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3.0版:“活态古城”,泉州探索了什么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涨海声中万国商”。宋元时期,繁荣的对外贸易使面朝大海的泉州成为世界级大都市,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在游记中惊叹“刺桐城”的繁忙与富庶。千年以来,泉州古城虽经历劫波,仍大体完整。保护好古城,既是今人的幸运,也是要答好的课题。

“金鱼”示范:“植入新业态”成活化古城动作之一

“活态古城”,泉州怎么做答案或许藏在一条200多米的小巷里。这就是与泉州府文庙为邻的金鱼巷———宋代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官至三品,得佩金鱼袋,归乡后在此建宅,小巷因此得名。去年金鱼巷改造完成,“十一”期间涌入大量游客,成了泉州古城的网红小巷。 踏着石板路,漫步巷中,端详红砖古厝上的燕尾脊。走进位于老宅的精品咖啡店,一位文雅的女士正手工冲泡咖啡,热心指导来客品赏一款埃塞俄比亚咖啡豆。“润物无声”展陈空间里,青年们摆出以鲤鱼滴水兽等古城元素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到“海丝金凤”来一碗本地元宵圆之后,不妨再到隔壁老字号吃片泉州菜头酸爽口。夜幕降临,巷口南音阁的演出开场,散坐在听戏的本地居民中间,赏千年古乐,呷一口粗茶,遥想古城繁华过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下,奇妙地在这里相遇了。

金鱼巷的这般美好体验,并非自然产生,而是古城保护团队用心用力的结果。改造之后,古巷修旧如旧,老居民仍在这里生活,茶米油盐,家长里短,烟火气和人情味依然;同时,政府将咖啡文化、南音演出、文创空间等引进来,时尚与历史有机混搭,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打卡”。

“植入新业态”,正是泉州活化古城的动作之一。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介绍,古城办以收储租赁、以修代租等方式整合私有房产资源,得以在金鱼巷7间店铺中,植入新业态:邀请国际级品鉴大师齐小兰主理“德兰·书”咖啡文化学院及培训基地、咖啡馆孵化基地,引领咖啡业态向中高端发展,培训更多咖啡人才温润古城;开设“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空间,以“1+3”模式,即首月免费,后三个月低租金,供年轻人展示以古城为IP的文创产品;“古城南音阁”,则为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舞台,每周四次公益演出,游人走在小巷就可以邂逅古老南音。

康涛说,当初政府要改造金鱼巷时,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好在它只有200多米,就先做起来了,待完成之日,大家都叫好,“我们体会,什么事情先做个示范,大家就容易统一意见了。”

“点亮家园”:申遗和“双修”为古城复兴带来机遇

六胜塔、江口码头、洛阳桥、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等十余处遗存,是泉州作为“海丝”大港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点的见证,如今成为古泉州史迹申遗的力证。2017年3月,泉州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古城区成为重点区域。 “‘申遗’和‘双修’为泉州古城复兴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康涛说,“有了这两面旗帜,现在一提古城改造,大家就没有反对意见了。”

开元寺所在的西街,周边有不可胜数的名人宅第、华侨洋楼和闽南古厝,是泉州历史文化积淀最厚的古街区。在这里,朱熹曾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西街附近,杂货店、花店、小吃店等各色商铺林立,路上人流如织,年节和每月廿六“勤佛日”更是摩肩接踵。 新近开张的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就嵌在这一热闹地段。和别处所见大不同,这个游客中心更像个现代的展览空间:“润物无声”旅游商品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和创客文化IP孵化项目产品在一楼琳琅满目,二楼是《Fun西街———“乐”观古今,无处不“趣”》主题展,步上三楼天台,令人喜出望外———这里有眺望东西塔美景的最佳视角。

西街因旅游业而商铺林立,但其中仍有老布店这样显见是服务本地居民的铺子。“我们是有意保留下来的。”李伯群说,街坊大妈习惯了来这里转转,聊聊谁家儿子要娶媳妇之类的家常。这样的活态生活气息和文化传习,正是保护古城最要呵护的。

