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故宮600歲生日前夕,當了七年“看門人”的單霽翔要離開了。

“在北京住過很多傳統民居四合院,萬萬沒想到退休前最後一個崗位能到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門。”2012年接過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時,單霽翔將屆退休之年,故宮是他的最後一站,亦是堪稱最濃墨重彩的一站。

從踏壞二十餘雙布鞋走遍故宮九千餘間房開始,單院長的七年不易,用魯豫專訪時的說法,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單霽翔將院長當成了公眾認可的故宮代言人和發言人。而面對外界“掌門人”的稱呼,他必然糾正:不是掌門人,只是看門人。

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故宮的生意經:走進尋常百姓家

作為故宮94年間的第六任院長,單霽翔以或許是最接地氣的姿態將故宮帶入了“尋常百姓家”,讓故宮變得足以親近,一個可供佐證的數據是,目前故宮30歲以下的觀眾佔到了一半。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年輕觀眾中的走紅甚至讓單霽翔始料未及:“製作時覺得節奏非常慢,可能適合中老年人,沒想到點贊最多的是年輕人。”

此後故宮開始以更開放的姿態接觸年輕群體。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此前曾在採訪中談到,故宮近年無論是數字化還是文創產品,一個明顯傾向就是“側重於對於青年心理的研究,然後面向於他們,採用他們所喜歡的方式來推出故宮自身的這些文化產品”。

可以說,單霽翔將年輕人帶回了博物館。文創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她眼中的單院長親民敬業,“最重要的是有很濃的故宮情懷,我們作為年輕一輩都深受感染。也是因為單院長的這種情懷吧,更多的年輕人都越來越喜歡故宮”。

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另一個維度,在公眾視野中,單霽翔是帶動故宮走向商業化的關鍵人物。他任上的故宮,幾乎實現了一次商業價值的重新發掘,頻頻被冠以“超級網紅”、“頂級IP”的稱號出現在報道首頁;故宮文創周邊產品年收入超過15億,開發經驗成為國內各家博物館引以借鑑的典範,故宮每次的商業嘗試亦從來不缺關注。

赴任之初,單霽翔曾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提到,要讓故宮以及文化遺產更有尊嚴,獲得更多關注。就世俗意義而言,單霽翔帶領下的故宮,生意經無疑是成功的。

去年11月開播的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每集開頭單霽翔都會現身,說出固定臺詞:“年輕的朋友們,你們好。”

此外,近半年來,故宮的“跨界”從綜藝節目到咖啡館,從彩妝再到火鍋,外界倍感意外之餘,也不乏好奇地等待,故宮還可以是什麼樣。

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贏得聲譽,伴隨質疑

在厚重歷史與貼近年輕群體消費習慣的表達之間形成的反差,讓故宮從代表國家形象的板正文博機構外殼裡跳脫出來,獲得了被外界重新打量的可能。但另一種憂慮的聲音是,近年來故宮是否可能跳脫太過?

故宮研究所所長章宏偉曾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這些年,故宮越來越火。但是,它越熱,我們應該越冷靜。”

伴隨著巨大的聲譽,對單霽翔的質疑也從未停止。其中,故宮的商業化路徑受到學界和部分公眾質疑。

“故宮可以商業化,這當然沒有問題。但現在故宮在單霽翔的帶領下,商業化過於濃厚了。這些東西,年輕人覺得很高雅,但其實玩的都是概念,而且這些產品的生產都是外包出去的。” 在北京一不願具名的知名文物學者看來,故宮從“學術”變成“時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現在很多年輕人把到故宮‘打卡’作為一種時尚,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來看故宮的文物和建築,感受故宮600年的歷史。”

在故宮商業化的帶動下,國內不少博物館發展文創事業。“真正的學術研究不是搞文創,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出成果的,它需要積累、需要氣氛、需要環境。現在整個行業最大的問題是不搞學術研究,這個問題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但它會耽誤多少時代。”上述學者表示。

對於新任院長,該學者表達了很大的期待。“我不反對商業化,故宮可以發展文創事業,但故宮還是要從時尚迴歸到歷史,迴歸到更深層次的定位。現在故宮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已經落後世界了一步,明年就是故宮600年了,真心希望故宮在新院長的帶領下回歸到學術研究和故宮應有的定位上,希望故宮未來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上真正有大的進展。”

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曾引發熱議的故宮火鍋開業不到一月後迅速關停。彼時,單霽翔表示,故宮在產品方面不斷把握“度”,雖然故宮火鍋只是故宮博物院以外的非文物建築故宮餐廳裡邊一道菜品,但“有爭議還是要遵從大家(意見)”。

今年3月,單霽翔再度就商業化表示,商業化內容是故宮事業發展所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任務,工作重心始終在文物修繕和展覽策劃;而像去年進行的騰退宮內14處經營場所這樣的“退商業化”,將在宮牆內持續推進。

是否該商業化,商業化做到什麼程度合適,癥結或許依然在於故宮的營收結構。單霽翔今年2月在亞布力論壇上透露,故宮是差額撥款單位,54%靠國家撥款,46%靠自己掙,其中2018年國家給故宮的專項預算是11.2億元。

這讓身在機構主管人位置上的單霽翔有了關乎生計的考量。他說自己不是網紅,是“被網紅”,正如故宮商業化是“被商業化”。

七年“單院長”,故宮商業化是與非


上月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單霽翔說,活動和宣傳可以擴大故宮的影響力,進而有更多企業願意與故宮合作。而故宮辦更多展覽、在短時間內完成環境修繕都需要資金,“國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集中這麼多資金給一個單位,所以我們需要有這方面的宣傳,但是不要把我們宣傳成過度商業化了。”拋卻段子手之類噱頭,露出清醒現實的一面,依然是框在“院長”這個身份裡,想著為這個身份擔責的單霽翔。

而伴隨繼任者到來,單霽翔終將可以暫放下身在其位的操持。他回覆新京報記者,這是他期待已久的退休,“但每天還會在故宮博物院走走,看看門”。

這一次,作為“老單”。

新京報記者 朱玥怡 侯潤芳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李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