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L雪媛


自古以来,能使人水火不容的事情大致有三件:为名,为利,为权。诸葛瞻和姜维也不能免俗,看上去俩人像是政见不同,其实是蜀汉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以后,挡在刘禅面前的一座大山荡然无存,他开始有意识培植自己的亲信。刘禅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表现的那么无能,既然诸葛亮已经不在了,那蜀汉的权力集团就面临重新洗牌,这个时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成了他的首选对象,所谓将门有将嘛。就这样,诸葛瞻带着他父亲的光环一步一步成为蜀汉的卫将军。其实这也是刘禅制约姜维的一张王牌,但这张牌有多大的能量,我们稍后再提。



之前蜀汉的军权都掌握在诸葛亮一人的手中,姜维作为诸葛亮刻意培养的亲传弟子,也是大权在握,但这个权力是诸葛亮给他的。诸葛亮逝世后,他如果想保住现有的兵权,那就只能挟战自重。只要魏蜀之间战事不断,那他姜维就没有什么危险,毕竟当时的蜀汉已经人才凋零,无人可代替他的位置。



诸葛瞻虽然名为蜀军的二号人物,但其实手中没有兵权的,搞得他这个卫将军像是个荣誉称号一样。其实刘禅是主和的,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诸葛瞻作为刘禅的心腹,自然是支持的。而姜维是主战派,打着继承诸葛亮遗志的七号北伐中原。《三国志注》记载,景耀五年,诸葛瞻上书弹劾姜维,指他“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建议罢免姜维。刘禅虽然也想分化姜维的权力,但当时前线战事正处于胶着状态,而且身边这些人都比不上姜维,只能沉默表态。



景耀六年,邓艾偷袭阴平。诸葛瞻领兵与之在绵竹对峙,本来可以据险死守,却偏偏要出城决战,结果战死沙场,绵竹沦陷,刘禅投降。可见其军事能力确实平平,刘禅虽有意培养,却难当大任。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诸葛瞻决战前悲愤地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死前都对姜维满腹怨气,可见两人成见之深。


历史伶俜者


当邓艾带着两万人奇袭阴平,逼近成都的时候,刘禅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拒守。结果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打得大败,死前,他说了一句奇怪的话,他说他有三罪,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战不能守国土。

诸葛瞻说的自己犯的这三条罪,第一条和第三条都能理解,只是这第二条,不能制姜维,让人很不能理解。

(姜维)

姜维是一个拥兵自重的人吗?姜维想独立做大吗?显然不是的。别的不说,就把最后关头,姜维手握十万大军,驻扎在剑门关。当时刘禅已经投降了邓艾,如果姜维想做大,想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显然那时候是个绝佳的机会。因为你刘禅已经投降了,我现在要反你,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刘禅去信让姜维也投降曹魏的时候,姜维尽管一万个不愿意,他依然听从了刘禅的话。

而且,如果姜维想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他投降曹魏以后,就会一心一意地帮曹魏做事,为什么还要撺掇曹营自相残杀,以此制造曹营大乱,从而光复蜀汉呢?

姜维对蜀汉的忠心耿耿,于此可见一斑。

既然姜维那么忠于蜀汉,诸葛瞻却为何要说出那样一句话来呢?

这就要说到诸葛瞻这个人了。

诸葛瞻其实本身就是个没什么水平的人,由于他爹是诸葛亮,因此他从小就备受蜀汉君臣的照顾。那时候,蜀汉朝廷中若是出了一个什么好政策,大家都会说这个政策是诸葛瞻提的建议,根本不会想到有可能是蒋琬、费祎、董永等人的主张。

(诸葛瞻)

因为受到大家这样的照顾,诸葛瞻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看得非常不清楚。

诸葛瞻在继承了诸葛亮武乡侯后,被刘禅拜为平尚书事。这在当时的蜀汉,其实只是一个小角色。不过,诸葛瞻并不认为自己是小角色,他认为他的位置和诸葛亮一样重要,要想做诸葛亮曾做过的事情。

诸葛亮曾做过什么事情呢?诸葛亮在蜀国一言九鼎,朝堂上下,军队内外,全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就算诸葛亮大部分时间在外北伐,但是他依然掌控着朝堂。毕竟朝堂上都是他推荐的人。有什么事,他们都会向诸葛亮报告。因此,也相当于由诸葛亮说了算。

