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乘坐北碚507路公交车,经过朝阳桥、白庙子……一路颠簸约20分钟便到了水土。出水土站,穿过水土老街,略略走上几步路,便看见了文师傅和他的皮鞋店。

店面不大,约20平米,店面里除了那一柜子的锃亮的皮鞋,到处都是做皮鞋的工具:缝纫机、大小不一的鞋模子、胶水、定型的电烤灯……杂七杂八的东西堆满了整个铺子,文师傅就静静地坐在门前抽烟。

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文云师傅,今年50岁,在水土街上经营一家手工皮鞋的店,到今天已有20多年。初初接触到文师傅的时候,场面一度很尴尬,文师傅不是一个话多开朗的人,与别的采访对象不同,即便后来稍微熟了一些之后文师傅也不会主动打开话头,讲起来滔滔不绝,也就是我们问一句答一句。

文师傅说他接触到做皮鞋是个偶然:年少的文师傅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所以他辗转在各个工厂,但是工厂流水线般刻板的生活让他觉得难受,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做皮鞋的师傅,文师傅就跟着他学做皮鞋。文师傅坦言一开始是为了生计,那个时候做皮鞋比较能挣钱而且比在工厂里自由也有趣。

一双皮鞋的制作完成需要经过无数复杂的工艺:下料、打梆子、排梆、高温定型、冷却、拆钉上底、打磨上油……每一步都容不得出错,错一点,做出来皮鞋的质量就千差万别了。

“做皮鞋最重要的就是仔细,一点点的把皮缝成花样子,再一颗颗的上钉子,都需要很仔细,特别是皮质的东西不能有褶子,做的过程就要仔细小心……”说起做皮鞋,寡言的文师傅可算是打开了话匣子。

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做皮鞋说起来其实不难的,就是排梆和高温定型两个稍微磨人点。排梆就是用一颗一颗小钉子把花样子按照顾客鞋的大小固定到相应的模子上,是个考人眼力和定力的活儿,因为钉子与钉子之间的距离、钉子与样子边缘的距离得差不多,这样的皮鞋才会美观。上钉子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容易就被钉子伤到。至于说高温定型,也不难。就是把排好梆的皮鞋放在1000多度的灯下面烤,要注意不时地动一下鞋的位置,还要注意是不是烤着烤着有地方鼓起来,鼓起来的话就要用尺子或者小锤子弄平整……”

20多年的做皮鞋生涯,经文师傅的手做出来的皮鞋不计其数,而文师傅的手也总是好了伤、伤了好。

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高温定型之后的鞋子需要静置冷却一两天,文师傅这段时间手里并没有别的活儿,便和左邻右舍在店里斗地主,赌注不大,一个下午输赢也不过几十块,算是文师傅生活里的一点小乐趣。

来文师傅这里做皮鞋的大多是水土镇上的居民,老老少少都有,有的是给自己定做的,有的是订来送别人的,每个人都细细地挑选自己想要的花样子,有的甚至会自己带一个样式过来,文师傅都会认真地确认尺寸,做的时候也格外仔细不留什么瑕疵,不想让别人的心意落了空。

“以前,有爸爸妈妈给刚刚工作的儿女来定做皮鞋,要求很多,要用很好的料子穿起舒服、样子要时髦但是要低调,但是又不要太低调显得老气……选花样的时间都要赶上做鞋的时间了,搞得很烦,但是嘛都是为人父母的,我也理解,多花点时间给他们做仔细点……”

提到自己的儿子,文师傅笑得憨厚。文师傅的儿子才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文师傅一口气给他做了好几双鞋,每一双都反复的打磨上油,亮堂堂的,“都说人靠衣装,他要是穿得好一些,他的同事们也不会小瞧了他”。文师傅的儿子并没有接他的衣钵,但是文师傅并不失望,他知道做皮鞋在以后是没有出路的。

水土镇上的人越来越少,文师傅的生意也大不如前,没有生意的时候文师傅要么跟老友打打牌,要么早早关了店回去陪孙子玩耍。

几十年如一日的皮鞋工匠师傅,成为重庆北碚老街景

一年又一年,文师傅在他的小铺子里做出一双又一双皮鞋,皮鞋随着主人或走过山山水水,或跨过人生坎坷,或在小铺子的鞋柜上跟文师傅一起静静地伫立在水土街上,成了北碚独特的街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