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昨天说了东晋北伐的三大隐患,今天我们来详细说说桓温之前的三次北伐。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第一次北伐是在外戚褚裒的率领下进行的。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称他为“冬烘老朽”,因为这位老兄率军深入中原之后,连一场正儿八经的仗都没打,就丧师辱国地退回了江南。

面对这种失败,褚裒又羞又愧,一病不起。在病中,他听到附近有许多人在哭,就问周围的人,是谁在哭?他的下属告诉他,这是北伐阵亡的家属在哭自己的亲人。褚裒听后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于是在羞愧中死去了。

以远图不就,忧慨发病。及至京口,闻哭声甚众,裒问“何哭之多”左右曰“代陂之役也”裒益惭恨。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六十三

在我看来:褚裒并没有柏杨所说的那样不堪。在东晋那种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社会中,豪门士族齐心协力搞平衡,万众一心防寒门,上下一堆混蛋。褚裒能够为自己的失职而自责,应该说他是一个比较有责任心的人。

在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东晋帝国中,一个高级官员为了自己的失职如此自责,已经足够令人感动了。而褚裒去世以后,很多人都自发地前来吊唁,可见褚裒平时为人也是不错的。

深入中原的时候,东晋军队肯定是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北方固然是一片混乱,但混乱也意味着北方遍地都是军队。东晋的军队本来就不太习惯在平原作战,估计平时骑马的机会也不太多。贸贸然深入遍地是军队的北方战区,能不胆战心惊吗?

如果东晋是举国之力北伐,当然没必要这么怕。但褚裒的北伐根本得不到桓温的支持,其他豪门士族对他的支持估计也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比较平庸的军事统帅,褚裒现在是什么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当他听说河北的军事主力朝着自己杀过来了,当然会立刻撤退。否则,就凭东晋的这支弱旅,怎么能跟天天打仗的河北军团较量呢?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第一次北伐败得一塌糊涂,但大家都认为是褚裒无能,这次换个厉害点的统帅就行了。

就在此时,冉魏的豫州牧张遇投降东晋,东晋中央政府就派谢尚率军收复许昌和洛阳(属豫州)。

但张遇投降东晋只是名义上的投降,并不是要把自己的地盘拱手相让。一看东晋帝国这么不上道,张遇立刻翻脸了。找个机会就背叛了东晋,并在背后捅了谢尚一刀,然后立刻找前秦求援。

初,苻健将张遇降尚,尚不能绥怀之。遇怒,据许昌叛。——《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被张遇捅了一刀,正准备找回场子,又遇到姚襄率部来投。看过我昨天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姚氏和苻氏争夺先入西北的机会。苻氏获胜,立足西北建立前秦帝国;姚氏战败,只能被迫在中原寻找机会。首领姚弋仲在战败后病危,临终前嘱咐接班人姚襄:向东晋投降。

为什么要向东晋投降?因为东晋弱,没有能力吞并姚氏。如果投降前秦或前燕,后果难料。

于是谢尚联合姚襄,一起找张遇报仇,但此刻前秦大军已经赶到了战场。一场大仗过后,谢尚和姚襄被前秦打得灰头土脸,只能黯然退兵。

很多人说:张遇之所以降而复叛,完全是因为谢尚不善安抚,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实际上,只要东晋决定接管张遇的地盘,张遇无论如何都是要反的,除非东晋可以在张遇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接管,否则这一仗无可避免。

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次北伐失败,主要原因是东晋中央政府昏了头。正因如此,谢尚虽然做了替罪羊,但最终只是降职处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次失败不能怪谢尚。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东晋中央政府的脸上有点过不去了,作为首席执政官的殷浩只能亲自出马领导北伐。

我曾经为大家简单地介绍过殷浩这个人,他被人称为当代的管仲和诸葛亮。但这位“当代管葛”却出师未捷,北伐还没有开始,他就跟姚襄闹起了矛盾。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番,就应该知道:殷浩和姚襄闹矛盾是必然的。

姚襄之所以会投降东晋,完全是他爹姚弋仲做出的决定。因为东晋势弱,姚氏投降东晋之后,不用担心会被吞掉,只不过在明面上,姚弋仲还说得冠冕堂皇。

吾本以晋室大乱,石氏待吾厚,故欲讨其贼臣以报其德。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归晋,当竭尽臣节,无为不义之事。——《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第十六

