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護3.0版:“活態古城”,泉州探索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

“漲海聲中萬國商”。宋元時期,繁榮的對外貿易使面朝大海的泉州成為世界級大都市,馬可·波羅和伊本·白圖泰都在遊記中驚歎“刺桐城”的繁忙與富庶。千年以來,泉州古城雖經歷劫波,仍大體完整。保護好古城,既是今人的幸運,也是要答好的課題。

“金魚”示範:“植入新業態”成活化古城動作之一

“活態古城”,泉州怎麼做答案或許藏在一條200多米的小巷裡。這就是與泉州府文廟為鄰的金魚巷———宋代福建轉運使謝仲規官至三品,得佩金魚袋,歸鄉後在此建宅,小巷因此得名。去年金魚巷改造完成,“十一”期間湧入大量遊客,成了泉州古城的網紅小巷。 踏著石板路,漫步巷中,端詳紅磚古厝上的燕尾脊。走進位於老宅的精品咖啡店,一位文雅的女士正手工沖泡咖啡,熱心指導來客品賞一款埃塞俄比亞咖啡豆。“潤物無聲”展陳空間裡,青年們擺出以鯉魚滴水獸等古城元素為靈感的文創產品。到“海絲金鳳”來一碗本地元宵圓之後,不妨再到隔壁老字號吃片泉州菜頭酸爽口。夜幕降臨,巷口南音閣的演出開場,散坐在聽戲的本地居民中間,賞千年古樂,呷一口粗茶,遙想古城繁華過往……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當下,奇妙地在這裡相遇了。

金魚巷的這般美好體驗,並非自然產生,而是古城保護團隊用心用力的結果。改造之後,古巷修舊如舊,老居民仍在這裡生活,茶米油鹽,家長裡短,煙火氣和人情味依然;同時,政府將咖啡文化、南音演出、文創空間等引進來,時尚與歷史有機混搭,吸引遊客慕名而來“打卡”。

“植入新業態”,正是泉州活化古城的動作之一。泉州市古城保護髮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介紹,古城辦以收儲租賃、以修代租等方式整合私有房產資源,得以在金魚巷7間店鋪中,植入新業態:邀請國際級品鑑大師齊小蘭主理“德蘭·書”咖啡文化學院及培訓基地、咖啡館孵化基地,引領咖啡業態向中高端發展,培訓更多咖啡人才溫潤古城;開設“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空間,以“1+3”模式,即首月免費,後三個月低租金,供年輕人展示以古城為IP的文創產品;“古城南音閣”,則為非遺傳承人和愛好者提供了舞臺,每週四次公益演出,遊人走在小巷就可以邂逅古老南音。

康濤說,當初政府要改造金魚巷時,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好在它只有200多米,就先做起來了,待完成之日,大家都叫好,“我們體會,什麼事情先做個示範,大家就容易統一意見了。”

“點亮家園”:申遺和“雙修”為古城復興帶來機遇

六勝塔、江口碼頭、洛陽橋、開元寺、天后宮、清淨寺等十餘處遺存,是泉州作為“海絲”大港和世界多元文化交匯點的見證,如今成為古泉州史蹟申遺的力證。2017年3月,泉州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古城區成為重點區域。 “‘申遺’和‘雙修’為泉州古城復興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康濤說,“有了這兩面旗幟,現在一提古城改造,大家就沒有反對意見了。”

開元寺所在的西街,周邊有不可勝數的名人宅第、華僑洋樓和閩南古厝,是泉州歷史文化積澱最厚的古街區。在這裡,朱熹曾感嘆“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西街附近,雜貨店、花店、小吃店等各色商鋪林立,路上人流如織,年節和每月廿六“勤佛日”更是摩肩接踵。 新近開張的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就嵌在這一熱鬧地段。和別處所見大不同,這個遊客中心更像個現代的展覽空間:“潤物無聲”旅遊商品創作大賽獲獎作品和創客文化IP孵化項目產品在一樓琳琅滿目,二樓是《Fun西街———“樂”觀古今,無處不“趣”》主題展,步上三樓天台,令人喜出望外———這裡有眺望東西塔美景的最佳視角。

西街因旅遊業而商鋪林立,但其中仍有老布店這樣顯見是服務本地居民的鋪子。“我們是有意保留下來的。”李伯群說,街坊大媽習慣了來這裡轉轉,聊聊誰家兒子要娶媳婦之類的家常。這樣的活態生活氣息和文化傳習,正是保護古城最要呵護的。