诸葛亮能做到那一步,既是刘备去世托孤的时候,给予了他这么崇高的地位,也是他文治武功确实了得,蜀国上下服他。

诸葛瞻所谓的内除黄皓、外制姜维这些事,显然也是希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做到朝堂上下由他说了算。但是很显然,他既没有那样的威望,也没有那样的能力,更没有那样的必要。

不但没有必要,诸葛瞻还因此引起了祸乱。

(刘禅)

诸葛瞻曾给刘禅建议,让刘禅把姜维召回来,封为益州刺史,并因此解除姜维的兵权。

如果刘禅听从了诸葛瞻的建议,按照姜维的性格,他肯定是会回来的。那么,姜维回来后,蜀国由谁来带兵抵御魏国呢?显然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人。谋略且不说,就是在服众这一块上,蜀国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

诸葛瞻一心想要剪除姜维的权力,虽然刘禅没有听他的建议。但是,显然蜀汉也因此大受影响。后来姜维的几次出兵,都因为诸葛瞻的阻止,而出现了后继不足的现象。而最后,姜维为了避祸,为了避免被人所陷害,干脆放马南山屯田,也是这个原因。

由此可见,诸葛瞻临死前说的话,事实上表明了,他本人正是蜀国祸乱的源头。


张生全精彩历史


看完蜀亡时的几个好玩的小片段,您就会非常清楚诸葛亮的儿子为何后悔沒有“制姜维”了。

脑洞大开的蒋琬

诸葛亮死后,蒋琬还是能“制姜维”的。在蒋琬时期,姜维北伐的规模从未过万。

另外,蒋琬还开过一个脑洞。他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出祁山太辛苦了,方向不对!他策划东征,进取上庸方向,再去打襄樊,以向宛洛。

因为这个策划脑洞太大了,刘禅亲自出面制止了!

说这个,当然不是讨伐蒋琬计划的可行性。而是为了说明,在蒋琬、费祎时期,政府对姜维的制约是很到位的。不但能控制军事行动规模,甚至还能脑洞大开地影响军事进军路线!

只是,在费祎被刺杀(姜维有嫌疑)后,姜维再不受制,仗越打越大。

穷死的蜀汉

在邓艾入成都后,清点蜀汉国库。得到的数据是让人大吃一惊,仅剩下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

什么概念?

我们对比一下:刘备平定益州后,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还有其他赏赐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蜀汉灭亡时的国库,还不够当年刘备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四个人的数!

大哥,听说几十年后,国库的钱还不够给哥几个发奖金的。


可见,当时蜀汉被黄皓、姜维折腾成啥样了!黄皓后主,再是胡来,也就铺张一点,也没有去搞房地产开发(修阿房宫啥的)能花多少钱?想来,应该主要是姜维北伐,折腾掉的吧!

唱反调的副司令

姜维北伐后期。廖化、王平、张翼都着劝姜维,别打了,国家受不了了。

什么概念?

北伐军的副司令、先锋官、参谋长一起和总司令唱反调!

可见,此时的北伐,已伤国本,也已失去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你们都不支持我,让我想念魏延大哥了。


搞来搞去的三派

诸葛瞻提议任姜维为益州刺史,剥夺姜维兵权,未果。

姜维上书除掉黄皓,未果。

姜维怕黄皓报复,屯田避祸。

魏伐蜀,以邓艾牵制姜维,钟会大军入汉中,阳平关守将降,蜀汉丢了汉中。

可见,诸葛瞻对局势拉制弱到了何种程度,任由各方内斗,大臣自保避难,终于亡国。

另外,阳平关如此紧要之地,居然出降将!可见,诸葛瞻等人对军方人事的审查失职!也可能是,军方的事,他们管不着了!

因此,不能制约姜维北伐的规模,致使国家凋敝,不能在权力斗争中制止三方的内耗,致使汉中门户大开。



益州汉中之险,若内耗稍少,何至于亡?阳平关出降将,尚书令失职!

因此,诸葛瞻把不能除黄皓,不能制姜维,并列为自己的大罪,是很客观的!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两人之间其实没什么私怨,而是对于国家之间,双方的见解不同而已。姜维因为害怕黄皓的迫害而屯兵沓中,这其实已经是有分裂蜀汉的趋势了。

诸葛瞻更想的是重树父亲诸葛亮的时代,内能安民,外能保境,而不是分裂国家。双方就这一点而产生了矛盾。


姜维打仗不要命,虽然消耗了曹魏,但蜀汉也牺牲了不少

从公元238年蒋琬掌权开始,姜维一共举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称“九伐中原”。名头是够响了,可姜维不像诸葛亮一样稳扎稳打,而是长驱直入,以蜀汉士兵的血肉换取战略空间。特别是陇西和狄道两场大战,更是惨烈。

