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sofersong


许多人对刘备有误解,认为刘备是碍于面子才勉强采取中计的,其实事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庞统提出的上中下三计很多都是废话,如果细细分析你会发现,只有中计是最可行的,而刘备军事直觉相当敏锐,所以他几乎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中计。那么刘备为什么要选择中计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看当时的形势,刘璋为什么要引刘备入川?刘备一代枭雄,难道刘璋看不出来吗?那么既然明白人都觉得不应该引进刘备,刘璋为什么要要这么做呢?

其实刘璋也不傻,相反的刘璋特别聪明。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曹操扬言派钟繇统兵入侵汉中,这个消息一放出来,一下子震惊了整个西部地区。首先是汉中的张鲁害怕了,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实力,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怎么办呢?要么投降曹操,要么南下投降刘璋,这两条路张鲁都不愿意走,那么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往南打,吞并蜀中,让汉中和蜀中练成一片,这样方可抵抗曹操。

张鲁是这样想的,刘璋几乎也一样。刘璋认为:一旦张鲁战败,蜀中也将会不保。所以与其等曹操灭了张鲁,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的好。但是张鲁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他此前派人去讨伐过张鲁,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办法,刘璋决定引进刘备,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璋很鸡贼,他引进刘备其实是让刘备帮他讨伐张鲁,占据汉中的。而假如刘备占据汉中,中间隔着益州,刘备是管理不了的。所以,刘备属于白干活,打下汉中也必须交给刘璋。有人就问了,刘备为什么不从荆州直接进攻汉中呢?

当时南郡(荆州)被分为两个部分,北边与汉中接壤的地方属于曹操势力范围,如果刘备想进攻张鲁,前提条件是先打败曹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刘璋很放心的去引进刘备,那么刘备呢?刘备就这么傻乎乎的替刘璋卖命吗?不是的。刘备入蜀,也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来一招“请神容易送神难”,具体怎么做呢?

刘备先装傻,应刘璋之约前来助战,然后在拿到刘璋资助的粮草和士兵后,率兵前往汉中。当刘备走到葭萌关时,刘备开始停止前进,然后驻军葭萌,广收人心。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这下轮到刘璋傻眼了,说好的北上夺取汉中的,刘备却驻足不前,在自己的地盘做小动作,于是刘璋开始有了赶走刘备的打算。恰在此时,荆州出事了,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为什么呢?

曹操又入侵荆州了,这次是兵分两路,一路取荆州,一路取东吴,孙权来信求援。其实,此时荆州有诸葛亮和关羽坐镇,刘备完全可以不回去。但是刘备看出这是个机会,于是开始向刘璋哭穷。

刘备向刘璋提要求,说现在孙权求援,我必须回去。而我在这里帮你这么多忙,你多少应该资助我点兵力和粮草吧。刘璋心里也不傻,你刘备帮什么忙了,在葭萌关吃我的喝我的这么长时间,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但是碍于面子,也处于想赶走刘备,刘璋还是资助了刘备四千士兵和非常少的粮草。这让刘备很气愤,于是刘备以此为由,开始谋划攻取成都,夺取益州。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

此时庞统提了上中下三计,简单点说就是上计为直取成都,出其不意。中计为斩了杨怀、高沛两位蜀中名将,断了刘璋的臂膀。下计为哪里来的哪里回去,只当不存在这回事。

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这三计,首先看上计,庞统说: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这简直就是胡扯,即使刘璋不懂军事,他手下武将可不少。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刘备无兵。

刘备入蜀时只带了一万多的步兵,号称数万人,其实没有这么多。后来刘璋让刘备督管白水关众军,白水关加上刘备带去的人总共才三万多人。而此时刘备如果起兵,单靠他那一万多人根本就不行,恐怕连白水关的杨怀、高沛都打不过,何谈攻陷成都呢?所以上计肯定不行。

