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宁可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

Domilo


崇祯没有抄这些文武官员的家,崇祯在位十七年,李自成进北京就抄了文武百官的家,李自成在北京也就四十多天。

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之前,朝廷的处境已经很危险,当时崇祯让几路兵马进京勤王,实际上已经是走投无路之举,尤其当时吴三桂部正在和清军对战,北京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调这支部队回京,这是当权统治者应该有的觉悟。

结果,崇祯急不可耐,要求吴三桂务必进京勤王。

吴三桂部当时已经小一年没有发过军饷,而辽东战事根本就没停过,这个时候吴三桂竟然还能起兵往北京方向运动,先不说他走得快慢,但是这个举动就表明,吴三桂对崇祯是很够意思了。

当时明朝并没有到行将就木的地步,所差的无非的钱而已。

李自成能够成功打到北京,我总结主要两个原因,首先是对于明朝降军一律采取白银安抚的策略,当时李自成大军所到之处,全是投降的明军,并非李自成善战,也并非明军贪生怕死,而是实在没有军饷,部队哗变太厉害,当时李自成到一地就给那些降将很多银两当作犒劳。

其次是对农民采取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宣传思想,当时明朝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人们“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如此情况下,李自成的不纳粮是直接戳中了百姓的痛点,纷纷投奔李自成而来。

为此,崇祯想到了让大臣捐款的注意,明朝末期的皇帝和大臣也很有意思,崇祯对大臣很不信任,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君臣的感情而言,崇祯前前后后换的内阁成员就换了50多个。

关于崇祯不公正对待大臣的事件很多,我举三个例子,第一件事就是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蒙古打到北京,袁崇焕到北京去勤王,在皇太极撤兵之后,崇祯于第二年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第二件是杀兵部尚书陈新甲,明朝在农民起义和清军崛起的两面夹击下,十分被动,当时皇太极希望求和,崇祯害怕清流们知道,就让兵部尚书让陈新甲去办这件事,结果事情败露,崇祯竟然把锅都甩到陈新甲的头上,把陈新甲给砍了;

第三件就是,崇祯把晚明名将孙传庭给下狱三年,《明史》对孙传庭的评价是,传庭死而明朝亡,对待这样一个人物,崇祯竟然会下狱三年,脑袋不是门挤了,是什么!

可以说,崇祯也是清流,眼里揉不得沙子,因此,十分在意清流说的话,而他自己也经常以清流标榜自己,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哪个大臣会傻到出来捐钱,别说这些大臣都是贪官爱钱之人,就是这些官员不在乎金钱,也不敢捐,因为什么?你要是捐多了,崇祯问你的钱哪里来的,你怎么回答?

崇祯要自己的老丈人周奎带头捐款,崇祯打算让他捐十万,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捐了一万两,其实在明朝就是一万两银子,让你说出怎么来的,你也说不出来。周奎敢捐,估计还是看在女儿的份上,大概崇祯以后不会找他的茬。

而当朝首辅,魏德藻只捐了五百两(特别会做官的一个人),崇祯费了挺大的劲,筹集了二十万两,还没给军队发下去,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了。

所以,崇祯压根就不应该组织捐款,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李自成到北京后,开始“追脏助饷”,通过各种残酷的手段,搜刮出大批钱财,据统计当时李自成总共搜刮了七千万两白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据)。

相比之下,崇祯的号召捐款行为是完全失败的,如果他要对大臣展开抄家呢?情况会有所改变吗?

其实也不会,明朝灭亡一点都不冤,贪污腐败已经渗透到骨头渣子里去了,崇祯想要随随便便抄家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打击贪腐行动,最起码也要搞个文字狱,或者什么缘由来进行,但是如果那样的话,连这批最有实力的地主士大夫都远你而去,失去这些人的支持,你更没有了支柱,话说,你的明朝就是建立在贪污腐败的基础上的,打击贪腐,那不是自掘坟墓嘛!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让蒋经国到上海去治理金融问题,蒋经国打老虎的手段还是挺激烈的,结果打到四大家族的头上,闹了一圈,反腐反到自己家来了。

应了那句话,不打击贪腐要亡,打击贪腐,亡的更快!