陇西之战,姜维受降狄道长李简,击杀魏将徐质,杀魏兵一万以上,拔三地县民充实汉中,效益是有的,可是成本呢?老将张嶷战死,蜀汉精锐的五千无当飞军全部被歼灭,后面虽然再次组建无当飞军,可战力已经不能和之前的相比了。

姜维虽然在陇西大战中以低于曹魏的成本险胜,可这点付出对曹魏来说根本无所谓,但对国力日衰的蜀汉却已经是伤筋动骨了。隔年姜维大战王经于洮西,杀敌数万,再隔年大战邓艾于段谷,姜维死伤甚多,百姓怨恨。

蜀汉这时候已经出现了后继不足的情况了,之后的数次北伐皆无较好的战果。数年后,姜维施行“敛兵聚谷”的战略,企图一劳永逸,全吞曹魏灭蜀大军,也有着“蜀军战力不强,数量不够,不足以分散驻守”这方面的原因。



而相比姜维专负责外事,诸葛瞻看的是内事,他比姜维看多的一点就是:民生。诸葛瞻和董厥共录尚书事,他们必须对蜀汉百姓和官员负责,这也是导致了两人矛盾激发的原因:姜维一心打战,可打的都是多亏少赚的硬战,而诸葛瞻一心安民,可人都征了兵、钱都缴了税,百姓又怎么可能有好日子过呢?

诸葛瞻的想法是:把姜维召回成都,先暂停北伐,休养生息,两人携手,加上董厥、李球等忠臣,于内铲除奸佞,于外消耗魏国,上匡社稷,下抚黎民,而不是不顾一切地北伐。诸葛瞻是不怕死的,他是支持北伐,但他却认为北伐的时机和力量都不对。所以才有了后来诸葛瞻召回姜维的做法,但姜维还是不想回成都。

所以姜维和诸葛瞻两人并无私怨,他们的矛盾其实是来自双方的着眼点不同,姜维想拼一把,赌一场大的,一次性解决所有矛盾,而诸葛瞻想安稳一点,先安内后攘外。这也是自古以来,国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将相不和。


狐史首丘


论对蜀汉的忠心,诸葛瞻和姜维都无可挑剔;但是论才能,诸葛瞻与姜维相差是在太远了。诸葛亮英明一世,但是诸葛瞻的确是一个庸才。反而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一手撑起了蜀汉的半边天空。

姜维是蜀汉后期难能可贵的人才,但是姜维一直得不到蜀汉的信任。即便姜维忠心耿耿,即便军权在握,也从来没有进入蜀汉的权力核心。姜维掌握的权力远远没有诸葛亮曾经的权力巨大,但是依然能够支撑蜀汉几十年,实为不易。

反观诸葛瞻,诸葛瞻的品行倒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诸葛瞻其他方面的才能实在不敢恭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年仅8岁,但是后来,诸葛瞻得到后主刘禅的一手提拔,并做了刘禅的驸马,仕途一路青云直上。

在诸葛瞻35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了卫将军,和董厥共掌朝政,地位在姜维之上。刘禅在安排朝廷布局的时候,董厥和诸葛瞻在实际上是共事丞相之位,其中董厥主内,诸葛瞻主外。在这个时候,姜维名义上是应该归诸葛瞻节制的。

但是,姜维戎马几十年,军中大多数将帅都听从姜维号令,诸葛瞻在实际上根本管不了姜维。而诸葛瞻在成都,姜维常驻汉中,实际上也加深了两人的隔阂。而姜维数次北伐中原,又直接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


因此,诸葛瞻才会义无反顾地反对姜维,为此联络董厥一起上书刘禅,试图完全剥夺姜维的兵权。在诸葛瞻的紧逼之下,姜维被迫率军至沓中屯田,以避灾难。这个举动,最终却给了曹魏大将邓艾、钟会可乘之机。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钟会率18万大军伐蜀。由于姜维主力远在沓中,蜀汉门户洞开,魏军得以长驱直入。此后,虽然姜维回师拖出了钟会,但是邓艾还是偷渡了阴平,进入了绵竹。而绵竹与成都近在咫尺,这个时候,蜀汉的灭亡已经为时不远了。

