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姜維、魏延有勇有謀,為何前者深受諸葛亮欣賞?後者有些默默無聞?

承諾一張沒有簽名的白紙╰


說起魏延和諸葛亮的淵源,兩人之間有四大公案:一、魏延初投劉備,諸葛亮斥其有反骨。這個說法,或許是古時的相面之術,更大的可能是魏與黃、趙同是來投,有前有後,但只有魏延對舊主最為心狠手辣,劉備配合諸葛亮上演一齣戲,既彰顯了古時對忠義的講究,又起到震懾群將的作用,最關鍵的是給魏延打了預防針,告誡他不可背叛新主。二、魏延獻計“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城”,諸葛亮不採納。這是兩人從性格和理智上分歧。“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主席對葉帥的評語,從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兵特點,從理智上講此計也是行不通的。高迎祥替魏延做了這道證明題,此題無解,只是當時的魏延是不服的。三、五丈原禳星,偏巧不巧又是魏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諸葛亮、姜維等人殺他的心都有了,可還是給他保留“最後挽救”的機會。四、諸葛亮遺計斬魏延,自己身後魏延是否能服從別人號令,諸葛亮心裡是沒底的,但仍對魏延抱有一絲希望,可惜魏延用生命來浪費了最後的希望。

綜上所述,對魏延的定位就是既要重用(不重用他,他更加不服),又要教導和防備,畢竟這不是一個乖孩子,但要說到默默無聞是算不上的——前漢中太守,僅次於荊州關羽、臨沮馬超、廊中張飛(荊州、臨沮、漢中的樞紐),重用程度超過趙黃。

如果拿魏延和姜維比,肯定是不如後者的。姜維忠孝兩全,值得信賴;武藝高強,值得倚重;智謀過人,值得傳承……總之就是年輕有為,是蜀漢集團軍事戰線的接班人。這就是姜維能成為諸葛亮親傳弟子的原因。


擁有自己ccc


基本概念你就歸納錯了。

魏延有勇未必有謀,歷史上,魏延鎮守漢中之前,未有任何驚豔的表現,鎮守漢中期間,也未經歷戰事,只有跟隨諸葛亮北伐期間,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張。

據魏略記載,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制止,很多人以此為依據,認為魏延頗有謀略。其實不然,按照三國志記載,子午谷奇謀並不存在,魏延僅僅是每次北伐之時,都向諸葛亮要求分兵,單獨掛帥,效仿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帥的先例。

魏延顯然沒有韓信的實力,而當時魏蜀的實力差距,也遠比劉邦韓信時期,艱難數倍。當年,韓信給劉邦分析天下形勢,認為劉邦出兵必能戰勝三秦,一統關中。然而魏延並未有此能,他也沒有向諸葛亮分析魏蜀的形勢,僅僅要求分兵諸葛亮肯定不會答應。

諸葛亮北伐的戰略,一直很明確,早在爭奪漢中之前,劉備集團的智囊法正就說過,奪取漢中進可蠶食攏右。攏右地區偏僻,守軍力量薄弱,多山地,蜀軍作戰有利,且攻佔攏右基本等於送一個涼州,以攏右為糧倉,可居高臨下,隨時出軍關中平原無後顧之憂,還有渭水保證補給線。種種優勢下,諸葛亮第一步必然是以攻佔攏右為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魏延屢次要求分兵,就有點不明事理了,以他的謀略水平,顯然還無法洞悉當時的戰略形勢,擅自將諸葛亮的隴西戰略擴大為整個關中戰略,要知道以當時蜀軍的力量,主動攻打魏國就已經很需要勇氣了,想一口氣吃下關中根本不現實。

而且,分兵對蜀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只有強國對弱國實行分兵,而弱國本就弱小的軍隊,還分兵戰鬥力就更弱了,而魏國不管你分不分兵,各處險要都要部隊防守,最怕的就是敵人集中兵力一點打擊,最樂意看到的就是本就弱小的軍隊,還實行分兵。

從這次魏延的表現看來,他的謀略毫無體現,甚至眼光略差,還有一個可能性是魏延太過貪功,總想單獨掛帥,獨攬功勞。


再生AliseE


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封張飛為右將軍,假節,兼巴西太守,封趙雲為翊軍將軍,越級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之所以劉備如此提拔魏延,一是因為他知人善用,二是因為劉備攻佔益州,是非正義戰爭,益州當地勢力仍然很大,遂以最信任的關羽鎮荊州,張飛坐鎮巴西,壓住李嚴等人,漢中實際上已無可派之將。魏延是自己帶了部下投奔劉備並隨之入川的部將,打下成都後,頂替趙雲成為牙門將軍,漢中得手後,黃忠便已病逝,馬超也不可能讓他鎮守漢中,更不可能派益州將領去鎮守漢中,劉備這時候越級提拔魏延去守漢中,體現了他高超的用人能力和政治智慧。後主登基後,張傑飛已是車騎將軍,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進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永昌亭侯,而僅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都亭侯,由職位可知,魏延的職位比張飛低了很多,爵位與趙雲一樣都是亭侯,但鎮北將軍比徵南將軍的職位要低一些。且魏延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但群臣並不服他,連丞相長史楊儀都恨之入骨,最後諸葛亮死後,二人爭權,互相告對方謀反,無人幫魏延說話,最終被楊儀所殺。魏延之所以不被諸葛亮等人喜歡,是因其並未像張飛趙雲等隨劉備艱苦創業,百戰而得功,未立寸功而居高位,全憑劉備賞識,且不知謙虛,終不得善終。另大部分人認為趙雲地位不高,實際上在三國志中,只有地位或命運相同的人才合為一傳,關張馬黃趙合為一傳,可知其五人地位差不太遠。且劉備在時,僅法正死後有溢,後主時,也很少人死後得諡,趙雲是和同傳的四人一起被追諡的,由此也可知,其實趙雲的地位是很高的。