再看下计,哪里来的回哪里去,这明显不符合刘备的性格。刘备此次前来,就是要趁机在益州谋事,无论如何不会白白走一遭,所以这下计等于是没说。

最后看中计,中计几乎是完美的,也是最可行的。按照中计的安排,首先斩了杨怀、高沛,夺取白水关近两万的兵力,然后加上荆州带来的步兵,一共三万多人,夺取成都还是很有希望,仅仅是有希望而已,没有必胜把握,但是可以一搏。

于是,刘备不假思索,立刻采纳了中计。召来杨怀、高沛,当场训斥两人无礼,然后斩杀。而两人其实早就对刘备有戒心,多次给刘璋写信,让刘璋赶紧送走这个瘟神。没有想到,临最后还是遭受刘备的黑手。

刘备斩了杨怀、高沛后,几乎兵不血刃的就攻破了涪县,然后来到绵竹。绵竹的李严早就暗通刘备,于是李严献出绵竹城。至此刘备来到了成都之前的最后一战,雒城。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小小的雒城,刘备攻击了一年也没有拿下,而且还赔上了军师庞统的性命,这就是骄傲的代价!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上计因为刘备兵力太少而无法实施,下计又根本不是刘备所愿,所以最后刘备采取了中计。不过,令刘备没有料到的是刘璋也很强悍,如果没有诸葛亮和马超的助阵,成都几乎是拿不下的。也许,这个情况连庞统也没有料到。你说呢?


每日趣评


其实,并不是刘备要用庞统的中策,而是庞统故意要刘备选中策。三国时期的谋士都是心理学大师,善于捕捉他人的人性弱点。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没有直接给他献中策,而是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这就是因为庞统估计刘备必然会选中策。而上、下策只是为了衬托中策,让刘备下定决心的陪衬而已。

先说庞统为刘备献了哪三策。



上策相对最冒险,下策最消极。都没有可操作性。

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年)十二月,刘备率三万荆州兵在刘璋地盘上屯驻了一年,一切粮草军需都要靠刘璋供应。庞统认为不能再犹豫不决了,否则荆州一旦有失,而刘璋又乘机卡断我们的退路,那么就危险了。于是庞统对刘备说,我现在有三策,主公你看着选择。

上策是挑选精兵星夜偷袭成都,乘刘璋还没有什么防备,我们一举夺取益州。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三国志·庞统传》



下策是别冒险,直接回荆州,以后再找机会缓图益州。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三国志·庞统传》

庞统的上、下计,虽然他说一个叫上计,一个叫下计,但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只说了一句话,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比如说上计,他说偷袭成都。可是他又说了两个前提:“璋既不武”和“素无预备”。这两个前提本身就非常的扯蛋。

后来刘备在实围攻成都时,发现刘璋并非不武之人,成都也并非素无预备。刘备和刘璋的战争打了一年多,刘璋在连吃败仗,兵源后勤消耗不少后,成都城中仍然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足以支以一年。因此也就可想而知,如果刘备当时选了不靠谱上策,必然是个大坑,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比如说下计,庞统让刘备先回荆州,以后再缓图益州。可啥时候再来,庞统没说。这等于就是让刘备放弃夺益州,让刘备白白的浪费在益州的这一年的所有努力。

因此,这种所谓的上、下计,说了就跟没说一样,刘备必然不会选。



中策——有实际的操作建议,也最符合刘备当时的心里预期。

相比于上、下两计,中策实际上是最有可操作性的计策。

庞统对刘备说,杨怀和高沛是蜀中名将,他们两人各仗强兵,据守关头,是我们夺取益州的绊脚石。如果我们要跟刘璋翻脸,必须要先除掉他们两个。首先主公你写一封信给刘璋,就说荆州有难,要回荆州。刘璋看了信后,必然会让沿途的官员送别我们。然后我们路过杨怀和高沛的辖区时,乘机将两人拿下,接着吞并他们的部队。到那时,我们再围攻成都,益州必然可得。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三国志·庞统传》

庞统的上、下两策都只是一句话,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意见。而中策最为详细,有具体的操作建议。

所以从这个中策可以看出,庞统本人其实也是最青睐于中策。并且他早就料定刘备也必然会选中策。

庞统为何不直接向刘备建议中策,而是先说三策,让刘备做选择呢?

