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点史记】范增之死与教父维托·柯里昂遇刺都是一个原因

《教父》是一部经典影片,讲述的是纽约黑帮柯里昂家族面对时代变化引起的挑战、进化的故事。展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揭示人性的复杂。

二战后的美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欲望的释放,毒品在地下市场走俏。教父维托·柯里昂,虽然身为黑社会头子,但是他有自己的底线,他不允许手下碰毒品生意。毒枭索拉索想开拓纽约的毒品生意,要利用维托的关系网,计划拉维托下水。索拉索与维托·柯里昂会面,出席的有桑尼--维托长子,汤姆--维托养子兼律师、军师,还有维托的几个得力干将。

面对索拉索的拉拢,维托做了明确的拒绝,索拉索依然不放弃,想用花言巧语诱惑维托。这时候,桑尼却表现得对毒品生意很感兴趣,并插了话。维托阻止了长子桑尼的话,依然拒绝了索拉索。

【乱点史记】范增之死与教父维托·柯里昂遇刺都是一个原因

会谈,灰暗,压抑

之后,教父维托严厉的批评了桑尼,认为把分歧暴露于外人,容易让其产生从中牟利的野心。

果不其然,索拉索认为可以除掉老教父从而与桑尼进行生意上的合作,联合其他黑帮势力,对老教父维托·柯里昂下手了。

【乱点史记】范增之死与教父维托·柯里昂遇刺都是一个原因

维托·柯里昂中弹倒下

幸而维托·柯里昂受重伤未死,住院后,被机警勇敢的二儿子麦克所救。

我对维托·柯里昂对分歧的管控意识非常佩服。

分歧可以内部讨论,对外部,必须要一致口径

后来,我读史记·项羽本纪,再读到鸿门宴这一段。

天下群起反秦,怀王约定先入关中灭秦的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利用外交军事综合手段捡漏先进关中。项羽在河北与秦军主力决战,后到。项羽听说刘邦要独吞关中的钱粮财宝,非常生气,要第二天一早攻打刘邦。谋士范增看到刘邦如关中之后显露的雄心壮志,认为必须要除掉刘邦。

本来要发动军队攻击,正好刘邦因为项梁通风报信给好友张良,刘邦亲自到项羽的大营解释误会。范增看到刘邦自己送上门来,喜出望外,想在酒宴之上拿下刘邦,兵不血刃,解除后患。

本来,项羽与范增前一天晚上已经达成了攻击刘邦的共识,结果项羽经过叔叔项梁的劝说后来变卦了,又加上刘邦以臣服的姿态迷惑项羽,项羽就不想杀刘邦了。但是,范增还是一心要杀刘邦,宴会上又是举玉珏暗示,又是触动项庄意图刺杀,怎奈项羽已经不想杀刘邦了。刘邦看到情况复杂,留下张良应付项羽、范增,自己溜之大吉。

张良估摸刘邦已经回到汉军营,向项羽替汉王解释离席原因,并送给项羽和范增礼物。范增收到礼物之后,大发雷霆,认为错失良机必受其害。

【乱点史记】范增之死与教父维托·柯里昂遇刺都是一个原因

范增大骂项羽

由此可见,范增也是将重大分歧显露于人,而且,分歧之大,暴露之程度,远远大于《教父》里面的情节,然而,不见项羽对此事处理的记载。当时,陈平是项羽的手下,作为办事人员参与了这次宴会。

后来,刘、项关系破裂,各自甩兵在如今郑州以西展开大战,刘邦处于下风。投靠而来的陈平,奉上毒计--离间项羽与范增及诸将的关系。果然奏效,范增被疏远后辞官回乡,范增没有维托·柯里昂幸运,不等到家,在路上郁郁而死。而项羽,没有核心谋士的帮助,只靠军事对抗,逐渐丧失了优势,后被刘邦打败。

我无意拿虚拟人物的故事与历史作比较,仅仅是借用电影情节和历史故事,把这个观点提出来,让大家能够思考思考。

团队内部的讨论推崇踊跃发言,然而,对外场合却有不同的要求。

我们有个老规矩,可能现在都不太要求了---大人与外人说事,小孩不能插话,这一点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尚待各位网友讨论。

如果你是一个组织的负责人,一个家庭的长辈,应该怎么看待、对待这个问题呢?欢迎讨论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