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兒子臨死前,為何後悔沒有除掉姜維?兩人有何矛盾?

L雪媛


自古以來,能使人水火不容的事情大致有三件:為名,為利,為權。諸葛瞻和姜維也不能免俗,看上去倆人像是政見不同,其實是蜀漢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

諸葛亮五丈原病逝以後,擋在劉禪面前的一座大山蕩然無存,他開始有意識培植自己的親信。劉禪並不是《三國演義》中表現的那麼無能,既然諸葛亮已經不在了,那蜀漢的權力集團就面臨重新洗牌,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成了他的首選對象,所謂將門有將嘛。就這樣,諸葛瞻帶著他父親的光環一步一步成為蜀漢的衛將軍。其實這也是劉禪制約姜維的一張王牌,但這張牌有多大的能量,我們稍後再提。



之前蜀漢的軍權都掌握在諸葛亮一人的手中,姜維作為諸葛亮刻意培養的親傳弟子,也是大權在握,但這個權力是諸葛亮給他的。諸葛亮逝世後,他如果想保住現有的兵權,那就只能挾戰自重。只要魏蜀之間戰事不斷,那他姜維就沒有什麼危險,畢竟當時的蜀漢已經人才凋零,無人可代替他的位置。



諸葛瞻雖然名為蜀軍的二號人物,但其實手中沒有兵權的,搞得他這個衛將軍像是個榮譽稱號一樣。其實劉禪是主和的,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諸葛瞻作為劉禪的心腹,自然是支持的。而姜維是主戰派,打著繼承諸葛亮遺志的七號北伐中原。《三國志注》記載,景耀五年,諸葛瞻上書彈劾姜維,指他“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建議罷免姜維。劉禪雖然也想分化姜維的權力,但當時前線戰事正處於膠著狀態,而且身邊這些人都比不上姜維,只能沉默表態。



景耀六年,鄧艾偷襲陰平。諸葛瞻領兵與之在綿竹對峙,本來可以據險死守,卻偏偏要出城決戰,結果戰死沙場,綿竹淪陷,劉禪投降。可見其軍事能力確實平平,劉禪雖有意培養,卻難當大任。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諸葛瞻決戰前悲憤地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死前都對姜維滿腹怨氣,可見兩人成見之深。


歷史伶俜者


當鄧艾帶著兩萬人奇襲陰平,逼近成都的時候,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拒守。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

諸葛瞻說的自己犯的這三條罪,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能理解,只是這第二條,不能制姜維,讓人很不能理解。

(姜維)

姜維是一個擁兵自重的人嗎?姜維想獨立做大嗎?顯然不是的。別的不說,就把最後關頭,姜維手握十萬大軍,駐紮在劍門關。當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鄧艾,如果姜維想做大,想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顯然那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你劉禪已經投降了,我現在要反你,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劉禪去信讓姜維也投降曹魏的時候,姜維儘管一萬個不願意,他依然聽從了劉禪的話。

而且,如果姜維想考慮自己的利益,那麼,他投降曹魏以後,就會一心一意地幫曹魏做事,為什麼還要攛掇曹營自相殘殺,以此製造曹營大亂,從而光復蜀漢呢?

姜維對蜀漢的忠心耿耿,於此可見一斑。

既然姜維那麼忠於蜀漢,諸葛瞻卻為何要說出那樣一句話來呢?

這就要說到諸葛瞻這個人了。

諸葛瞻其實本身就是個沒什麼水平的人,由於他爹是諸葛亮,因此他從小就備受蜀漢君臣的照顧。那時候,蜀漢朝廷中若是出了一個什麼好政策,大家都會說這個政策是諸葛瞻提的建議,根本不會想到有可能是蔣琬、費禕、董永等人的主張。

(諸葛瞻)

