近上海,使得大批乡绅商户迁入上海,促成上海地价和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这却被理解为清军和租界武装力量防备的结果,坚定了列强保卫上海并协助清军防卫的信心。这项误判使得列强以强硬姿态主动出击,击退了前来攻打上海的太平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后,英国官员才发现上海的贸易一落千丈。

更剧烈的转折出现在西线战场,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合围湘军,借以解除曾国荃部对天京的包围的战略构想未能成功。太平军与湘军战略对峙期间的各自得失,指出洪仁轩受命率军离开天京前往西线战场的打援行动,不仅未能起到军事上的积极作用,而且使得太平天国失去了可以与列强驻华官员、传教士正常沟通的可靠人选。太平军连克杭州和宁波后,表现出善待欧洲侨民和商人的姿态,但这仍然不为列强所信任。列强官员反对华尔、戈登等人组织的“常胜军”但未采取实质性的约束;而湘军最终与租界里的上海乡绅达成合作,后者向前者输送经费支持,前者则提供武力保护。

“太平天国的法律以鸦片为违禁品,吸者处死,一切违法者均斩首不贷。由于鸦片是每次对华战争的主要原因,人人知道太平天国获得成功就要彻底废除这种贸易,

西方列强缘何初期支持天平天国,后来不被信任?

然而,太平天国是有机会争取到西方的中立的,也就是使之至少不帮助清王朝----事实上他们也一度做到了。这一可能性存在的原因是,第一,太平天国本身的蒸蒸日上,使西方列强不敢轻视其力量,不得不慎重考虑与之为敌的后果,第二,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比清王朝开放得多,他们对所有没有政治恶意的外国人都抱欢迎态度,对和西方进行商业贸易表现得非常积极,

“如果现在帮助了清政府,而最后却是太平天国成功了,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就极其狼狈”(英国驻上海外交官密迪乐)

“如果举事者成功,至少传教士的活动可望获得完全的容忍。这些人看到外国人一般地都和他们遵奉同样的教义,因而当他们得势时,可能对外国人怀抱友善态度。他们无疑会允许通商的;不过从他们的出版品以及他们的行为上看,我们可以推断他们将严禁鸦片——不像现在这样的有名无实,而是真正的禁止。……目前唯一可行的政策,是保持不卷入这一斗争中,力避与双方发生正式的联系,但外国人必须准备好足够的武力,来击败举事者们可能施与他们的任何攻击。”

因此,如果太平天国成功的,西方将可以不必依靠鸦片贸易,而能和中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外贸关系,这是符合其长远利益的。

如果太平天国能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西方出于对其势力的忌惮和对长远商业利益的需要,是可能采取中立,坐观其成的。但是由于太平天国本身的内讧和种种决策失误造成其非但没有越来越走近胜利,形势反而越来越不利。如此一来,西方开始不再担心他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而他们也没有耐心去等待那个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长远利益了。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的对手清王朝却做出了“皆师助剿”的决定,全面而彻底地接受西方以协助其镇压太平天国为条件提出的交换要求,如此一来,西方的政策全面倒向清王朝就是必然的了。

西方列强缘何初期支持天平天国,后来不被信任?

西方对太平天国的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太平天国攻克南京以前。

西方的方针是帮助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在确保《南京条约》的条约利益及鸦片贸易的利益的前提下,以此作为要挟清政府出让更大主权的交换条件。

2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到《天津条约》签定。

由于太平天国迅猛的发展势头,西方担心即使有他们的帮助,清王朝也未必是太平天国的对手,那样一但太平天国胜利了,他们中国的处境就会极端尴尬,所以决定保持中立,这一期间他们的态度仍然偏向清王朝(太平天国的外交人员就曾指责其言行不一),但就政策而眼基本没有介入战争。

3 《天津条约》签定到“辛酉政变”。〈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决定了列强为维护其条约利益必将越来越倒向清王朝,但这一时期,以咸丰和肃顺为代表的清王朝统治者对借助西方的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还表现得相当警惕,对于出让国家主权换取西方支持也有相当的保留,因此列强这一时期的政策是打着中立的幌子支持清政府。这一时期内太平天国“围魏救赵”,打武昌救安庆和进攻上海这两次重大军事行动都受到列强的直接阻挠而失败。

4 “辛酉政变”之后,以恭亲王和两宫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抛弃了咸丰肃顺时代的谨慎政策,改为一味顺应西方的要求,同时,太平天国自天王洪秀全到普通将官则一再明确拒绝了列强的无理要求,两者的鲜明对比导致了列强最后撕下其中立面具,悍然介入中国内战

5、太平天国和西方列强之间有两个根本矛盾,第一,太平天国坚持中国的独立主权,这和西方列强的殖民利益存在根本冲突,第二,太平天国坚决禁止鸦片贸易,而当时西方从鸦片贸易获得的暴利,远远超过政党商业贸易的获利。这两大矛盾决定了太平天国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上都不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这决定了西方不可能支持太平天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