其实庞统的这个献计的技巧,就涉及到心理学的范畴了。我们仔细的想想,可以发现这个上中下三策,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急到缓取益州的变化。

上策最着急——恨不得马上取益州。

下策最不急——几乎是不取益州了。

中策最合理——有具体的操作意见。

刘备在听了这三计后,也隐隐约约的察觉到庞统的真正意思:要么就取益州,要么就赶紧回去,磨磨蹭蹭的,必然会死在这里!赶紧拿主意吧。

刘备不是冒进之人,所以他不会选上策。同时刘备也已经五十多岁了,没有时间再搞什么缓缓图之了,所以刘备也不会选下策。最终刘备选了中策,后来也成功的拿下了益州。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三国志·庞统传》



总结:刘备刚进入益州时,庞统就劝他尽快杀掉刘璋,夺取益州。但是刘备顾及名声一直不敢下手,最后拖了一年时间,早已经错过了谋取益州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庞统对他献计献策,其实就是催促刘备,不要磨磨蹭蹭了,赶紧拿主意。而上计和下计又都没有可行性,唯独中计有具体的建议。

庞统的这一献计献策,其实就是典型的心理学理论。他抓住了刘备想夺益州,但又怕别人骂他的心理弱点。所以给出三计,让刘备有一个心理接受过程。

这就好比咱们去街上买东西,一千块钱觉得太贵了,一百块钱又觉得太次了,五百块钱的不高不低,最符合心理预期。但是如果直接买五百块钱,又有点下不起手。只有通过和一千块钱和一百块钱的对比之后,才觉得五百块钱是最有性价比的。


同理,庞统提三个的三计,其实就是想让刘备接受中策。可直接提,刘备就会犹豫,有没有更好的?要不要考虑一下?庞统提了三个,刘备马上就觉得上策太急,下策又太缓了。中策太棒了!最终选中策,也就顺理成章了。


Mer86


▲刘备早期剧照

在刘备创业的道路上,荆州和益州是最为关键的地盘。在取得荆州后,刘备命令关羽镇守荆州,和庞统等人入川。刘备之所以被刘璋邀请入川,并非刘璋大发善心,而是后者想以刘备为先锋来攻打张鲁。在刘备入川之前,刘璋手下谋士张松就向刘备献计巧取益州,但刘备却多次推辞。进入益州之后,刘备率军开往益州边界葭萌关,和张鲁对峙。一开始双方还合作融洽,可是当战事消停下来后,刘璋在粮草供应方面十分吝啬,这时候刘备已经驻守一年多了,不可能无限期地耗在这里,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回荆州,要么取益州。

▲位于广元昭化境内的葭萌关

这时,庞统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三大战略密计,史称“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奇袭之策,马上挑选精兵连夜赶往成都发动突袭,事成则可立取益州;中策就是先斩杀阻挡刘备占领益州的武将杨怀和高沛,然后再进军成都;下策为迂回之策,先回荆州整顿兵马,再伺机而动。这个时候是刘备军队危急存亡之秋时刻,只有马上做出决断。此时刘备军队处于军粮的不足情况,如果不做决断,刘备很可能全军覆没,然而令人好奇是,刘备没有选择最节约时间也最省事的上策,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因为仁义而放弃夺取益州,他选择了选择中策。