因為受到大家這樣的照顧,諸葛瞻便對自己的角色定位看得非常不清楚。

諸葛瞻在繼承了諸葛亮武鄉侯後,被劉禪拜為平尚書事。這在當時的蜀漢,其實只是一個小角色。不過,諸葛瞻並不認為自己是小角色,他認為他的位置和諸葛亮一樣重要,要想做諸葛亮曾做過的事情。

諸葛亮曾做過什麼事情呢?諸葛亮在蜀國一言九鼎,朝堂上下,軍隊內外,全部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就算諸葛亮大部分時間在外北伐,但是他依然掌控著朝堂。畢竟朝堂上都是他推薦的人。有什麼事,他們都會向諸葛亮報告。因此,也相當於由諸葛亮說了算。

諸葛亮能做到那一步,既是劉備去世託孤的時候,給予了他這麼崇高的地位,也是他文治武功確實了得,蜀國上下服他。

諸葛瞻所謂的內除黃皓、外製姜維這些事,顯然也是希望能像諸葛亮一樣,做到朝堂上下由他說了算。但是很顯然,他既沒有那樣的威望,也沒有那樣的能力,更沒有那樣的必要。

不但沒有必要,諸葛瞻還因此引起了禍亂。

(劉禪)

諸葛瞻曾給劉禪建議,讓劉禪把姜維召回來,封為益州刺史,並因此解除姜維的兵權。

如果劉禪聽從了諸葛瞻的建議,按照姜維的性格,他肯定是會回來的。那麼,姜維回來後,蜀國由誰來帶兵抵禦魏國呢?顯然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人。謀略且不說,就是在服眾這一塊上,蜀國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人。

諸葛瞻一心想要剪除姜維的權力,雖然劉禪沒有聽他的建議。但是,顯然蜀漢也因此大受影響。後來姜維的幾次出兵,都因為諸葛瞻的阻止,而出現了後繼不足的現象。而最後,姜維為了避禍,為了避免被人所陷害,乾脆放馬南山屯田,也是這個原因。

由此可見,諸葛瞻臨死前說的話,事實上表明瞭,他本人正是蜀國禍亂的源頭。


張生全精彩歷史


看完蜀亡時的幾個好玩的小片段,您就會非常清楚諸葛亮的兒子為何後悔沒有“制姜維”了。

腦洞大開的蔣琬

諸葛亮死後,蔣琬還是能“制姜維”的。在蔣琬時期,姜維北伐的規模從未過萬。

另外,蔣琬還開過一個腦洞。他覺得,諸葛亮每次北伐出祁山太辛苦了,方向不對!他策劃東征,進取上庸方向,再去打襄樊,以向宛洛。

因為這個策劃腦洞太大了,劉禪親自出面制止了!

說這個,當然不是討伐蔣琬計劃的可行性。而是為了說明,在蔣琬、費禕時期,政府對姜維的制約是很到位的。不但能控制軍事行動規模,甚至還能腦洞大開地影響軍事進軍路線!

只是,在費禕被刺殺(姜維有嫌疑)後,姜維再不受制,仗越打越大。

窮死的蜀漢

在鄧艾入成都後,清點蜀漢國庫。得到的數據是讓人大吃一驚,僅剩下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兩千斤。

什麼概念?

我們對比一下:劉備平定益州後,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還有其他賞賜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蜀漢滅亡時的國庫,還不夠當年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四個人的數!

大哥,聽說幾十年後,國庫的錢還不夠給哥幾個發獎金的。


可見,當時蜀漢被黃皓、姜維折騰成啥樣了!黃皓後主,再是胡來,也就鋪張一點,也沒有去搞房地產開發(修阿房宮啥的)能花多少錢?想來,應該主要是姜維北伐,折騰掉的吧!

唱反調的副司令

姜維北伐後期。廖化、王平、張翼都著勸姜維,別打了,國家受不了了。

什麼概念?

北伐軍的副司令、先鋒官、參謀長一起和總司令唱反調!

