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書法的氣息?

武漢天問老田


書法的氣息這一概念實際上和藝術家個人的風格面貌、和一個人的氣質涵養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是有相通之處的。

書法的氣質涵養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風格和人的經歷、閱歷有很大的關係。

書法的“氣”,在更多程度上表現為高級追求的,如“書卷氣”“文人氣”“金石氣”,次之的,則有“柔美之氣”“陽剛之氣”,最不可取的這是“匠氣”“匪氣”“俗氣”。

一、何謂氣

氣這一概念自古就有。古今中外對其理解不盡相同。

國外論述“氣”,多以古代賢哲從哲學層面進行論證。他們認為“氣”是構成世界本原的物質。這種物質無處不在,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它構成。

但是中國古代的文人、藝術家、士大夫這從另外一個叫獨來理解“氣”。

尤其是關涉到藝術層面上,更是如此。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文學理論發展的初始時期,“氣”就被看作構成文學內在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古代的文學家所加以討論。

例如,三國曹丕曾經在他的《典文論文》中論述文學之氣,隨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系統的將這一問題進行過展開討論,他們認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至”,“以氣質為體”。

但是考察他們在這裡講的“氣”,不是作為文學概念的構成要素而說的,而是一種更為接近藝術欣賞論的角度而言的。這裡的“氣”,更偏重於論述文學的“氣質、風格、面目”。

而這裡面氣質風格面目又與創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二、何謂息

息,許慎《說文解字》曾經說過,“息,喘也”。清代段玉裁對此進一步解釋論述為“喘,息之疾”。

也就是說 息是呼吸這一個動作的總體稱呼。而喘這是一種在動作和速度上都相對快速的呼吸過程。

因此,息可以總結為呼吸的動作。

這樣一來 如果我們把前面“息”的概念和“氣”的概念結合起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氣息就是一定的“氣”在一定的媒介中“流動”。

當“氣”在人體中的時候,氣就是隨著人體呼吸流動的空氣。

當氣在藝術、文學中時候,就完全不同了。它是一定的創作者心中理想、涵養、風度和人生經歷的反應。當作品中出現不同的情緒狀態時候,氣也就隨著作品在流變,產生變化。

三、氣息在書法中的表現

氣息在書法中有多重表現形式。例如前面我們說過的,在更多程度上表現為高級追求的,如“書卷氣”“文人氣”“金石氣”,次之的,則有“柔美之氣”“陽剛之氣”,最不可取的這是“匠氣”“匪氣”“俗氣”。

四、高級追求

書卷氣、文人氣和金石氣,實際上都有一種學者、文人的氣質在其中起作用。

它表現的是藝術在文人這一身份的影響下,所起到的、特殊的運作形式。文化知識分子把他們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書寫在書法之中,就使得書法變成了一種文人的身份地位的象徵。他們在書法中表現理想品格追求。

書法和文人理想地位結合的較為理想的時期,是宋代。宋代文人地位空前高漲,文化知識被抬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如,宋朝皇帝直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一時期書法也開始與文人文化緊密結合。宋代書法因為文人參與開始得到高揚。

五、不可追求的追求

但是在書法的氣質中,書法最不可以追求的,就是匠氣,匪氣,俗氣。

'''最近有人說書法應該講求霸氣,但是這個霸氣很難說它能構成書法最核心的文化內涵之一,如果書法講求霸氣,那麼書法是否就是一種應該崇尚莽夫之勇的藝術?

除此之外,匠氣因為只是講求書法技巧而矮化書法文化內在的內涵建設,因此並不可取。

匪氣和霸氣一樣 有損於書法的文化內涵。

俗氣,古代書法家曾經說過“唯俗不可醫”。

如果一個人的書法俗到骨子裡,那麼這個人的書法基本上也就完全是不可取的了。

這就是我對書法氣息的理解和闡釋。


松風閣書法日講


書法的氣息是除了書法的基本技法以外又一個評價書法的標準,書法的氣息一般指的就是書卷氣、金石氣、匠氣,如果分成兩大類也可以說包括雅氣和俗氣,這是中國書法特有的評價標準,這個標準同樣可以用於中國的文藝、繪畫甚至是一個人的為人。

