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連市中山區桃源街道長利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麗萍

長利社區老住戶孫東兵至今仍記得張麗萍初到社區工作時的情景,“女兒才3歲,丈夫在部隊工作。下班後,她帶著孩子穿梭在老舊樓道,幫我們解決家長裡短的事情,很晚才回家”。居民們很快就喜歡上了這位關心他們、經常出現在身邊的社區書記。

那一年是2000年,39歲的張麗萍從部隊轉業到了地方,擔任大連市中山區桃源街道長利社區黨總支書記。

長利社區曾是一個典型的棄管老舊小區,困難群體多,流動人口多,疑難問題多。“到居民家走訪,他們很自然地就把你當親人,迫切希望你幫他們改變現狀。”張麗萍說,19年來,這一信念一直激勵著她。

社區問題瑣細、繁雜。只要是居民反映的問題,無論大小,張麗萍一定要去現場幫助解決,“社區百姓的事在別人眼裡是小事,但對當事者就是天大的事”。

有一幢居民樓因產權單位更迭被棄管,下水道一堵塞,一樓住戶就關總水閥,鄰里矛盾因此升級。為徹底解決問題,張麗萍上門與產權單位交涉十幾次,花了近3個月時間,終於說服對方為全樓更換水管。“像這種老大難問題每解決一個,老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就會增進一成。”張麗萍對此深有感觸。早先那幾年,這個老舊小區每年最少要解決150件此類問題。

大齡失業人員安置曾是長利社區的頭等民生大事,張麗萍為此創辦了布貼畫就業培訓基地,700多人在此學到一技之長,170多人實現穩定就業。如今,曾經的大齡布貼畫員工已步入退休年齡,張麗萍開始籌劃把原來的培訓基地改造成兼具社區食堂、娛樂活動功能的場所,“社區就該成為他們另一個家,每個人只有感受到了溫暖,才會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幸福感和獲得感。”

解決社區問題,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張麗萍是個愛琢磨的人,她將多年來的基層工作心得總結成經驗。這就是如今為人所熟知的“張麗萍工作法”——一套被驗證行之有效的暢通社情民意、利於化解基層矛盾、提供精準服務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

在張麗萍的感召下,長利社區成立了以11個專業服務協會為中心、1000多人參與的志願者服務隊伍。社區也在一天天發生著變化,更多的居民願意走出家門,走進社區的各個活動中心,一起學習、交流,或是參與志願服務,鄰里關係更加和諧。

如今,長利社區已經成為全國敬老愛老助老示範社區、全國婦女基層組織示範社區、全國安全社區。張麗萍這位社區居民心中的貼心老書記,也先後榮獲“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遼寧好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