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赵孟頫的字不宜学太久,这是怎么回事?

头上有苹果


赵孟頫书法不宜久学,是由来已久的说法。对于有志成为书家之人,有一定道理。

赵氏在中国书法史上是重量人物,继宋之后恢复古意,返本开新,创出了不同于唐与宋的书法路线,宗述二王,远召六朝,为集大成的巨擘。赵氏书画皆成宗匠,把文人书画传统发挥到新水平,诸体皆能,尤精楷行,前人赞其复活二王风貌,赋予华美新姿。然而,赵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所在。明朝冯班云:“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钝吟书要》)。

赵在笔法上继承二王处甚多,唐李邕(北海)之后第一人也。然而,甜美妍熟,工巧过甚,具右军之形无右军之气,不备古朴浑成,不见清刚如龙。至其晚年,如《胆巴碑》《妙严寺碑》等系列真迹方见李北海“如象”之气,赵氏书境于此方成。

赵孟頫走的是官场正途,典范人生,秉持的是主流性的正雅,不是以内驭外,纯乎一心,而是趋迎外境,主流立教。元朝是两汉之后对中国文化最不尊重的朝代,创造性的东西也相对最少,赵孟頫迎合了这种新文化格局,以“复古”之态,努力表现出“雍容贵气”,笔笔有来历,字字有主张,平和华丽,长歌善舞,衣带圣贤,步履祖法。外壳故然有,精神却是没了,内在的文化自由自在、开放竞争的底气早被窒息了。赵书不耐看,里面的东西不多,这是个关键,如同“中年帅老哥”,走流量走粉丝,太过人设。后人对赵书成败多有议论,歧义不断,全部原因集中于此。

没有浩然之气的字,创新驱动就不足,就是表面化的东西。历代文化,集大成欲望过盛的时刻,均是文化出现停滞的时刻,汉朝末年的经学、唐朝贞观到安史之乱的儒学、清朝康乾到光绪的官方经学,都是证明。“集大成”的本意就是追求“皆备于我”,不开放,没有未来。书法史上,你看看明朝,直到明末清初,有一批读书人因时局之乱,觉醒过来,不信邪,傅山、八大山人等打烂了从赵而来的传统,狂野一回,书法的创造创新才重新启动。所谓赵董“正途”,从台阁体到乾隆爷,越走越弱。

中国书法的精华处,不在“漂亮”,不在笔笔端正,形神俱佳处以入神者为胜,神韵气度超拔,立于天地间,万物皆备于我,方是真髓。法度处出天人,物理处见神道,无形的比有形的重要多了,本质多了。赵孟頫一路的理解处理,总体说并不高明。而一旦定位于此,很难脱俗。

赵孟頫书法方面的制约,初涉书法之人很难理解,越年轻越感性越难。唯有深入书道多年,读史品人,思接古今,有一定积累才会明白。因而,我同意一个观点:有心书道成才的年轻人,不要从赵孟頫入手,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赵书只宜参照。当然,你的目的只是写一手好字,圈粉置地,那另当别论,这个我不阻人发达,哈哈哈哈哈!

2019.4.4








唔好嘈


赵孟頫大概算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悲摧的一位了,在史上众多的书家中,无论是质资平庸的南郭先生,还是卓然不群圣手大家,似乎只有他的字都被深深的烙上了一个“俗”和一个“媚”字,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外族统治的王朝,其几乎以一已之力复兴传统书法,使这一重要的文脉不致式微,不仅少有好评,少有点赞,却诋毁不断,绵延至今。个种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道德声讨,字如其人。自古文人士大夫就喜欢用人品度书品,所谓“心正则笔正”,字如其人,而最让士大夫所不齿的是赵以旧朝臣民、王室后裔入仕元朝,虽然不算汉奸巨恶,远不如宋朝蔡京那般乃奸恶之徒,但也是大节有亏,名符其实的“贰臣”。虽然,赵孟頫是元时代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与画风,是启时代风气、领袖群伦的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人物。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但后人以人品看书品,却认为其熟媚流俗,软弱无骨,俗不可耐等云云。这就不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说赵体“没有浩然之气的字”,纯属先入为主地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判断,按照这个理论,颜真卿是忠烈千秋的英雄人物,他每个字就都充满了英雄之气、浩然之气?但又为何有古人(好像是米芾)说他的字是“叉手并脚田舍汉”呢?所以,有时候即便对古人来说,字如其人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审美取向,总之,以道德评判艺术是不足取的。感于此,我做了首打油诗表达。

神仙中人毁谤生,

熟媚绰约流俗风。

若以书品比人品,

世间唯见颜鲁公。

二,难以超越,只有贬低。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日书万字,超群的天赋加上超人的努力,老赵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难得的一座书画俱佳的超一流的大家,被元朝皇帝称做“神仙中人”,他纯熟的笔法、结构、章法,几乎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的又一座高山,后人无法超越,难望其项背。后代名家评论赵字,往往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特别是在同行之间更为严重,所谓文人相轻,如董其昌,傅山之流。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心理学问题,毋庸讳言,这是一种自卑,靠贬低强者以增加自己的自信,以嘲笑高人来获得优越感,其根源,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所以说他们的说法是当不得真的。而在书法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也说赵字俗,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赵孟頫晚年写下一首《自警》表达了他心中的无奈:

“齿豁头童六十三,

一生事事总堪惭。

惟馀笔砚情犹在,

留与人间作笑谈。”

三,审美取向,丑书盛行。艺术从来都是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历史上,赵孟頫的字以规整、中和、不激不厉为明清统治者所推崇,也就成为台阁体的底子,成为举子应试的一种标准书体,而一种再优美的事物让人们成年累月日日见、时时见,也会变成俗物,从而产生审美疲劳。在当下快餐文化年代,智能手机和键盘鼠标替代了书写,因此,过去那种审美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已经为新的审美观所替代。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以图把字写好写优美,似乎已成了国人行为的一种奢望。当今,打着创新旗号进行的所谓书法创作,实际上就是掩饰无能、放飞自我的必然选择,但是却成了高大上的“阳春白雪”,而符合大众民间审美价值取向的(这也许是赵体被认为俗的一个重要原因)赵体,却成了下里巴人。 赵孟俯的字,便被认为不古、不拙、流滑无骨、柔媚阴柔、难登大雅之堂,学赵体是很难入国展的,你看现在书协的那些所谓当代大家们很少习赵字的,哪个冷门、那个偏狭便学哪个,以此彰显个性,凸显创造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换言之,是一种导向明显的应试审美观,所以也就产生了一种以香以臭为香,以丑为美的逆反的、新的“审美”观。而赵孟俯的字,入门易,精进太难,是一座高山,很难攀登,学又学不好,只能绕开。

“留与人间作笑谈”,老赵的诗一语成谶。





晓行凌波


我倒是有不同的感悟。

在我学习书法的那个年代,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一位书法家的书法更适合自己,所以也就只好就地取材。

我学习书法是从一本幼师的教学课本开始的,那是一本柳体楷书的教学课程。学了几年之后,觉得满足不了自己了,没事儿的时候就逛逛书店,后来发现地摊的书也不错,比书店还便宜,就买了很多,多多益善嘛。



我这个人是买完书之后不一定看,先珍藏起来。那时候买的书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赵孟頫的《胆巴碑》、《三门记》等。

从此以后我就下了功夫了,先是习柳,后来又临摹欧阳询的书法,再后来又觉得颜真卿的书法气势豪迈,用笔丰腴。又在颜体书法上下了功夫。那时候没事的时候也看看赵孟頫的书法,像他的《胆巴碑》,总觉得他的书法很丑陋,因为他的书法是行楷书,练了那么多年的正楷,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就把赵的书法束之高阁。

练了几年的真书之后,总觉得枯燥无味,就转到行书的临摹上去。又把赵孟頫的书法碑帖拿出来,有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了,但是还是强迫自己临摹下去。

一个书法爱好者,他的感觉和审美总是在变。转了一圈,我又转回来了,又开始喜欢上赵孟頫的书法。赵的书法风格是外柔内刚,以前我没有体会到,现在我每每临摹赵孟頫的《胆巴碑》,通过对比,我觉得他的笔画的完美、刚劲,灵活多变,要远远超过柳体和颜体,结构也韵味十足。


这是我10多年来的真实感受,如果你不信,反复临摹一下就知道了。


京东千里行书法


赵孟頫是二王体系的杰出代表,有人评价他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家。


作为大宋皇家后裔,赵孟頫被元朝政府所迫,在朝中为官,我想他一定是非常苦闷的,所以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书法的研究上。

他一生崇尚古法,精习二王,简化了二王笔法,让王字的学习变得容易,应该说,在这一点上,他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但对赵字,很多人是有不同看法的。

其原因一是对他的人品有看法,在元朝为官让他为人所不齿,包括其堂兄赵孟坚也不愿与他往来,由此大家也就不喜欢他的字。

但我说,这不能怪他,历史的车轮岂是个人所能阻止的?再说他因书法好而名动一时,他的字为朝野所效仿,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古人以铁蹄征服了汉 人,但赵孟頫以文化征服了蒙古人,胜与败看如何评说了。

其原因之二,是乾隆喜爱赵字,但习之不精,直接导致了馆阁体的产生。

但我说,后人学之不精,过于流俗,岂能说赵字俗气?