可見,此時的北伐,已傷國本,也已失去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你們都不支持我,讓我想念魏延大哥了。


搞來搞去的三派

諸葛瞻提議任姜維為益州刺史,剝奪姜維兵權,未果。

姜維上書除掉黃皓,未果。

姜維怕黃皓報復,屯田避禍。

魏伐蜀,以鄧艾牽制姜維,鍾會大軍入漢中,陽平關守將降,蜀漢丟了漢中。

可見,諸葛瞻對局勢拉制弱到了何種程度,任由各方內鬥,大臣自保避難,終於亡國。

另外,陽平關如此緊要之地,居然出降將!可見,諸葛瞻等人對軍方人事的審查失職!也可能是,軍方的事,他們管不著了!

因此,不能制約姜維北伐的規模,致使國家凋敝,不能在權力鬥爭中制止三方的內耗,致使漢中門戶大開。



益州漢中之險,若內耗稍少,何至於亡?陽平關出降將,尚書令失職!

因此,諸葛瞻把不能除黃皓,不能制姜維,並列為自己的大罪,是很客觀的!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兩人之間其實沒什麼私怨,而是對於國家之間,雙方的見解不同而已。姜維因為害怕黃皓的迫害而屯兵沓中,這其實已經是有分裂蜀漢的趨勢了。

諸葛瞻更想的是重樹父親諸葛亮的時代,內能安民,外能保境,而不是分裂國家。雙方就這一點而產生了矛盾。


姜維打仗不要命,雖然消耗了曹魏,但蜀漢也犧牲了不少

從公元238年蔣琬掌權開始,姜維一共舉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名頭是夠響了,可姜維不像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而是長驅直入,以蜀漢士兵的血肉換取戰略空間。特別是隴西和狄道兩場大戰,更是慘烈。

隴西之戰,姜維受降狄道長李簡,擊殺魏將徐質,殺魏兵一萬以上,拔三地縣民充實漢中,效益是有的,可是成本呢?老將張嶷戰死,蜀漢精銳的五千無當飛軍全部被殲滅,後面雖然再次組建無當飛軍,可戰力已經不能和之前的相比了。

姜維雖然在隴西大戰中以低於曹魏的成本險勝,可這點付出對曹魏來說根本無所謂,但對國力日衰的蜀漢卻已經是傷筋動骨了。隔年姜維大戰王經於洮西,殺敵數萬,再隔年大戰鄧艾於段谷,姜維死傷甚多,百姓怨恨。

蜀漢這時候已經出現了後繼不足的情況了,之後的數次北伐皆無較好的戰果。數年後,姜維施行“斂兵聚谷”的戰略,企圖一勞永逸,全吞曹魏滅蜀大軍,也有著“蜀軍戰力不強,數量不夠,不足以分散駐守”這方面的原因。



而相比姜維專負責外事,諸葛瞻看的是內事,他比姜維看多的一點就是:民生。諸葛瞻和董厥共錄尚書事,他們必須對蜀漢百姓和官員負責,這也是導致了兩人矛盾激發的原因:姜維一心打戰,可打的都是多虧少賺的硬戰,而諸葛瞻一心安民,可人都徵了兵、錢都繳了稅,百姓又怎麼可能有好日子過呢?

諸葛瞻的想法是:把姜維召回成都,先暫停北伐,休養生息,兩人攜手,加上董厥、李球等忠臣,於內剷除奸佞,於外消耗魏國,上匡社稷,下撫黎民,而不是不顧一切地北伐。諸葛瞻是不怕死的,他是支持北伐,但他卻認為北伐的時機和力量都不對。所以才有了後來諸葛瞻召回姜維的做法,但姜維還是不想回成都。

所以姜維和諸葛瞻兩人並無私怨,他們的矛盾其實是來自雙方的著眼點不同,姜維想拼一把,賭一場大的,一次性解決所有矛盾,而諸葛瞻想安穩一點,先安內後攘外。這也是自古以來,國家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情況:將相不和。