姚襄投降东晋之后,却依然保持着绝对独立的状态。按说,东晋中央政府经过张遇事件之后,也不会再想着接管姚氏的地盘了。

但随着谢尚北伐,姚氏也跟随谢尚一起撤退到东晋的势力范围内,这就引起了殷浩的注意。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想当初,刘璋邀请刘备帮忙,刘备却在益州发展势力,最终夺取了益州。现在,姚氏跟随谢尚一起推入东晋,也有机会在东晋发展势力,姚氏最终会不会夺取东晋?这谁敢保证呢?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殷浩和姚襄是各说各的理。双方心知肚明,对方不会相信自己,但也不会轻易就范,因为江南是东晋苦心经营的主场,不愿毁于战火;而姚氏也需要一块栖息地,双方都不想兴战乱。所以双方一直在小范围内搞摩擦,并没有把事件升级。

但搞摩擦这种事情是一定会逐步升级的,在一次较大规模的摩擦之中,双方不仅发生了一次小规模战争,姚襄还夺走了殷浩许多人马。事后,姚襄为了不使合作破裂,就派权翼到殷浩那里讲和。

权翼并不回避双方的矛盾关系,他说:“您与姚襄将军之间的争斗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夺走您的那些人马就不归还了,以后和您打仗时还用得着。”听到权翼的话,殷浩哈哈大笑:“您说得也太夸张了吧?”

翼曰:“将军谓姚平北以威武自强,终为难保,校兵练众,将惩不恪,取马者欲以自卫耳。”浩曰:“何至是也?”——《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第十六

殷浩和姚襄都是一流的政治家,谁也不会感情用事。经过这次摩擦之后,双方继续维持着合作关系。也正因为双方的关系如此微妙,所以殷浩在决定北伐之后,打算换一种玩法。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殷浩积极收买前秦的朝臣,通过这种手段分化前秦帝国,尽量避免前秦介入中原争夺战。然后率领东晋军事主力坐镇前线,胁迫姚襄率部打头阵,去跟中原实力派火并。

师次寿阳,潜诱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杀健,许以关右之任。——《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但事与愿违,殷浩收买前秦帝国朝臣的进展似乎并不顺利。不过老天对殷浩还算眷顾,没过多久,前秦帝国有人造反,造反者就是被迫投降前秦的张遇。

张遇投降前秦后,直接被调到前秦中央政府工作。面对这种结果,张遇自然不开心。

但更让张遇不开心的是:前秦皇帝苻健纳了张遇的继母,并说张遇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初,张遇自许昌来降,健纳遇后母韩氏为昭仪,每于众中谓遇曰:“卿,吾子也。”——《晋书》·卷一百十二·载记第十二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苻健可以找无数种理由,证明自己这么做的用意。但在张遇看来,这就是明摆着欺负人。

忍无可忍的张遇突然造反,还策反了前秦帝国的许多军政长官:孔特在池阳起兵,刘珍和夏侯显在鄠县起兵,乔秉在雍城起兵,胡阳赤在司竹起兵,呼延毒在灞城起兵,以至于前秦帝国都需要把外地的军队调回长安地区平叛。

殷浩发现前秦驻扎在中原的军队被大批调回西北,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殷浩抓住这个机会立刻起兵,并派姚襄打头阵。姚襄也不是傻子,看到殷浩这种做派,就知道是逼自己当炮灰。于是在东晋北伐大军出动后不久,殷浩就收到了姚襄率军逃跑的消息。

殷浩收到消息之后勃然大怒,立刻率军追赶姚襄。可没想到:姚襄根本就没有逃跑,反而就地埋伏下来,单等殷浩来送死。是役,殷浩丢下辎重退守谯郡,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殷浩派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杀。

后复进军,次山桑,而襄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刘启、王彬之击襄于山桑,并为襄所杀。——《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在殷浩领导下的第三次北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束了。连真正的敌人都没见到,就在内讧中输得一塌糊涂。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三次北伐无功而返,桓温不愿意继续看戏了。

他先是弹劾殷浩祸国殃民,致使殷浩退出了政治舞台。然后又秣马厉兵,准备亲自上阵。

详解东晋前三次北伐:鼓起勇气上战场,只为阻止桓温专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