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点史记】吴太伯世家新解 -让与争,变与守之道

史记本篇主要讲述吴国从太伯建国到夫差灭亡的历史,水手略作点评。

以让而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吴太伯本为周人,是周文王的伯父。当时,太伯为长子,按照周人的传统当继承周太王的地位,但是太伯看到他的父亲太王更想让三弟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更贤能的人--季历的儿子--昌(后来的周文王)。于是太伯拉着二弟仲雍跑到当时尚落后的东南地区。太伯的礼让,成全了周的崛起。

【乱点史记】吴太伯世家新解 -让与争,变与守之道

太伯这一让,我不认为仅仅是道德高尚,乃是为了整个周的更好发展,牺牲了个人利益,是让给更贤能的人,不是没有原则的让。自己的让,成就了季历、文王的当仁不让。太伯可谓道德高尚,兼具人生智慧。

太伯在新地盘很受人们敬重,于是周边部落纷纷投奔,被人拥戴为吴王。太伯无子,后来传位给仲雍。历经五百多年,不通于中原。

看出来,此时太伯则当仁不让,建立句吴,在荒芜之地也成一国之君。

但是,其立国方略应该还是趋于保守,所以吴并没有像楚那样在南方早早崛起,数百年间,一直默默无闻。

功夫丢一半

吴国传至十九世,寿梦成为国君,此时吴国势力扩张很快,在东南崛起,寿梦称王。其时,恰逢晋楚争霸,双方都疲惫不堪。晋拉拢吴国对抗楚国,派人教吴人训练军队和驾车的技术,吴国与中原建立起了联络。从此,吴楚纷争不断。

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眛、季札。季札最为贤能,寿梦想传位给他。寿梦一死,吴人纷纷要求季札继位,季札不同意,自己跑到野外去躲避。诸樊继位,依次传给弟弟,传到季札,达成父亲的心愿。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太伯的德行,诸樊等人算是只学了个花架子。真不真心让,大家自有论断。要是哥哥寿命长点,弟弟或许就只能给阎王做个贤鬼了。

馀眛一死,本该季札继位。

【乱点史记】吴太伯世家新解 -让与争,变与守之道

季札其人,博学广闻,仁而好礼。他曾出使各国,知道世道已变,王政只能在古乐中才能体会罢了,在现实中,只有争霸与兼并。吴国内部也好不到哪儿去,刚刚还收留过齐国的乱臣贼子--庆封。自己那几个侄子什么货色,他自然也很清楚,他想在吴国内部以仁义治民,谁能支持呢?他又不想去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所以,他只能让,却无法做到‘当仁不让’。

季札不肯继位,又跑出去躲避。

于是馀眛的儿子僚继位

小马乍行嫌路窄,一路狂奔失前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伍子胥,孙武嗅到了吴国图强图霸散发出的诱人味道,分别从远方投奔而来。

诸樊的儿子公子光非常不满僚的继位,认为自己才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公子光得到伍子胥的支持,趁季札出使晋国,靠刺客专诸刺杀吴王僚,取得王位,史称吴王阖闾。季札无奈,回国承认既定之事实。

楚国此也效法晋国,辅助越国对抗吴国。

吴本不善战,启用楚国来投的伍子胥,伯嚭,齐国来投的孙武,兵力大振。

吴欲攻楚,以报欺凌之仇,伍子胥、伯嚭欲报家仇,孙武欲试其兵法。吴外交军事兼用,攻楚,攻下其首都。楚国,靠秦、越之助得才复国。

吴报越国偷袭之仇,结果阖闾战死,夫差继位,立志报仇。

隐忍三年,一战,越王为奴。

【乱点史记】吴太伯世家新解 -让与争,变与守之道

吴王毕竟是兼并战争的新兵,不能完全体会斗争的残酷,对新学习的技艺尚未熟练掌握,尚留有那么一点心软,我们习惯称之为妇人之仁。越王得以存活,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庸。

吴国只是靠对手虚弱的时候取得胜利,有点飘飘然。吴王为了证明他不是侥幸取胜,四面出击,同时逐渐与伍子胥为代表的能臣离心,最终将其处死。威服齐国,貌似好事,其实恰好让夫差彻底膨胀。从来没尝过做老大的味道,现在离这个位置如此接近,他心痒痒的不行。

于是,再北上,与扶植吴国的晋国争个高低,其实经过连年征战,国民已经疲惫,不想跟夫差折腾了。

越国通过十多年的隐忍发展,趁机报仇。

如伍子胥所料,伍子胥墓上载的树,正好可以做夫差的棺材。

常常以为,吴太伯以德有国,阖闾至夫差以失德而失国。然而这并不全面。战国七雄,有几个有德的呢,从春秋开始国家也能雄霸一方,数百年,直到灭于秦,而吴国由称霸到灭亡,区区数十年而已。

我认为,吴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还错在一个‘急’。

自己的好传统,彻底丢弃,徒留一个架势,衍生的缺点--小仁,却不知去除。

外来的招数,不曾学精,霸王有霸王的路数,只学会了图霸,未学如何保持霸业,就把老师丢到一边,甚至处死。招数已经被看透,却还活在昨天的辉煌,新问题来临,还用老招数对抗,于是掉坑里了。这明显是基本功不够扎实。

史记的世家,讲的是为臣之道,突出一个‘让’,而今,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竞争的激烈程度,无论从个人、公司、国家都丝毫不逊色于列国相争的年代,我们不可拘泥于此。

于私利,可以适当让,与事业,我们要当仁不让,要去竞争。但是我们也要吸取教训,既要把新的方法学好,也要研究继承旧的宝贝,才能立足于当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