狐史首丘


論對蜀漢的忠心,諸葛瞻和姜維都無可挑剔;但是論才能,諸葛瞻與姜維相差是在太遠了。諸葛亮英明一世,但是諸葛瞻的確是一個庸才。反而是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一手撐起了蜀漢的半邊天空。

姜維是蜀漢後期難能可貴的人才,但是姜維一直得不到蜀漢的信任。即便姜維忠心耿耿,即便軍權在握,也從來沒有進入蜀漢的權力核心。姜維掌握的權力遠遠沒有諸葛亮曾經的權力巨大,但是依然能夠支撐蜀漢幾十年,實為不易。

反觀諸葛瞻,諸葛瞻的品行倒是非常不錯的,但是諸葛瞻其他方面的才能實在不敢恭維。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年僅8歲,但是後來,諸葛瞻得到後主劉禪的一手提拔,並做了劉禪的駙馬,仕途一路青雲直上。

在諸葛瞻35歲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衛將軍,和董厥共掌朝政,地位在姜維之上。劉禪在安排朝廷布局的時候,董厥和諸葛瞻在實際上是共事丞相之位,其中董厥主內,諸葛瞻主外。在這個時候,姜維名義上是應該歸諸葛瞻節制的。

但是,姜維戎馬幾十年,軍中大多數將帥都聽從姜維號令,諸葛瞻在實際上根本管不了姜維。而諸葛瞻在成都,姜維常駐漢中,實際上也加深了兩人的隔閡。而姜維數次北伐中原,又直接消耗了蜀漢的國力,引起朝中眾臣的不滿。


因此,諸葛瞻才會義無反顧地反對姜維,為此聯絡董厥一起上書劉禪,試圖完全剝奪姜維的兵權。在諸葛瞻的緊逼之下,姜維被迫率軍至沓中屯田,以避災難。這個舉動,最終卻給了曹魏大將鄧艾、鍾會可乘之機。

公元263年,魏將鄧艾、鍾會率18萬大軍伐蜀。由於姜維主力遠在沓中,蜀漢門戶洞開,魏軍得以長驅直入。此後,雖然姜維回師拖出了鍾會,但是鄧艾還是偷渡了陰平,進入了綿竹。而綿竹與成都近在咫尺,這個時候,蜀漢的滅亡已經為時不遠了。

鄧艾南下以後,諸葛瞻率蜀漢精銳羽林軍前往綿竹拒敵,但是很快失敗,諸葛瞻壯烈殉國。

諸葛瞻死前,後悔沒有節制姜維,致使蜀漢蒙受滅頂之災。

不過,姜維沓中屯田過失雖然巨大,但是蜀漢還沒有達到非亡不可的程度。如果諸葛瞻能夠守住綿竹,或者諸葛瞻能夠打敗鄧艾,那麼在姜維已經牽制了鍾會的情況下,鍾會的進攻也不大可能完全成功,蜀漢還有希望,而且還有很大的希望。

可是,諸葛瞻僅憑衝冠之勇,帶領蜀漢最精銳的羽林軍,居然打不過鄧艾的疲憊之師,這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問題了。



蘇綻


政見不同,諸葛瞻主張休兵養民,連年征戰國力空虛,民不安生。姜維主戰北伐。諸葛瞻後悔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兵法真傳,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遵守遺願繼續北伐,再幾次征戰中慘敗,諸葛瞻當時朝中執政,這幾次慘敗他也臉上無光,造成一些老臣不滿,他覺的給父親臉上抹黑了,心中願恨,再加上和老臣們上表,罷免姜維軍事上的重職一事,和姜維算是結上仇了。諸葛瞻自惱自己無能,朝政上不能掌控,有奸宦黃皓當道,軍事上有姜維掌管,雖說姜維是父親的愛徒,但是還和我意志不同針鋒相對不聽我的,他沒有諸葛亮的本領掌控不了大局。再綿竹保衛戰中,姜維不派兵增援,可見二人積怨不是一年半年了,才臨死前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含恨而殉國。


七星印月


諸葛瞻和姜維,一個是諸葛武侯的兒子,一個是其傳人,都是忠君愛國之士,都有相同的志向,然卻是天意弄人,殊途同歸!