回过头来,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从书法的更高层面看,赵字是存在一些个人习气的,如果从赵字入门,再去学习二王书法,一旦不能摆脱这些习气,必然会给二王的学习带来困难。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赵孟頫是宋末元初不多的书法家之一,在那个汉人是四等人的年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是做出重大的贡献的。赵孟頫在书法上强调取法古人,学书在玩味古人,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的书法特点是法度严谨,删繁就简,圆润华滋,宽绰秀美,基本继承了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审美情趣。他的代表作很多,《洛神赋》《三门记》等等。


但是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是完人,后世对于他书法的批评也不少,董其昌就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又说: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明代丰坊认为:太守规矩,姿媚有余而古拙不足,故有插花美女之评。而赵孟頫楷书在用笔上把王羲之的绞转用笔进行了简化,谋篇布局也较平直。总结起来赵字存在媚俗和平直的缺点,这也许是赵书不可长期学的原因吧。古人说学书要取法乎上,赵孟頫自己就是学的晋唐笔法,爱好者不妨也学学赵孟頫,直追古人。非要学赵字也可,赵孟頫的信札墨迹神采飞扬,对于写小行草的爱好者有很大帮助。


张伟评论


书法并无绝对的标准!

元代书法没有超出子昂者,更有"我朝王羲之"之说。学赵字可得笔法,更可上追二王,下探明清名家。

至于有人觉得赵字不宜久学,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初学者会觉得赵秀美,随着功力加深,会觉得赵妩媚无力;其二,所谓的评价不高,“气节"不高。书品与人品其实是不相干的.

赵体被誉为四大楷书之一,也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奇葩,赵孟頫的字整体很美,但柔性太高,如果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那么你只会把赵体写的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中和。其实对于赵体人们还是比较认可的,不少新学书法的人可以从赵体入手,因为赵体字的结构很好掌握,但不宜多练。 适可而止即好。

至于认识有差异,那是与书法修养相关的感受,现在有所谓丑书,外型很不美观.但艺术价值不一定就不高,就象人的长相一样,漂亮与否与人的价值无关.


墨海浪客孙兵团


元初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宋朝“尚意”书风的影响,直至一代书坛盟主赵孟頫的出现,赵孟頫于书法的“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善,更是与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如此一个书法大家,却有很多人说赵孟頫的字不宜学太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赵孟頫的“赵体”最大的特点是流美便利,值得学习,而且具有“晋唐之风”,可以用作于长久学习,

首先我们简单聊聊为什么有人认为赵孟頫的字不宜学太久,那是因为过去很多人认为赵孟頫书法过于柔弱,线条无力,有这样的认为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元代的书学没有重大的创新发展,所以以至于也认为赵孟頫的书法没有任何创新发展,而现在的人总是认为学习书法一定要有创新,没创新的书法就不要学习,其实这样的认知是肤浅的、错误的,要理解,书法创新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书法基础不稳,任何所谓的“创新”都是“书法自杀”,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赵孟頫的书法值得长久学习呢?虽然元代书学没有重大的创新发展,但是元代书坛尚古之风,便是从赵孟頫而起,宗法晋唐,而且赵孟頫的书法生涯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的,其书早年学宋高宗、智永、褚遂良等,广猎古代名迹,受到北碑部分影响,结体方阔、笔力深厚;中年专攻“二王”,深得《兰亭序》《洛神赋》的笔法精髓,书风逐渐变为华美圆润、活脱潇洒;晚年师法李邕,笔势苍劲老到、雄放豪健,从以上简单叙迷述可以看出赵孟頫的书法之风是围绕在晋唐两代时期,


赵孟頫更是提出恢复“二王”的书法传统,最主要原因是,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书法便是从晋人风韵中产生的,所以追根寻源“二王”的书法才是书法的正统,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赵孟頫中年时可以专攻“二王”,足以看出其惊人的书法眼界和悟性,

最终创立了,平整均齐、秀逸圆熟、书风遒媚,实用性和伸缩性兼具的“赵体”,使当时的书风,甚至是刻书字体都受到其影响,直到这里就更容易明白了,由于书法“实用性”的束缚,以至于学习起来比较复杂难以形成书法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有人认为“赵体”不宜长久学习的原因,但是别忘记了,“赵体”还具备“伸缩性”,也就是灵活的艺术性,所以只要善学,赵体是可以长久学习的。



诗夜城主


元代书法没有超出子昂者,更有"我朝王羲之"之说.

学赵字可得笔法,更可上追二王,下探明清名家.

初学者会觉得赵秀美,随着功力加深,会觉得赵妩媚无力,待学习几十年后又觉得赵字无法超越.

所谓评价不高,一般是指所谓"气节"不高.书品与人品其实是不相干的.

米字的确很有个性,个性的东西由于特征明显,容易学象,但是如果没有较深的楷书功底和对书法的理解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突破.

至于美不美观,那是与书法修养相关的感受,现在有所谓丑书,外型很不美观.但艺术价值不一定就不高,就象人的长相一样,漂亮与否与人的价值无关.


柒樂斋


赵孟頫做为二王书风的代表书家对后世书家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推崇使得其书风流布广远!与明代的董其昌合称为赵董!

其书法结体平正,书风平和优美然亦略显甜俗,笔划相对单调,所以一般做为初学入门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想在二王一路书风上要深入提高者则不能过多的停留在临习赵的书法!


书法网一痴


赵孟頫书画承前启后,是古代书画艺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字靓画美,乾隆最喜爱的书画大师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