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第六次北伐,段谷之战惨败,段谷在哪里?

独行客地图帝


为了完成诸葛亮一统中原的遗愿,自诸葛亮病逝后,姜维便成了力主北伐的蜀汉核心领军人物。据《三国志》载,蒋琬与费祎主政期间,虽然并未反对姜维提出的北伐建议,但对姜维的行动进行了诸多限制,导致姜维难以大展拳脚。直到蜀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被害之后,姜维才得以真正掌握了主导北伐的权力。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之役。此战中,姜维与夏侯霸在雍州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外的洮水西岸击败了雍州刺史王经的部队,歼灭并俘获敌军数万人,取得了自姜维主导北伐以来的最大战果。然而,在姜维信心满满想要再度扩大战果时,却遭到了折戟沉沙式的惨败。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维开启了第六次北伐的征程。此战中,姜维与蜀将胡济兵分两路进入陇右战场,并相约在上邽城外汇合。而曹魏名将邓艾早已猜到了蜀军的作战意图,提前在姜维行进途中进行了防御部署。最终,姜维在上邽城外的段谷与严阵以待的邓艾大军遭遇了一场激战。由于魏军早有部署,以逸待劳,姜维在段谷之战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据相关史料记载,蜀军在此战中阵亡数千,被俘上万,帐下部将折损数十人。

段谷之战可以说是姜维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经此惨败之后,姜维受到了蜀汉众臣们的非议与不满,严重影响了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那么,对姜维影响如此之大的段谷,又在如今的什么地方呢?笔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对段谷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段谷”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的姜维与邓艾两个人的个人传记中,但是,作者对其具体位置却没有明确的标注,只提及在上邽城外不远的地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编撰的《水经注》中,在“渭水篇”中首次确切地指明了段谷的地理位置。据该书载,渭水的支流藉水在流经上邽城、上邽古城汇入渭水之前,有六股溪水汇入藉水,分别是毛泉谷水、覆泉水、濛水、阳谷水、宕谷水、段溪水等。而这六股水中的“段溪水”,就是改变姜维命运的段谷所在地。

据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载,段谷水的源头在上邽县的东南山下,并明确指出,蜀将姜维当年就是在此谷中被魏将邓艾所破。在《通典》中则记有上邽县有段谷泉、邓艾破姜维于此处。段溪水、段谷水、段谷泉,三者的名称虽略有不同,但实际指的都是一个地方。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即段谷就在上邽县的东南山下。

在确定段谷具体位置之前,首先要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藉水流经“上邽城”与“上邽古城”这两处地方需要做一个特别说明。据《水经注校》载,上邽是秦武公征伐邽戎时建立的县级单位,上邽县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五城相连”。该书载,秦武公建上邽县之后,在本城的基础上,向西连建了三座城池,向东也建了一座城池。这样的城池布局,是我国古代城防建设的首创。之所以这样建设,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御上的需要。上邽县扼守于古代关中至陇西地区的主道之上,南北有两山为天然屏障,藉水自城中穿过。所以,依据独特的地理形态,在本城东、西连建四城的目地,主要为关中地区防御西羌之乱而建。

从这一段记载中,可以明确《水经注》中所称的藉水流经的上邽城、上邽古城,其实就是古代上邽城中的两座城池,只不过一个在西,一个在东,皆在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区之内。通过以上史料的记载,基本上可以明确,段谷的位置就在今天水市东南山下。

另据《水经注》中的记载,藉水汇入渭水之前所接纳的几股溪水中,段谷水、阳谷水、宕谷水,三水皆自藉水南岸注入。相比较而言,段谷水的流量及水域都较前两者大,是藉水末端一条主要的注入水系。这三条水系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在史料中的名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自明清之后的记载中,段谷水被称之为“淮河峪水”,阳谷水被称之为“龙王沟河”,宕谷水被称之为“沙垅水”。

据清光绪年间的《秦州直隶新志》载,淮河峪水自南流入藉水。该书明确指出,淮河峪水就是古段溪水,即段谷水。《甘肃新通志》中也有相关记载,秦州(今天水市,古上邽县)东南有淮河峪水,即为古段溪水。另外,《大清一统志》也有相似的记载。该书载,秦州东南有段溪水,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姜维攻伐上邽期间,与邓艾战于段谷,大败。近代的《天水县志》则记载最为详细,藉水东流的过程中,龙王沟河与沙垅水先后注入藉水,再往东则有淮河峪水自南注入。

据近代相关学者实地考察、考证,史料中所记载的“段溪水”即明清时期所称的“淮河峪水”,就是如今天水市东南的“罗家沟河”。罗家河的源头位于今天水市秦城区东南的太阳山北麓,而罗家沟河的流向,也正如史料中所记载的那样,自南向东注入藉河,这也与《水经注》及诸多史料中所记载的位置与流向相符。综合以上史料中的记载可以得知,使姜维命运出现转折的“段谷”,具体位置就在今天水市麦积区的罗家沟河。

参考书籍:《三国志》、《水经注》、《水经注校》、《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太平寰宇记》、《秦州直隶新志》、《甘肃新通志》、《大清一统志》、《天水县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