所謂書卷氣其實也叫文人氣,這種書法的氣息是經過長時間的筆墨浸染以及書畫文章的薰陶而產生的一種氣息,這種氣息一般被認為是高雅的,很多文人書法雖然技法上不夠成熟,但能夠給人一種儒雅的感覺,這種感覺其實就是書卷氣,它的典型的風格就是秀美和流暢,比如沈伊默的書法。


金石氣是在書法里加入篆書、隸書以及魏碑的筆法,由於大篆一般都是鑄造在金屬上的,而隸書、魏碑在刻在石頭上,具有金石氣的書法一般給人的感覺比較厚重、大氣、具有很強的力量感,比如於右任的書法。

匠氣其實指的是一種標準、工整的書法風格,就像匠人一樣一絲不苟,在書法裡具有一點貶意,說一個人的書法有點匠氣,一般是指的他的書法不夠活潑、太呆板、沒有藝術感、千篇一律、缺少變化。我覺得這種書法大概是持有話語權的文人說的,因為文人喜歡自由、瀟灑一點的書法,當然會貶抑工整的書法作品。

書法的這種氣息無論是金石氣、書卷氣還是匠氣都是通過作品直接體現出來的,同樣,雅氣和俗氣也是,它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礎之上展現出來的一種感覺。這種氣息需要多讀書多臨帖才能寫出來。

我們看很多明星的書法作品,雖然技法可以,筆力也很強,但是他們的字卻很俗氣,一點也不雅緻,就是因為缺少臨帖和讀書的功夫。

你覺得呢?


不二齋


關於書法的氣息,我的理解是:書法的氣息應該是指書卷氣、金石氣、匠氣。最簡單的分為高雅與俗流。



1.什麼是書卷氣?

書卷氣是指學問文章之氣,有文化內涵,格調高雅,體現書寫者的文化修養和精神氣質。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就一直透露著書卷氣。古人的書法作品中大多亦透露著書卷氣。近代,現代和當代人的書法作品中的書卷氣明顯被弱化了,原因是什麼呢?



2什麼是金石氣?

金石氣是指古樸凝練,具有高古、堅峻、厚重、質樸的審美意境。關於金石氣息,古人的篆書、隸書和楷書中更是有較多的凸顯,當代人的書法中,只有孫伯翔,李剛田,張繼,劉文華,言恭達和盧中南、李松等書法家的部分書法作品含有金石氣。



3.什麼是匠氣?

匠氣是指書法創作中只注重形式雕琢,作品呆板流俗,缺乏靈動之氣。都說田英章的楷書只有匠氣,而沒有靈動感,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劉熙載在《遊藝約言》中說:“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森林之氣。”

根據以對書法氣息的梳理和古人關於書法氣息的論說,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學書者必須多讀書,讀書多了,下筆就會流露出自然的雅緻。



雅與俗,高與低,都是與主體的學識修養聯繫在一起的。多讀書,重修養,筆墨養氣,書以傳道,與天為徒,博識多通,追根溯源,浸淫藝文,循章觀變,這應該是學書之人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




中州耕牛堂主


書法氣息就是脈絡,也是感情流露的氣質,意境氣息,韻致也有氣息,筆勢也有氣息,等等,總之氣息具有貫穿整個作品的全部。形體姿態表現出來的風格特徵,具有情趣素養時代風尚之味感,貫穿在作品裡。且具有的氣場,首先筆法是每一個書者都具有遵守用筆之法,而筆勢所具有每個人各自有不同的風格,性格不同,內向含蓄,抑或外向豪放,及喜歡舞墨的形式不同,有肥廋,有長短,曲直,方圓,平側,巧拙,和峻之分,因此所帶來的氣息就不同,同時所表達的情趣氣息也不盡相同,共性有,都有一種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氣息,筆墨裡帶著中國生生息息之悲歡離合之氣息,