諸葛瞻與姜維有矛盾嗎?確實是有的,但要說到除掉姜維,也沒那麼嚴重,據《元和郡縣誌》記載,當年諸葛瞻戰死綿竹前那句悲憤之言是這樣說的: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對奸宦黃皓,諸葛瞻是咬牙切齒,希望能“除”之,而對姜維只是用“制”,即“制約“,“束縛”之意,那麼本該親如兄弟的兩人為何到最後會鬧到如此地步呢?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呢?我總結了主,次兩個原因。

主因,政見不同

對於蜀國的未來發展,姜維一直是秉承了當年諸葛亮的做法,不坐以待斃,主動出師北伐,試圖拿下隴西之地,為蜀漢以後的長遠發展做打算。不過諸葛亮死後姜維並未掌權,直到數十年後,姜維掌權了,北伐戰略才開始實施。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到姜維北伐這中間數十年蜀漢秉承的是什麼政策呢?四個字來說便是“休養生息”,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董允相繼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這三人都恪守了保境安民,屏息烽煙的自守之策,有沒有好處呢?確實還是有顯著成效的,在這些人執政期間,蜀國內部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外敵來犯也都是無功而返,所以這一政策深深的影響了諸葛瞻。當然,諸葛亮當年死時,諸葛瞻年不過八歲,後來仕途順暢,也與蔣琬、費禕、董允這些老臣的提攜有關,所以諸葛瞻的政見是與費禕、董允他們一脈相承的。

而後來到諸葛瞻主內政,姜維掌兵權時,政見相左的兩個人勢必要展開一場較量,不能和平相處了。很顯然,從後來姜維“九伐中原”的事蹟來看,諸葛瞻還是沒能鬥過姜維的,而姜維的屢次北伐也是一次次激化了他與恩師之子諸葛瞻的矛盾,所以後來諸葛瞻不惜與奸臣黃皓合作,也想要拿掉姜維的兵權。

公元262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與董厥等人上表給劉禪,希望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削奪他的兵權,而姜維也因朝中無人支持,加之有黃皓為患,於是便不敢回成都,跑到沓中種麥去了。

次因,活在了姜維的陰影之下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親子,卻沒得到父親的真傳,反倒姜維卻成為了諸葛亮的傳人,試問這讓諸葛瞻作何感想。

陳壽曾評價諸葛瞻:“言過其實”,可見當時諸葛瞻仕途順暢還是遭受了一定非議的,這自然讓人很不痛快,想到諸葛亮的兵法、治國之術本該屬於自己,卻被父親傳給了一個外人,加之後來和姜維共同執政期間,又處處遜色於姜維,姜維數次北伐,諸葛瞻對此卻是無能為力,又怎能不讓諸葛瞻對姜維產生敵意呢?

其實反觀姜維對諸葛瞻,也許到沒什麼敵意,史料上沒有姜維攻擊諸葛瞻的記載,而諸葛瞻與姜維之間的矛盾,其實主要還是在諸葛瞻,一來是政見不同,二來諸葛瞻也確實對姜維有所嫉妒,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對於這個問題,我從四三個方面向您說明。

1、姜維算得上是諸葛瞻的前輩,當姜維馳騁於戰場上時諸葛瞻還是個小娃娃,等到諸葛亮死後姜維依舊延續了諸葛亮北伐的政策,在姜維見證了無數生離死別後,諸葛瞻還處在和大人背古詩的層面,所以二人由於閱歷和年齡的差距導致三觀多少有些偏差,那麼等到諸葛瞻進入政界後頂著諸葛家族的大光環自然有些自負,也無法理解姜維的一系列做法,內臣對於丞相之後的態度與降將的態度也大不相同,一些受到姜維打壓的大小官員自然會在諸葛瞻耳旁說風涼話,導致姜維在朝中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諸葛瞻三十多歲已當上了衛將軍,地位已經在姜維之上,在姜維看來諸葛瞻上位多少內定的成分在裡面,再加上諸葛瞻也有對自己發號施令的權力,姜維多少也會不爽。