▲刘备及庞统剧照

为何刘备非要选择中策呢?这恰恰是他的明智之处。先说下策,虽然率军返回荆州并非难事,但想要再调兵前往益州,必然就会遭到刘璋的严加防范,甚至还可能联合来对抗刘备。更关键的是,在汉末这一动荡时期,留给刘备打地盘的时间非常有限,刘备当时仅仅占据了荆州五郡,若不及时扩大地盘,其境况会变得十分严重——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西有刘璋,刘备处于中心地带,被三方合围。这一时期的曹操,已基本平定凉州地区,在击败马超之后,曹操接下来的目标,自然就是汉中张鲁和益州刘璋。如果刘备先回荆州休整,说不定刘璋都已经先投降曹操了。

▲刘璋剧照

至于上策,其实和下策一样不可行。首先,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经营多年,绝不是刘备这种小势力就能轻松偷袭成功的。其次,刘备毕竟身处益州,难免人多耳杂,行军途中很可能就会泄漏消息,从而被刘璋得知,突袭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三,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很难攻下,只要刘璋固守不出,再切断刘备军队的粮草供应,别说什么拿下益州,很可能刘备自己都得交代在那儿了。上策的诱惑固然很大,但风险实在太高。

▲庞统墓

权衡再三,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率军斩杀杨怀和高沛,然后挥师直奔成都,很快就将战线推进到了涪城。遗憾的是,庞统不幸于雒城(今四川广汉境内)阵亡,再加上刘璋的拼死抵抗,刘备历经三年才彻底攻占益州——这也从侧面表明,当时刘备若是选择上策,早已输得一败涂地。夺取西川后,刘备感念庞统所赠计策,下令追赐庞统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参考文献: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江表传》


趣观历史


公元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对付张鲁,结果刘备入川后在汉中前线修整了半年多时间,一直没有进攻过张鲁。

直到有一天,曹操大举进攻淮南,孙权请求刘备援助。刘备终于发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因为,曹操和孙权现在开战,意味着刘备夺取益州时,曹操和孙权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会非常小。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决定出兵夺取益州。

当时军师庞统就告诉刘备有上中下三策。总而言之,你看哪种选择比较合适,咱们就按哪种选择展开行动。

庞统的上策,是假借回师援助孙权的机会,直奔成都,一举把成都攻破。

中策,就是刘备把自己节制的益州高级将领击杀,接管相关军队,然后开始稳扎稳打夺取益州。

下策,则是率军退出益州,然后从长计议,总而言之,继续想办法收拢益州实力派的人心。反正张鲁还没有消灭,只要益州实力派愿意和刘备合作,刘备再次入川,也不是什么难事。



对于庞统的这三条计策,刘备觉得上策太冒险。因为,率领一支孤军直奔成都,能不能攻克成都,显然是个未知数。更重要的是,这种打法太过孤注一掷,稍微有点意外发生,很容易进退失据而全军覆没。

至于下策,自然又太过保守。因为,这样拖延下去,等曹操、孙权缓过劲来,刘备再想去夺取益州,就是来自曹操和孙权方面的压力,就足以让刘备缩手缩脚。

所以,刘备选择了中策。总而言之,先把眼前的实惠捞到手再说,换句话说,趁大家对刘备还没有防备的时候,先用诈杀掉前来协助自己的益州将领,把他们的军队收编过来,再稳扎稳打夺取益州。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就告诉刘璋自己要先率军回荆州策应孙权,否则等曹操打败孙权,就有可能席卷整个南方。当然,为让大家都相信他是真的要回荆州,刘备又做了很多迷惑大家的计策。

从结果来看,这些计策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张松是刘备的盟友,而且以智谋见长,按理说,他并不是一个容易被骗的人。但是,张松竟然也相信刘备要撤军,并且一时急得要死要活,以至于被杀害。

既然如此,刘璋和他的高级将领因此受骗,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所以,当刘备召见杨怀、高沛等益州高级将领,宣布自己要离开益州时,杨怀、高沛听到这个消息,那是惊又喜。因为,总算把刘备这个瘟神要送走了。

但是,他们见到刘备后,刘备一通斥责之后,直接把他们全杀了。然后,宣布接管他们麾下的益州军队。 自此,刘备夺取益州的战争,终于拉开序幕。而此时,距刘备进入益州,已整整一年时间。


