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心”老不好,你該怎麼辦?(一)

“如果不是因為粗心的話,這回應該考100分!”——家長常說,孩子也常說。當母親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這個學期你孩子考的怎麼樣?”“唉!別提啦,我的孩子這回要不是因為粗心,能考100分呢!”或者“這次他因為粗心被扣了3分,要不這科成績能在班裡排到第二”之類的話,乍一聽,似乎有很多遺憾和埋怨;可隱隱之中,又透出些許的滿足和自豪。

孩子“粗心”老不好,你該怎麼辦?(一)

唉!這是多麼遺憾的認識啊!

所以,如果對“粗心”認識不足的話,“粗心”所帶來的災難簡直無法預計。

孩子“粗心”老不好,你該怎麼辦?(一)

請注意以下幾點:

1.粗心比無知更糟糕,更可恨

在做練習的時候,一道題結果不對,通常會有兩種原因。

第一種,完全是由於不會。

另外一種情況是,經常有的孩子在做題時多個0;或者少寫單位了;或者小數點的位置錯了;或者上邊一行是23,換了行以後就32;或者把一個字寫錯了……總之,不是由於不會而導致的錯誤(您和孩子要想想到底有多少類這種粗心的現象)。

而最令人遺憾的是,父母在指導孩子學習的時候,看到一道題目不會做,往往批評和指責更嚴厲一些,“你是怎麼搞的,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不來?!”

而要是由於粗心而造成的丟分現象,則常會用相對緩和的口氣說:“唉,怎麼這麼不小心,如果這樣這樣,你不就做對了嗎?”“下回要注意啊!”

殊不知,在對待這兩種不同的現象上所採取的不同態度,孩子放鬆了對“粗心”的警惕,忽視了對“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對“粗心”危害的認識。盧梭有句話很精闢:“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懂。”

“無知比粗心更容易獲得真理。”不怕“無知”,因為不會的可以學會,不懂的可以學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為孩子們以為“粗心”不是“無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無顧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做錯,從而浪費許多時間,喪失了許多可能的機會。

所以粗心比無知還可怕,更糟糕。粗心是由於對粗心的無知造成的。

孩子“粗心”老不好,你該怎麼辦?(一)

2.粗心會養成習慣,一旦形成習慣,就不好改變了

由於對“粗心”的忽視,粗心一次次地在學習中出現,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種慣性,而自己還是不能清醒地認識。

古希臘有句名言,“性格即命運”,那麼性格是如何養成的呢?是習慣!那麼“習慣”又是如何養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覆。

所以“粗心”是一種很糟糕的現象,如果不幸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的話,成功的可能性必然會大打折扣。

3.粗心不是缺點,是錯誤

家長在聊起或批評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說:我的孩子最大缺點就是粗心……

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每件事情都會有不足,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因為有不足,這個世界才會進步,人也一樣。有時候,人的缺點在某些時候是缺陷,有時候可能就是優點,所以我們常說:個性無好壞。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人愛發脾氣,這應該算是缺點,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忍受,甚至可以原諒這個缺點的,但發了脾氣就去打人,這就是錯誤了。而這樣的錯誤是應該被追究的,是需要被改正的。

4.“粗心”的現象絕不是“寫錯字”,“抄錯行”這麼簡單

我們前面談到,一道題目做錯的原因通常有兩種,一是不會,二是粗心。很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拿到一道題目的時候,想了好半天沒有想出來,這時候別人給了一個小小的暗示,好了,一下子就做出來了。還有在考試的時候怎麼也想不起來,下了考場,得,想起來了!這樣的現象該算什麼呢?算不會吧,有點委屈!算會嗎?可又不是!所以很多學生就對自己寬慰地說,沒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沒有做出來。而實際上,由於對概念掌握不夠精通,理解不夠深入,導致不能正確解決題目,而這實際上就是不會!是學習上的“盲點”,在學習上有多少這樣關鍵的漏洞往往會被“粗心”這個詞給掩蓋了。

在經歷了上述的這種情況後,孩子們的反應更多的是無所謂,過去就過去了!也就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把“無知”當“粗心”,想想有多可怕!

孩子“粗心”老不好,你該怎麼辦?(一)

那到底才能解決粗心呢?由於篇幅有限,小編放到下一篇咯。

如果家長朋友們還有什麼問題,也可關注留言,小編也會一一為大家解答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