西街传统上是商业街,真正有历史的是周边那些南北向小巷,它们为传承古城文化提供了更充分的展现空间。

这是泉州西街“点亮家园”房屋修缮活动的一部分。2019年,泉州公开征集甄选历史风貌建筑,请优秀团队设计修缮方案,注入新的活力、功能、业态,探索传统风貌建筑新与旧的共生共融。

“良性互动”:政府加民间探索保护古城新路径

2016年2月,泉州市古城办成立时,李伯群感到心情沉重:古城里老人家很多,他们不愿去新城,就在这里慢慢谢幕;年轻人不爱住在这儿,不断地搬离。“从人文角度看,古城一直有人在逝去,却少有人出生,活力越来越少。街上遇到老人,只见一张张脸在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他说。

是时候把年轻人吸引到古城,用新鲜血液打通一下了。2016年,泉州市决定举行首届古城徒步穿越活动。消息一出,很多市民惊呼“好久没到过古城了”,纷纷报名,最终海内外有约3000人参加。此后两届,报名更加热烈,主办者不得不摇号确定5000多幸运儿;活动当天,人手一个夹子,一路走一路捡垃圾,兴高采烈,玩得很爽。

这让李伯群深有体会:要做对的事,还要把事做对!他说,传统的“行政版”做法,一般是政府发文给各个街道社区,分配名额要求派人参加,某个日子在文庙集合,先是领导致词,然后大家走上一圈完事。“那样做,人是被动的,会觉得没意思。”李伯群说,“我们的做法是倒过来———想要徒步你得先报名,再参加摇号,晚了就没名额了。”而且,细节决定成败,古城办在活动筹备中请来各路高手策划,大到路线设计、小到拍照地点推荐,一处处细节精心安排。

泉州“海丝”古城徒步穿越活动,就这样打造成了品牌,民间团体见状纷纷跟进。现在,古城几乎每天都有徒步活动,但官方主办的仍是一年一度。“老街巷加年轻人,碰撞出了奇妙活力。”李伯群说,“我们不参与市场,但要做第一个‘冬泳’的人,把市场力量激发出来,就可以持续下去。”

有为政府加上民间力量,激荡起泉州古城保护生生不息的动力。“美丽古城,家园共造”活动是又一例证。古城办从10支民间团队提出的街区活化方案中选出5个,进行实地改造,自下而上,探索保护古城的新路径。

“我就是我”:古城保护,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

2017年9月《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确定了古城“双修”的重点区域:一园(小山丛竹公园)、一区(龙头山片区)、一河(八卦沟及两岸)、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旧车站)。

“等‘七个一’完成,泉州古城会更加完整,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康涛坦言,泉州古城保护面临的一大问题,还是资金紧张。

不过,泉州传承活态古城的做法,已经得到市民高度认可,形成了良性互动。康涛表示,古城保护的大方向已不可逆,有耐心一任接着一任做下去。

李伯群说,古城保护中对街区点线面的改造,方法已经找到,接下去还要做很多事,包括:要完善政策配套,比如鼓励认养古大厝后,房子怎么修、谁来监管等问题还要明晰;要更好引导业态,激发民间力量,已出台的文件力度还不够;要培育活态文化,特别是非遗传承和文创孵化;要努力“补短板”,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功能疏解等方面还有颇多不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泉州在古城保护上积极有为,但又十分强调“润物无声”。这是为什么李伯群打了个比方:古城就像一个90多岁的老阿婆,大夫给她号脉时,手要先搓热,不能冰冰的,否则她一受刺激可能心脏病犯了;施以穴位疗法时,又须精准,哪里堵了,在哪里通一下,还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揉、搓、敲、捏等手法。

“古城保护越到后面,越不能急功近利,要慢工出细活。”李伯群说,“我们要学中医的辨证施策,而不是西医那样的外科手术。”

接待考察者时,李伯群常会面对“你们为什么不学学某城市的做法”之类的问题。他这么回答: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大体完整,正在得到活态的传承———古城保护,泉州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

“我就是我,泉州就是泉州。”他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