我是赵帅锅


因为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入川称王,刘备的关注点始终在中原和北方,因为这里才是东汉的统治中心。但是,刘备在中原是一路被撵着走的,最后被赶入荆州,曹操也随之统一了中原。此时,刘备已经不知道何去何从了,直到遇到诸葛亮,才明白过来,荆州和益州都可以作为根据地。但是,此时刘备驻守在新野,和益州距离有点远,就算要谋取,也是荆州先呀。



赤壁之战后,就是刘备借荆州了,忙着争夺荆州的控制权和名义权,哪里有空顾得上入主益州之事。甚至,孙权方面对益州刘璋的关注度都超过刘备,比如周瑜在夺取了江陵后,下一步就是谋取益州了。于是,周瑜亲自到京口见孙权,说让他和鲁肃杀入蜀中,并了张鲁,然后再留鲁肃治理,周瑜回防荆州之策。周瑜的计划,前提就是早知道刘璋暗弱无能,不能驭下,可以图之,这可是发生在刘璋请刘备入蜀之前。孙权也同意了周瑜的计划,可惜,临出发时,周瑜病发而亡。周瑜一死,不代表孙权就放弃染指巴蜀。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派使者来告诉刘备,打算一起谋取巴蜀。荆州从事殷观劝刘备,吴终不可能越荆州而取蜀,不如借口新郡未平,拒绝孙权。而《三国志》注引《魏晋春秋》记载更激烈,孙权告诉刘备说张鲁米贼,刘璋不武,益州落入曹操之手,荆州危险呀。所以,孙权要取蜀讨璋,于是派孙瑜率领进入夏口,做出了入蜀的姿态。刘备方面,让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守南郡,刘备自驻孱陵,扼守了从荆州入蜀之路。孙权虽然是想夺取益州,但是人家说的话并没错,曹操果然先刘备一步夺取汉中,让刘备军事被动。




造成这种结果,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刘备先前对益州关注不够,直到张松送上益州地图,法正,孟达联谋,刘璋请刘备,刘备才慢吞吞的入蜀。说难听点,就差刘璋没亲自把刘备扶上益州之主的宝座了。所以,刘备不敢选上策,怕益州人民反对,结果呢?看看李严,吴懿等人,以及刘璋等人就知道了。第二,刘备是皇室之后,凡事又讲仁义,前不敢攻刘琮于襄阳,后自然更不敢偷袭刘璋之成都。大飞熊在别篇分析过,蜀汉早一日夺取汉中,大概率不会出现因人才磨合问题,导致关羽北伐无援的失败。所以,刘备白白浪费了时机,让未来的蜀汉彻底陷入一连串被动的境地。


大飞熊骑士


庞统献上中下三计这件事,演义和史书都存在。211年,刘璋张鲁因继位之事反目,益州内乱不止,刘璋派人到朝廷进贡也受到曹操怠慢,并得知曹操有进川之心,张惶失措的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向刚打败曹操取得荆南的刘备求助,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对付张鲁兼防曹操,在内应法正谋士诸葛亮庞统的筹划下,刘备留下诸葛亮和关羽等守荆州,自己带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二刘涪城相会,都是久仰大名,又同是刘氏宗亲,聚会欢谈一见如故。凤雏庞统这时便向刘备献计了,要当机立断,就在宴席上拿下杀死刘璋,不伤兵卒,一举可定益州。(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庞统第一计就和刘备的理念冲突,刘备当然不同意,说刚来到人家的国家,无恩义无信用就杀人,不可。庞统擅用奇计,有时操之过急,没有实行过,很难说此计成功率有多高。而演义就把它推进了一步,仿刘项鸿门宴故事,在宴席上,庞统叫来魏延让他筵前舞剑,寻机席上杀死刘璋,这就有点失计了,然后引出蜀将对峙。