《書法雅言·資學》雲:“點畫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異,猶同源分派,共樹殊枝者,何也?資分高下,學非學弗知。若學優而資劣,作字雖工,盈虛舒慘,回互飛騰之妙用弗得也。故書有神氣,非資弗明。”

由此可知資分高者而氣息具神氣,而資分劣等則無氣脈也。一紙糊塗墨也。因此書寫有致有姿,有態有韻,有氣脈氣息。資分乃人之性情也。

故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有勢則有氣息,得勢便,則已操勝算。氣息則也有緩冉撲來。



狂喜淡墨a


書法的氣息,其實就是書法的格調和風格,它主要取決於書者的審美觀念和師承關係。


立意是形成風格的重要原因。一個書者高尚的審美情趣產生於他的立意,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天資、個性、氣質是形成風格的先天因素。風格通過筆墨技巧表現。

一個書者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因取法不同、技巧各異、習慣和方法的差異,對藝術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書法的氣息,有士夫氣、名士氣丶書卷氣、山林氣、名貴氣、煙霞氣、忠義氣、金石氣丶奇氣、古氣,以上為雅格。



另有婦氣、煙火氣、脂粉氣、浮躁氣丶稚氣丶衰氣、霸氣、野氣、匠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兵氣、村氣、塵俗氣、腐氣等,皆為俗格。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法的的氣息也就是書法中的氣韻。有一氣呵成,氣韻貫通之說。

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首先要看有無雅氣,逸氣,靜氣,書卷之氣,金石之氣等等。

書卷之氣的融入,是個優秀書家日常學養的構成的綜合體現和外化,包括文學修養,古詩詞修養,書法理論專業知識的修養,這是一個優秀書從“技”到“道”的必修的過程,只有擁有強大的綜合修養和字外功夫,創作出的作品才會寫出雅氣,靜氣,逸氣,最後形成書卷之氣。

金石之氣是一個成熟書家對書帖的真正的融入,理解,深悟之後於宣紙之上的體現,作書全神貫注,似注千釣之力,力透紙背,形若刀刻,雄渾厚重,顯三峽之形,這樣的書體堅質浩氣,有質有骨,大有看頭。

還有一種,那就是匠氣了,有的為書者,很刻苦,下死功夫,不讀書,只練不悟,一條道走到黑,所作之書,似乎有形,卻無氣韻,中規中矩,整齊化一,前後無照應,左右不顧盼,大小無錯落,看似渾然一體,卻無氣韻相連,可謂匠氣十足。

書法氣息的構成,是一個優秀書家修養的綜合休現,只有修為高,才能寫出更高的氣息來。










筆墨瞬間


何謂書法的氣息?

書法氣息,實際就是指字的生機感與字所彰顯的個人氣質。

=

觀書法者,下者觀形。中者觀氣。上者觀心。

具體來說。

觀形指注意力放在字法、墨法、章法漂亮與否、力度與否。就像一株枯梅,枝丫是否漂亮等,但無生機考慮。

觀氣指注意力放在書法的氣機層面,生機層面。就像一株春樹,是否內蘊勃勃生機,能催枝開花發芽。

觀心指對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否有代入感、讀懂感、在場感。即看到書法,如睹其人,如交其心,如入其境,如知其喜怒哀樂,如知其冷暖寒暑,知其塊壘情懷。

=

書法氣息分四個層面:

一,技法層面的呼應之氣。這是形式層面。

二,結體方面的文化之氣。這是字體層面。

三,人格方面的氣質氣息。這是精神層面。

四,更高級的,在當下的心情狀態。怒則字重,喜則字飛,憂則字滯,逸則字靈。沒法用文字一一細說。略。

現分開來說。

一,技法層面的呼應之氣。

〔筆畫結體〕方面的虛實、迎讓、穿插、順承、逆轉、流動、變形、不重複、不打架、不破字、不單調、不處處破位,等。

〔字群〕方面,字與字的氣息呼應(類似如上筆畫處理),一筆書之內的字群氣息連接應該沒問題,兩個字群之間的結合部,氣機斷氣者如過江之鯽。人是有呼吸的,呼吸的轉換之瞬間,就是關鍵所在。同樣,人不可能一口氣寫完一首詩,中間肯定有蘸墨續寫,斷續之間的融為一體,就是功力所在。解決辦法很簡單,“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上下左右形成一個整體,戰線犬牙交錯,形成整體協調下的不規則化。