邓艾南下以后,诸葛瞻率蜀汉精锐羽林军前往绵竹拒敌,但是很快失败,诸葛瞻壮烈殉国。

诸葛瞻死前,后悔没有节制姜维,致使蜀汉蒙受灭顶之灾。

不过,姜维沓中屯田过失虽然巨大,但是蜀汉还没有达到非亡不可的程度。如果诸葛瞻能够守住绵竹,或者诸葛瞻能够打败邓艾,那么在姜维已经牵制了钟会的情况下,钟会的进攻也不大可能完全成功,蜀汉还有希望,而且还有很大的希望。

可是,诸葛瞻仅凭冲冠之勇,带领蜀汉最精锐的羽林军,居然打不过邓艾的疲惫之师,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了。



苏绽


政见不同,诸葛瞻主张休兵养民,连年征战国力空虚,民不安生。姜维主战北伐。诸葛瞻后悔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兵法真传,姜维得到诸葛亮的真传,遵守遗愿继续北伐,再几次征战中惨败,诸葛瞻当时朝中执政,这几次惨败他也脸上无光,造成一些老臣不满,他觉的给父亲脸上抹黑了,心中愿恨,再加上和老臣们上表,罢免姜维军事上的重职一事,和姜维算是结上仇了。诸葛瞻自恼自己无能,朝政上不能掌控,有奸宦黄皓当道,军事上有姜维掌管,虽说姜维是父亲的爱徒,但是还和我意志不同针锋相对不听我的,他沒有诸葛亮的本领掌控不了大局。再绵竹保卫战中,姜维不派兵增援,可见二人积怨不是一年半年了,才临死前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含恨而殉国。


七星印月


诸葛瞻和姜维,一个是诸葛武侯的儿子,一个是其传人,都是忠君爱国之士,都有相同的志向,然却是天意弄人,殊途同归!

诸葛瞻与姜维有矛盾吗?确实是有的,但要说到除掉姜维,也没那么严重,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当年诸葛瞻战死绵竹前那句悲愤之言是这样说的: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对奸宦黄皓,诸葛瞻是咬牙切齿,希望能“除”之,而对姜维只是用“制”,即“制约“,“束缚”之意,那么本该亲如兄弟的两人为何到最后会闹到如此地步呢?诸葛瞻与姜维的矛盾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我总结了主,次两个原因。

主因,政见不同

对于蜀国的未来发展,姜维一直是秉承了当年诸葛亮的做法,不坐以待毙,主动出师北伐,试图拿下陇西之地,为蜀汉以后的长远发展做打算。不过诸葛亮死后姜维并未掌权,直到数十年后,姜维掌权了,北伐战略才开始实施。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到姜维北伐这中间数十年蜀汉秉承的是什么政策呢?四个字来说便是“休养生息”,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相继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这三人都恪守了保境安民,屏息烽烟的自守之策,有没有好处呢?确实还是有显著成效的,在这些人执政期间,蜀国内部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外敌来犯也都是无功而返,所以这一政策深深的影响了诸葛瞻。当然,诸葛亮当年死时,诸葛瞻年不过八岁,后来仕途顺畅,也与蒋琬、费祎、董允这些老臣的提携有关,所以诸葛瞻的政见是与费祎、董允他们一脉相承的。

而后来到诸葛瞻主内政,姜维掌兵权时,政见相左的两个人势必要展开一场较量,不能和平相处了。很显然,从后来姜维“九伐中原”的事迹来看,诸葛瞻还是没能斗过姜维的,而姜维的屡次北伐也是一次次激化了他与恩师之子诸葛瞻的矛盾,所以后来诸葛瞻不惜与奸臣黄皓合作,也想要拿掉姜维的兵权。

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败,诸葛瞻与董厥等人上表给刘禅,希望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削夺他的兵权,而姜维也因朝中无人支持,加之有黄皓为患,于是便不敢回成都,跑到沓中种麦去了。

次因,活在了姜维的阴影之下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亲子,却没得到父亲的真传,反倒姜维却成为了诸葛亮的传人,试问这让诸葛瞻作何感想。

陈寿曾评价诸葛瞻:“言过其实”,可见当时诸葛瞻仕途顺畅还是遭受了一定非议的,这自然让人很不痛快,想到诸葛亮的兵法、治国之术本该属于自己,却被父亲传给了一个外人,加之后来和姜维共同执政期间,又处处逊色于姜维,姜维数次北伐,诸葛瞻对此却是无能为力,又怎能不让诸葛瞻对姜维产生敌意呢?