刘璋见到刘备后非常满意,给献帝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既然请人做事,自己得给点报酬,就配给刘备一些士兵,总督白水军,令他攻击张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备率军来到葭萌关,就在此驻扎下来,名为战争前期准备并寻找机会,其实以葭萌为据点,礼贤下士,大施仁政,广收蜀人之心,以刘备的个人魅力,不久远近知名,声望卓著,张鲁也不敢轻易动兵。


经营了近一年,眼见人心渐附,曹操又有虎视荆州之心,刘备与庞统相议怎么办,庞统献出上中下三计,上计是挑选精兵良将,星夜兼程直袭成都,擒贼先擒王,乘刘璋无防备容易得手,一举占领益州。中计是诱杀白水军将领杨怀高沛,占据涪水关,再取成都。第三计是退回白帝城,驻在荆州蜀地交界,再图良策。刘备认为中计不疾不徐,适合,行计之前,给刘璋写了一封信,就说荆州危急,需要临时回去处理,请相助点粮草军士。由此引出张松事发被杀,刘璋戒备,只发给老残弱兵,刘备发怒,二刘翻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庞统是合格的谋士,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主要寻求稳准快解决问题,而刘备是君主,既要看到现在得益,也要看到以后的发展,擒贼先擒王虽见效快,但后果严重,而稳扎稳打的好处,是以优势实力吞食对方,把对手逼入死局。所谓的上计,放在弱势取强势时可行,而其时,刘备已收益州人心,优势在他这边,不必行险,上计纵然成功,以后益州不服的人依然不少,后续必须有政治大清洗,若如此,不如用中计,在战争中清掉反对者又扎稳基本盘。


南方鹏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率军进攻汉中张鲁。这个消息传到益州(今四川)后,州牧刘璋部下别驾张松对他说:“汉中是西川门户。倘若曹操占据了汉中,取西川就犹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了 。况且蜀中诸将并不完全听您辖制,像庞羲、李异等人,都是靠不住的。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您的同宗 ,善于用兵,又和曹操是冤家对头,不如招他来,让他去攻取汉中,如此,有他在前面挡着,曹操就不足虑了”。刘璋听后颇以为然,就派属吏法正带四千兵去迎接刘备。

彼时,汉中张鲁不听刘璋的号令,还与其为敌。刘璋的意思,大概是要把汉中送给刘备,让他在那里替自己抵御曹操,刘备与曹操矛盾颇深,他是不会轻易投降的,有他替自己把着北大门,西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此看来,刘璋如意算盘打得很精。

然而“洪洞县里无好人”,深谙权谋的枭雄刘备进益州后能否完全听命于自己呢?刘璋却没有考虑得那么周全。

张松、法正在刘璋手下均不得意,对其怨气冲天,都是些不惜卖主求荣的人,法正到荆州后,就极力撺掇刘备谋夺益州。刘备听后,正中下怀,便跟着法正沿江西上,准备入川。

行到涪州(今四川绵阳),刘璋已经在此恭候。还借给他许多兵马,赠予其粮饷物资,请他率领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境内)的守军往北进攻汉中张鲁。

此时的刘备麾下已有三万兵马,他却不立即进攻张鲁,而是屯扎在葭萌关(今四川昭化境内),对刘璋部将大施恩惠,以收买益州人心。

当刘备和刘璋在涪州相会时,张松、法正和刘备的谋士庞统(字士元,号凤雏)都劝他在接风宴上袭杀刘璋,全取益州。刘备却考虑的更深一层:杀刘璋容易,但如此仓猝行事,益州军民怎会心服呢?所以他没有采纳这三人的建议。

曹操本来计划亲自率军西攻张鲁,正在紧张的做着战前准备之时,西凉军阀韩遂、马超突然举兵反叛。曹操率军西征,不久就击溃了韩、马,平息了西凉之乱,然而却耽搁了进攻张鲁、袭夺汉中之事。

