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有個幸福家人公益協會 每天滿滿愛心正能量

2018-09-20 14:39 | 金華日報

金华有个幸福家人公益协会 每天满满爱心正能量

公益不僅是人類道德行為的精神座標,也是衡量一座城市、一個區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數,每個人的微小助推,匯聚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金華,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穿著紅色馬甲走街串巷,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幸福家人。

把愛心播撒到城市每個角落

位於市區寺后皇街上的“遺忘者餐廳”,是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發起建立為75週歲以上老人、殘疾人以及環衛工人服務的一家免費愛心素食餐廳。這個餐廳除了3名固定社工,其餘工作人員都是自發來幫忙的志願者。據餐廳負責人介紹,他們平均每天要為前來餐廳就餐的人們送出130份素食。

如果說“遺忘者餐廳”暖了胃,那麼位於沃爾瑪地下通道里的“溫暖愛心屋”則暖了身。曾經由於管理不當以及維護缺位一度淪為舊衣物堆放點的“溫暖愛心屋”,經過幸福家人公益協會三年自發的維護和改善,已經成為金華傳播愛心的一個窗口,在給許多流浪人員和生活貧困者提供實際幫助的同時,也為他們留住了最後一份體面。如今,每個經過“溫暖愛心屋”的人都會默唸一下牆上的字:愛心屋,需要的你帶走,把不需要的留給有需要的人。

去年,幸福家人公益協會開始推動名為“長者的心願”的公益活動,志願者們主要收集需要幫助的老人的微心願,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老人們達成心願。協會志願者分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老奶奶中風住在福利院中,她兒子作為僅有的親人每天都在其身邊盡心照顧,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兒子住進了醫院。本是相依為命的母子突然分開,兩人無時無刻不在為對方擔心。中風的老母親每每想到躺在醫院中動彈不得的兒子就暗自垂淚,重傷在身的兒子想起無法親自侍奉的老母親就心急如焚。作為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的長期扶助對象,協會在瞭解到這個情況後,決定幫老人完成迫切想見到兒子的心願,緩解其焦慮。

協會志願者兵分兩路,通過手機視頻的方式讓老人與兒子見上面,母子二人透過手機屏幕訴說著思念之情。面對此情此景,在場的志願者無不紅了眼眶。

做一天公益很容易,幸福家人公益協會卻將“遺忘者餐廳”“溫暖愛心屋”“長者的心願”這些公益項目日復一日地堅持。不僅如此,幸福家人公益協會如今還積極融入社區日常創建活動。據瞭解,目前該協會已經正式入駐金華開發區的46個社區,與社區工作人員一同開展日常創建,並協助社區策劃一些大型志願者服務活動。

正如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的口號一樣,他們的心願就是“讓金華這座城市成為一座有愛的城市”。

公益服務收穫一路感動

談起組建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組織的初衷,幸福家人公益協會會長張麗萍表示,一開始她只是小打小鬧,和幾個朋友一起儘自己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當我們真正著手去做的時候才發現,個人的能力其實很有限,而需要幫助的人卻有那麼多。”為此 ,張麗萍與這幾位朋友商量著是不是可以搭建起一個平臺,通過發揮平臺的力量更好地奉獻愛心。就這樣,幸福家人公益協會應運而生。

金华有个幸福家人公益协会 每天满满爱心正能量

公益服務暖人心

起初,張麗萍與朋友成立的公益協會並不是叫“幸福家人”,而是叫“幸福女人”,協會只允許女性加入其中。隨著協會不斷開展公益活動,協會逐漸開始變得廣為人知,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然而,不少男性空有一腔志願服務的熱情,奈何卻受限於協會的名字不方便加入。張麗萍意識到,之前協會的取名反而束縛了協會的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公益活動,2016年元旦,協會從“幸福女人”更名為“幸福家人”。

張麗萍說:“之所以更名為‘幸福家人’,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這個協會不再僅侷限於女人,只要你有愛心,男人同樣也可以加入成為志願者;而另一層含義就是,在這個協會中,無論是協會中的志願者還是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大家都是相親相愛一家人。”

如今,幸福家人公益協會已有志願者4000餘人,協會內部按區域將會員分為15個區塊,志願者們平時通過微信群進行組織聯繫,並每個月在群裡召開討論會議,總結當月的活動,計劃下一個月的活動。

“從最初‘一起去敬老院’的約定走到現在,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的志願者們在做公益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收穫一路感動。”張麗萍說。

用行動感召更多人參與公益

喚醒公益,以自己的行動去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活動中,是幸福家人公益服務中心的目標。為此,他們每個月都會組織一些公益活動,這群穿著紅色馬甲的“天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給他們帶去溫暖。

然而,常常會有人這麼問張麗萍:“你們協會的起點高,做的事情也很好,但是不是有點高調了?”面對這樣的質疑,張麗萍總是笑著回答:“如果這樣做能夠感染到別人,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公益事業當中來,這樣的高調我覺得很值得。”

韓德山老人是一位生前住在曹宅鎮的抗戰老兵。據張麗萍介紹,從前每逢週五韓德山老人都會提前拉上一張長椅擺在門前,他自己則顫巍巍地站在門口迎接他們。“在韓德山老人走之前,我們協會每週五都會組織專人去看望他,給他帶一些生活必需品,給他剪頭髮,陪他聊天。或許當時我們的公益行動,已經成為他的一種寄託。”張麗萍說。通過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的實際行動,感召了不少人上門陪伴韓德山老人,讓原本孤單的老人在離世前的這幾年感受到了人間真情。

張麗萍還分享了這樣一個事例:“之前我們協會幫扶了一戶全家都身患尿毒症的家庭。這戶人家僅靠症狀並不特別嚴重的老父親種植葡萄為生,前幾年都是我們協會的志願者上門購買採摘他們家的葡萄。今年,作為家中唯一勞動力的老父親疾病突然惡化去世。不少關注我們公益志願活動的人在瞭解到這戶人家的情況後,自發上門購買採摘他們家的葡萄。”事實上,這些例子僅僅是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用實際行動感染他人的冰山一角。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實際行動感染他人,將公益植入更多人的心中。”張麗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