2、論才能諸葛瞻和姜維比差的太遠,諸葛亮晚年得子卻無法給他很好的教育,諸葛瞻也不能和黃氏去學機械自動化吧。在內政方面諸葛瞻並不懂得運籌帷幄,外交與實戰方面,諸葛瞻也只侷限於理論階段,綿竹之戰的自以為是就大大的暴露了他的短板。而姜維身上最大的黑點就是北伐,你不得不承認姜維北伐確實損耗了蜀國的國力,這也是諸葛瞻乃至黃皓可以對姜維下手的一個點,最終在諸葛瞻略微自以為是的彈劾下,姜維只能選擇交還部分兵權,去沓中避難。也正是由於兵力的分散,讓鄧艾有了偷渡陰平的機會。

3、後期成都確實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大將,加上蜀勢力一直在三國一直處於弱勢,能堅持這麼多年也不容易了。相比於蜀漢其他兩個實力也有內部矛盾,比如曹魏士族在頒佈九品中正制後就一直不愉快,吳國的孫權老不正經開始大肆折騰,但無論如何他們兩家還有較為果敢的主子以及能獨當一面的臣子,你蜀國在無人可用之際還能自己搞分裂,不滅你滅誰呢!


邏輯文史游


據《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景耀六年冬天,魏國徵西將軍鄧艾討伐蜀國,從陰平景谷道側面進入蜀國。諸葛瞻統帥軍隊到涪縣停留下來,前鋒被打敗,蜀軍退卻回師,駐紮在綿竹。鄧艾派使者送信引誘諸葛瞻說,假如你投降,我一定上表讓你做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殺了鄧艾的信史。於是兩軍交戰,蜀軍大敗,諸葛瞻戰死,時年三十七歲。由於有關他的記述不多,從“姜維傳”中也看不到他們有矛盾或者衝突的記述,我不知道所謂“後悔沒有除掉姜維”從何而來。

另外,《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中,也未提及姜維,只說諸葛瞻陣前中箭落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當一死以報國”,遂拔劍自刎而死。


老熊173806239


諸葛亮死後,諸葛瞻秉承了父親的爵位。由於他醒目書法繪畫,又才情急迅,以是人們都將他看作第二個諸葛亮。每當朝廷頒發少許好的政令,庶民就會說是諸葛武侯所首倡的。連帶著對諸葛瞻也欽佩萬分,覺得是他發起的。實在,諸葛瞻只是頂了諸葛亮個名頭罷了,對此諸葛瞻心中也有牢騷。由於父親死後是姜維接了他的班,而不是本人。景耀五年,姜維北伐大北而歸。諸葛瞻乘隙勸劉禪回籠兵權,省得勞民傷財,拖垮蜀國。劉禪服從了他們的發起,回籠了姜維的兵權,和議了姜維回沓中種麥的要求。景耀六年,魏國上將鄧艾奇襲蜀地陰平,諸葛瞻領兵反抗。在抵達涪縣時,尚書黃崇屢次勸他佔有險峻局面,不行讓敵軍進來平原。但諸葛瞻因再三夷由,錯過了最好機遇。後來鄧艾雄師當者披靡,擊敗了蜀軍先鋒,諸葛瞻率人退守綿竹。那時鄧艾寫信勸降諸葛瞻,諸葛瞻盛怒,斬了來使。又有人勸他先撤回蜀國再做希望,他哭著說:“我對內不可撤除黃皓,對外不可管束姜維,進軍卻不可守禦河山。犯下這三宗罪,我另有什麼臉面且歸呢?”因而他帶人在綿竹決戰到底。可見諸葛瞻在死前都對黃皓和姜維定見頗深,對黃皓是由於他太監擅政,對姜維則是悵恨他北伐拖垮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