到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又统大军去攻击江东孙权。刘备乘机对刘璋说:“曹军东征,江东危矣!孙权派人前来求援,我和他本是盟友,唇齿相依,救他就是自救。况且关羽在江陵 一线和曹将乐进对峙,如果不去救援,关羽失败,益州就会立刻受到曹军的威胁”。

他请求刘璋再借一万兵马,和一批军资器械,以便东还回援荆州。他还给刘璋分析说,张鲁只能据守汉中,绝无进攻益州的实力和胆量,不足为虑。刘璋拨给他四千军士,粮饷军械减半拨付。刘备不过是借机恫吓刘璋罢了,再以此向他索取兵马物资,并不是要真的要率军东归,张松却沉不住气了,他去信催促刘备,说大事眼见可成,却为何舍之离去?

张松的兄长张肃,见弟弟私通刘备,引狼入室,怕他连累家族,便向刘璋检举揭发了张松的图谋。

刘璋大怒,捉拿并处死了张松。他还传令给各关守将,严禁他们和刘备私相往来。

刘备就借机佯装动怒。 他不再藏着、掖着,准备公开夺取益州。谋士庞统给他献上三条计策:上策是暗中挑选精兵,直捣成都。中策是假装真的要率军东返,待白水关守将杨怀、高霈前来饯行时,将其一举擒拿,再兼并其军,事成后再行往攻成都。下策是退军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会和荆州人马,再相机而动,谋夺全川。

刘备仔细斟酌,觉得庞统所出上策还是和当初劝他在涪县盟会时攻杀刘璋是一样的,解决刘璋固然容易,但益州军民必然不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不得不考虑啊。上策解决问题虽快,但容易节外生枝,恐生更大变故;至于下策,退军白帝城,把已经入川的机会放弃了,就等于放弃了夺益州的主动权,基本可以不考虑;所以最后刘备采纳了庞统提出的中策。

他假装要率军东还,白水关守将杨怀、高霈闻讯果然前来送行,他俩一到,立刻就被拘押了起来。

刘备迅速进入白水关,把关内守军都收编了,他将白水关将士们的眷属都扣为人质,然后挥军占据涪县。刘璋派大军前来讨伐,不是被刘备击败就是归降于他。

刘备乘势围攻雒州(今四川广汉),雒州守将是刘璋之子刘循,因利害关系,他拼死坚守,刘备久攻不克,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天才攻破此城,整整攻了一年才下。雒州一失,成都无险可守,刘备就挥兵进围成都。刘璋见刘备大兵压境,自己手中已经没有援兵可调了,他据守了数十天,自知无力抵御,就开城投降了。于是刘备就取得了益州全境,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定下的战略计划,基本实现了一半。值得一提的是,谋略奇才庞统在攻雒城时中流矢身亡,年仅36岁。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其实,无论是刘备还是庞统,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整个刘备谋取天下的一个战略大纲,所以益州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跟庞统心里都明白,但是有一条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刘备此时是在汉中和益州之间的地盘,但是这个时候刘备的老家在荆州,这就注定了刘备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把这件事情拖的时间太长,拖得时间太长。第一,刘章有防范刘璋在最后防守成都的时候,黄权跟他说城中有精兵3万,粮草可支,一年,这是由于刘备长期在一周地区作战兵力朝成都方向收缩以后才出现的这个情况。

如果刘备长期在益州地区作战,面临情况第一曹操反应过来第二孙权反应过来,第三张鲁反应过来,那时间拖得一长,变数变大了。对于刘备来讲,他是最不利的那个,所以对于庞统提出的下册刘备根本就没考虑过,回到荆州再慢慢发展,那等于就是告诉孙权跟曹操我在攻打益州,赶紧过来打我,我后防空虚!