怪胎250


那是因為諸葛亮和魏延的政見不同。諸葛亮是治國理政奇才,但他沒有韓信的將謀韜略,諸葛亮深知曹魏強大,並非是能迅速消滅的國家,他沒有能力也不敢冒險孤注一擲對曹魏用兵,只能在正常用兵的基礎上尋找機會,六出祁山,以攻代守,從而維持蜀漢基業,他考慮的是大局,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因為他知道憑蜀漢的實力,給魏延5000精兵,很難殺出子午谷在長安站住腳,既就是魏延偷襲長安成功,堅守住了長安,那麼下一步將會是與曹魏派來的主力軍團決戰,而蜀漢當時的全部家底總兵力只有10萬左右,是很難在與曹魏的決戰中勝出的,一旦失敗蜀漢就亡國了。故此不用魏延謀略。姜維雖然和魏延都是將略之才,但是姜維用兵受諸葛亮影響,他和諸葛亮的政見相同,都是走的以功代守,來維持蜀漢政權,在用兵的大略上不出險招,九伐中原基本上都是走的岐山大道。


隨風遠飃


首先要分清楚小說和歷史!歷史中趙雲的地位比魏延低的不是一星半點!魏延在劉備活的時候可就比張飛低一點!你要搞清楚關羽駐紮荊州,魏延可是漢中的最高指揮官!直接面對的夏侯淵!外放將領中僅次於關羽的!為啥諸葛亮在後期排擠魏延最大的原因是魏延是唯一可以威脅他地位的武將!而且資歷老,而且魏延本人在士兵中的威望也特別高!相對於武將來說智力,武力都是一流的!三國後期唯一和張頜能抗衡的也就他了!而且官職爵位也是武將中最高的!在小說和電視劇中你可以看到諸葛亮在軍事會議中唯一有膽量提出建議意見的也只有魏延了!諸葛亮想要徹底掌控蜀國政權唯一的阻礙就是魏延!要麼拉攏,要麼拆除!!但是魏延本人的性格比較剛直,這一點三國志中也描述了!所以魏延不會被拉攏!那麼諸葛亮也只有處處排擠,處處限制魏延!在出岐山的多次戰役中諸葛亮都把不重要的崗位和任務就給魏延!這個三國演義中還有特別描述!!

至於姜維說實話就是三國演義捧了他,實際上他的能力和魏延差不多!但武力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性格決定命運,魏延的失敗主要就是性格的原因!太剛直!在三國這種爾虞我詐的時代沒有一個好的伯樂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劉備是而諸葛亮從見到他的第一眼就已經感覺到了威脅!諸葛亮和魏延是前後腳投奔劉備的!一個在新野一個在長沙!前後投奔不到兩年時間!諸葛亮沒有辦法撼動張飛,關羽,趙雲等老人的地位!這時候冒出來一個智力武力一流的人你說他能不感到威脅嗎?後來蜀國建立,劉備重用魏延駐紮漢中也是深深地刺激了諸葛亮!

還有諸葛亮能當掌控一個國家,能力出眾外,手段也是很高的!慈不掌兵!他自己也不是善人!不要被小說矇蔽!


編劇小魏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一個預言家!

預言家的第一條準則就是不能改變運行事情的運行軌跡,否則是要遭天譴的,諸葛亮之所以死的早和他的這個功能不無關係!

所以諸葛亮明知馬謖會失街亭還是讓馬謖去了,這都是命!

諸葛亮為啥會對魏延有偏見呢?因為他預言到魏延會造反,是他的剋星,所以諸葛亮五丈原做法續命是魏延壞了事,諸葛亮沒有責怪他,因為他知道這就是命運安排,魏延還不能死!

以上推理依據《三國演義》和正史無關,請大家不要混淆!!


此人推出頭調


姜維文武雙全,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私交甚好!戰術戰略謀劃全局,除了諸葛就屬姜維了

魏延也是文韜武略,但是智商情商比姜維還差得遠,喜怒形於色,剛直不夠圓滑!


大潘先生



老納也有愛


姜維是諸葛亮的得意弟子,他文武雙全。更是盡忠,三國演義後期一死害三賢。主要是劉禪無能。魏延在三國演義羅貫中給他黑的。現在就有很多人為魏延打抱不平。也許諸葛亮採取魏延的計謀可能成功。


海峰習字


魏延有組織,無紀律,沒有大局觀,愛冒險,心性不佳,能力尚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