西街傳統上是商業街,真正有歷史的是周邊那些南北向小巷,它們為傳承古城文化提供了更充分的展現空間。

這是泉州西街“點亮家園”房屋修繕活動的一部分。2019年,泉州公開徵集甄選歷史風貌建築,請優秀團隊設計修繕方案,注入新的活力、功能、業態,探索傳統風貌建築新與舊的共生共融。

“良性互動”:政府加民間探索保護古城新路徑

2016年2月,泉州市古城辦成立時,李伯群感到心情沉重:古城裡老人家很多,他們不願去新城,就在這裡慢慢謝幕;年輕人不愛住在這兒,不斷地搬離。“從人文角度看,古城一直有人在逝去,卻少有人出生,活力越來越少。街上遇到老人,只見一張張臉在張望,好像在尋找什麼。”他說。

是時候把年輕人吸引到古城,用新鮮血液打通一下了。2016年,泉州市決定舉行首屆古城徒步穿越活動。消息一出,很多市民驚呼“好久沒到過古城了”,紛紛報名,最終海內外有約3000人參加。此後兩屆,報名更加熱烈,主辦者不得不搖號確定5000多幸運兒;活動當天,人手一個夾子,一路走一路撿垃圾,興高采烈,玩得很爽。

這讓李伯群深有體會:要做對的事,還要把事做對!他說,傳統的“行政版”做法,一般是政府發文給各個街道社區,分配名額要求派人參加,某個日子在文廟集合,先是領導致詞,然後大家走上一圈完事。“那樣做,人是被動的,會覺得沒意思。”李伯群說,“我們的做法是倒過來———想要徒步你得先報名,再參加搖號,晚了就沒名額了。”而且,細節決定成敗,古城辦在活動籌備中請來各路高手策劃,大到路線設計、小到拍照地點推薦,一處處細節精心安排。

泉州“海絲”古城徒步穿越活動,就這樣打造成了品牌,民間團體見狀紛紛跟進。現在,古城幾乎每天都有徒步活動,但官方主辦的仍是一年一度。“老街巷加年輕人,碰撞出了奇妙活力。”李伯群說,“我們不參與市場,但要做第一個‘冬泳’的人,把市場力量激發出來,就可以持續下去。”

有為政府加上民間力量,激盪起泉州古城保護生生不息的動力。“美麗古城,家園共造”活動是又一例證。古城辦從10支民間團隊提出的街區活化方案中選出5個,進行實地改造,自下而上,探索保護古城的新路徑。

“我就是我”:古城保護,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

2017年9月《泉州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方案》出臺,確定了古城“雙修”的重點區域:一園(小山叢竹公園)、一區(龍頭山片區)、一河(八卦溝及兩岸)、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範志大厝)、一站(舊車站)。

“等‘七個一’完成,泉州古城會更加完整,但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康濤坦言,泉州古城保護面臨的一大問題,還是資金緊張。

不過,泉州傳承活態古城的做法,已經得到市民高度認可,形成了良性互動。康濤表示,古城保護的大方向已不可逆,有耐心一任接著一任做下去。

李伯群說,古城保護中對街區點線面的改造,方法已經找到,接下去還要做很多事,包括:要完善政策配套,比如鼓勵認養古大厝後,房子怎麼修、誰來監管等問題還要明晰;要更好引導業態,激發民間力量,已出臺的文件力度還不夠;要培育活態文化,特別是非遺傳承和文創孵化;要努力“補短板”,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功能疏解等方面還有頗多不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泉州在古城保護上積極有為,但又十分強調“潤物無聲”。這是為什麼李伯群打了個比方:古城就像一個90多歲的老阿婆,大夫給她號脈時,手要先搓熱,不能冰冰的,否則她一受刺激可能心臟病犯了;施以穴位療法時,又須精準,哪裡堵了,在哪裡通一下,還要針對不同情況採用揉、搓、敲、捏等手法。

“古城保護越到後面,越不能急功近利,要慢工出細活。”李伯群說,“我們要學中醫的辨證施策,而不是西醫那樣的外科手術。”

接待考察者時,李伯群常會面對“你們為什麼不學學某城市的做法”之類的問題。他這麼回答:泉州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大體完整,正在得到活態的傳承———古城保護,泉州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

“我就是我,泉州就是泉州。”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