〔章法〕方面指整體佈局的衝突與協調感。

二,結體方面的文化之氣。這是字體層面。

老祖宗們對於同一個字,如“高”字,留下了很多種不同風格的寫法,如楷行草隸篆魏碑等,產生金石氣、書卷氣等。僅對於楷書類,又有歐體、顏體、柳體、趙體、褚體、館閣體等不同寫法,我把同一個字“高”不同的體,稱之為審美之“殼”或“面具”,當我們走進殼中,沉浸其中時,文化亦隨之侵潤我們。

這種在時間中沉澱下來的美滲入我們的骨髓,卻很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走向了公共審美化,不論是“實用體”(如黃自元體、館閣體),還是“工藝體”(如田體),還是“藝術體”(顏體)。

工藝體與藝術體的區分標誌為:是否每字只有一種寫法,是否一生的字體永無進化。有變化的是藝術。無變化的是工藝。

工藝體與實用體的區分在於:前者有自己風格,後者無自我風格。

能創造出“工藝體”,也是大師級別的。雖然大師也有高下。原創大師(如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遠遠高於嫁創大師(如鄧石如,田英章)。

未受過傳統書法薰陶的字,多有江湖氣或莽氣。

三,人格方面的氣質氣息。這是精神層面。

自我體的出現,一定伴隨著風格,氣息,精氣神,顏厚柳拘,歐矍趙逸,羲靈獻瀟,蘇怡米癲,這就是書法背後的氣質氣息。我們頂著面具時,我們也有大致的氣息。


urna風之度0



書法,是漢字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等同於音樂和舞蹈。書法的氣息就像音樂從聲音世界裡提煉出樂音來,依據自身的規律,獨立地展開為旋律、和聲一樣,是淨化了的線條,以其掙脫和超越形體的筆畫,構造出一個個一篇篇錯綜交織、豐富多樣的紙上的音樂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

中國書法歷經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隸草行楷,每一時代的書法藝術都深深烙下了時代的印記,這種淨化了的線條,就是書法之美。一般形式的美經常是靜止的、程式化、規格化和失去現實生命感力量感的東西,而書法美則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

書法的氣息同樣在於書法表現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變遷,就在這“上下左右之位,方圓大小之形”的結體和“疏密起伏”、“曲直波瀾”的筆勢中,創造出了各種各樣多彩多姿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為世界作出的獨特貢獻!


雲滿南天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氣韻生動”,文人注重“養氣”,提升自己的“文氣”。書法的氣息,既有匠氣,也有文氣。

有匠氣的書法,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呆板無變化,千字一面的書法,便不算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只是掌握了一些點畫的組成,沒有灌輸入感情,觀之索然無味,與電腦字體無異。

有文氣的書法,上下相連,蘊含變化,富有韻律。從書法作品之中,可意會書家當時的創作心情。視覺的傳達映入眼簾直扣心絃,書法才會具備真正的氣息。

王羲之曾“極東方,出滄海”,在山水之間愉悅自己的心情。從大自然中汲取天地神韻,修持自身的文雅氣息,融匯書法,興致所致,佳作便成。

大自然的氣息,是最值得感悟而融會貫通的;同時,對文化經典的研讀,對詩詞歌賦的體味,也是文人氣息的必要條件。


倚齋聽風雨


嚴格講,應該提問:何為書法的氣韻?因為書法是無聲的語音,她是沉靜而震撼心靈的符號,卻是無有呼吸的華章,故可感覺氣韻但耳聞不到氣“息”。

在優秀的書法家們經過勤學苦練可至揮運自如的達情表意之程度又不出現行筆阻隔,那麼書法氣韻自然形成。

但望大家一定要銘記:一切必須從“法”,千古書法之“法”正是我們能夠掌握書法產生氣韻的唯一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