如果说一开始刘备就直接直袭成都,这样的话,刘备是否会规避掉这个情况呢?很有可能!为什么我们去看一下。后来邓艾奇袭成都这一条路线,以后成都留下来多少兵力多少粮草?绵竹一战,蜀军败退以后,基本上就无兵可用的一种情况!而且这个时候刘璋手底下还有一个张松给刘备做内应,此时对于刘备来讲,找一条优秀的路线,甚至半路上粮草都能够让张松解决了。

但是刘备对于庞统的第一条,也就是上策,表示不想用,你就会问了,这是一条最快的路,同时也是最容易规避掉风险的一条路,为什么刘备不用呢?

刘备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说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之流,而是说他这个汉室宗亲的名号,也就是他的称号的那三个字。刘皇叔。

正是凭借的刘皇叔这三个字,刘备走到哪里都会得到民众的欢迎,还有最后在赤壁之战前,凭借这三个字才让孙权坐下来跟他谈判,有这三个字,孙权看得上你那一两万人呐,看不上!

刘章也是汉室宗亲,而且是得到官方的确认的,并不是说像你刘备一样半路出家的,这个时候你对准官方的你的同族出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是什么意思?而且还是不声不响,一声不吭的直接动手,你这什么意思?你敢对这些汉室宗亲动手,那你是不是跟汉室皇亲宣战?那你这个刘皇叔的身份是不是就是一个摆设?

这一条路,也就是庞统提出的上册可以选,而且成功概率特别大,但是选了以后,你这一辈子,你这脸皮就得撕下来了,这就好比好多喷子一直说我不是喷子,为什么他就是不想撕下他那张脸皮,撕下他这张脸皮,他真成了喷子,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所以刘备告诉庞统,上策我不选太激进了,激进是由于我会过快地撕下我这张脸皮,我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下册我不选这太慢了,我等于就是把自己的弱点告诉其他人了,所以我选中策,一方面可以缓一缓,让我心情稍微平复一下,让我好好的想想到底该怎么做。另一个方面,这条策略也比较平稳,也比较稳妥。


漩涡鸣人yy


刘备取益州,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刘备的发展空间是极其狭小的,北有曹操,南据孙权,都无力与之抗衡,只有巴蜀刘璋暗弱,并有天府之国,山川险峻,图之则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并于荆襄互为呼应。所以益州对刘备的完成大业是重之又重。

刘备在与刘璋正式翻脸后,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北上是张鲁,南下要面对刘璋集团。调兵遣将又和荆州相距太远,刘备夹在中间,很难受。

此时,庞统献出了三策。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中策,将军擒拿杨怀,高沛,夺取军权,径取城池,正面南下攻打成都。下策,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

此三策,对刘来说,上策太急,冒险成分太大。下策又太缓,对急于拿下益州,成鼎足之势的刘备来说也不可取。而且这三策也是在军事角度的排序。刘备最终选择中策则也有政治角度的考虑,中策不急不缓,而且杨怀,高沛属于益州集团的死硬分子,除之,既可以消除隐患,且可以对其他强硬派造成心里震慑。还能兼并各地的部队,削弱刘璋的力量,壮大他的实力,并且给自己调遣诸葛亮,张飞 ,赵云入川,稳固荆州的布防,争取了时间。

所以最终才三分天下,终有其一。


包装领头羊


谢。

庞士元三策。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中策:擒拿杨怀、高沛,夺军权,径取城池,正面南下攻打成都。下策:退还白帝,引荆州,徐还图之。

庞士元的下策,刘备当时已经50周岁了,仅靠荆州一域,不足以对抗天下,刘备已经等不起了。

上策,刘备靠仁义行天下,做事要讲究先礼后兵,行正义之师,阴选精兵属于阴谋,更像是政变底气不足,直取成都后还需要整顿多时,不如走阳谋力克之。更容易从政治上和从心理上让当地人服气刘备。

中策最合适。

刘备不能说这么明,就含糊其辞,按中策执行。这就是庞统作为谋士和刘备作为主公的区别,一个看事情解决的方法,另一个看长期发展的路径考虑更全面,做最合适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