其实反观姜维对诸葛瞻,也许到没什么敌意,史料上没有姜维攻击诸葛瞻的记载,而诸葛瞻与姜维之间的矛盾,其实主要还是在诸葛瞻,一来是政见不同,二来诸葛瞻也确实对姜维有所嫉妒,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从四三个方面向您说明。

1、姜维算得上是诸葛瞻的前辈,当姜维驰骋于战场上时诸葛瞻还是个小娃娃,等到诸葛亮死后姜维依旧延续了诸葛亮北伐的政策,在姜维见证了无数生离死别后,诸葛瞻还处在和大人背古诗的层面,所以二人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差距导致三观多少有些偏差,那么等到诸葛瞻进入政界后顶着诸葛家族的大光环自然有些自负,也无法理解姜维的一系列做法,内臣对于丞相之后的态度与降将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一些受到姜维打压的大小官员自然会在诸葛瞻耳旁说风凉话,导致姜维在朝中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诸葛瞻三十多岁已当上了卫将军,地位已经在姜维之上,在姜维看来诸葛瞻上位多少内定的成分在里面,再加上诸葛瞻也有对自己发号施令的权力,姜维多少也会不爽。

2、论才能诸葛瞻和姜维比差的太远,诸葛亮晚年得子却无法给他很好的教育,诸葛瞻也不能和黄氏去学机械自动化吧。在内政方面诸葛瞻并不懂得运筹帷幄,外交与实战方面,诸葛瞻也只局限于理论阶段,绵竹之战的自以为是就大大的暴露了他的短板。而姜维身上最大的黑点就是北伐,你不得不承认姜维北伐确实损耗了蜀国的国力,这也是诸葛瞻乃至黄皓可以对姜维下手的一个点,最终在诸葛瞻略微自以为是的弹劾下,姜维只能选择交还部分兵权,去沓中避难。也正是由于兵力的分散,让邓艾有了偷渡阴平的机会。

3、后期成都确实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大将,加上蜀势力一直在三国一直处于弱势,能坚持这么多年也不容易了。相比于蜀汉其他两个实力也有内部矛盾,比如曹魏士族在颁布九品中正制后就一直不愉快,吴国的孙权老不正经开始大肆折腾,但无论如何他们两家还有较为果敢的主子以及能独当一面的臣子,你蜀国在无人可用之际还能自己搞分裂,不灭你灭谁呢!


逻辑文史游


据《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景耀六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讨伐蜀国,从阴平景谷道侧面进入蜀国。诸葛瞻统帅军队到涪县停留下來,前锋被打败,蜀军退却回师,驻扎在绵竹。邓艾派使者送信引诱诸葛瞻说,假如你投降,我一定上表让你做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杀了邓艾的信史。于是两军交战,蜀军大败,诸葛瞻战死,时年三十七岁。由于有关他的记述不多,从“姜维传”中也看不到他们有矛盾或者冲突的记述,我不知道所谓“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从何而來。

另外,《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中,也未提及姜维,只说诸葛瞻阵前中箭落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当一死以报国”,遂拔剑自刎而死。


老熊173806239


诸葛亮死后,诸葛瞻秉承了父亲的爵位。由于他醒目书法绘画,又才情急迅,以是人们都将他看作第二个诸葛亮。每当朝廷颁发少许好的政令,庶民就会说是诸葛武侯所首倡的。连带着对诸葛瞻也钦佩万分,觉得是他发起的。实在,诸葛瞻只是顶了诸葛亮个名头罢了,对此诸葛瞻心中也有牢骚。由于父亲死后是姜维接了他的班,而不是本人。景耀五年,姜维北伐大北而归。诸葛瞻乘隙劝刘禅回笼兵权,省得劳民伤财,拖垮蜀国。刘禅服从了他们的发起,回笼了姜维的兵权,和议了姜维回沓中种麦的要求。景耀六年,魏国上将邓艾奇袭蜀地阴平,诸葛瞻领兵反抗。在抵达涪县时,尚书黄崇屡次劝他占有险峻局面,不行让敌军进来平原。但诸葛瞻因再三夷由,错过了最好机遇。后来邓艾雄师当者披靡,击败了蜀军先锋,诸葛瞻率人退守绵竹。那时邓艾写信劝降诸葛瞻,诸葛瞻盛怒,斩了来使。又有人劝他先撤回蜀国再做希望,他哭着说:“我对内不可撤除黄皓,对外不可管束姜维,进军却不可守御河山。犯下这三宗罪,我另有什么脸面且归呢?”因而他带人在绵竹决战到底。可见诸葛瞻在死前都对黄皓和姜维定见颇深,对黄皓是由于他太监擅政,对姜维则是怅恨他北伐拖垮国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