史论纵横


崇祯就是真动手去抄大臣的家,他也是抄不出来钱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孤立和被动的局面。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崇祯皇帝在清除魏忠贤后,派人去抄魏忠贤的家,结果最后上报的银子只有几千两。

对此,不要说我们不信,就是崇祯皇帝本人,也打死不会相信魏忠贤只有这点家产。因为,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魏忠贤把持朝政这么多年,又是传说中大贪官大奸臣,如果说他的全部家产只有几千两银子,那魏忠贤简直比传说中的清官还要清官。

所以,崇祯皇帝直接就表示不相信,于是他派人去调查相关事实。结果调查回来的真相,就是魏忠贤确实贪污了非常多的银子,但他在抄家之前,已经提前将大部分财产都藏了起来,至于藏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所以大家最后只抄得几千两银子。

崇祯皇帝对此,肯定是气得牙痒痒。因为,据说魏忠贤贪污的银子,不说有几千万,至少几百万是妥妥的。这么大一笔银子,莫名其妙失踪,说出去谁信?但问题是,崇祯皇帝派出去的所有官员,都异口同声说找不到,你让崇祯皇帝怎么办?难不成他自己亲自动手?

其实嘛,崇祯之所以会遇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不管是所谓的邪恶阉党,还是忧国忧民的东林党,那都是无官不贪。别看这些人平日里斗得厉害,但当涉及到他们共同利益时,很快双方就会达成一致。

换句话说,如果皇帝抄某个官员的家,其他官员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皇帝在这个官员家中搜出大笔赃银。因为,如果皇帝一下子就获得这么大一笔银子,很容易吃到甜头,以后肯定还会继续抄家,搞不好还会把抄家当做一项事业。

而且,皇帝在抄家的过程中,也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因为这么大一笔赃银,只可能是贪污腐败来的,皇帝现在将它们收归国库,是合理正当的。更关键的是,这些赃银是怎么来的,是谁送的,如果皇帝顺着这条线追查下去,很多官员都会吃不了兜着走。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让皇帝明白,抄家也是无法得到的钱的,所以,官员在抄某个人的家时,通常都是抄不出银子来的。虽然说,这样的结果皇帝肯定不会相信,但问题是,大家都说,这一切不存在舞弊。皇帝非要说,抄家的官员贪污了相关的款项,有什么意义呢?

皇帝如果死活不相信,就必须另派人去调查相关事实。但是,皇帝派谁去呢?谁又敢接受这种任务呢?就算有人接受这项任务,他回来告诉皇帝,当时抄家,抄出好几万两白银。但是,相关的白银都被某某官员给贪污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被指认的这个官员矢口否认,而且又有无数官员帮他证明,皇帝又该怎么办呢?皇帝该相信谁?

更甚至,如果所有的官员都联合起来,一块证明那个帮助皇帝的官员(或太监)是一个大坏蛋,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讨好皇帝,想趁机打击自己的政敌。于是,什么二十四条大罪、三十六条大罪扣在这个官员的头上。皇帝又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说,皇帝可以把太监放出去,但问题是,太监也是人,太监出去负责追查官员,官员把红包递给他们,让他们多担待点,他们会怎样做呢?就是传说中忧国忧民的东林党,面对这种糖衣炮弹,都跟死人一个样,你指望几个太监,会拒腐蚀永不沾,你也把太监想得太伟大了。

当然,还有人说,皇帝可以把大贪官,抓到东厂往死打他,咱们看他招不招?如果不行,把大贪官的亲属也都抓起来,同样送到东厂往死打,咱们看他们招不招?

但问题是,审案者也是人,他们敢让这个大贪官如实招认吗?肯定是不敢的。所以最后大贪官的口供,肯定是审案者引导出来的口供。而且皇帝如果真继续追查下去,审案者很有可能会借机让他们冤枉自己的政敌。如果案子审成这样,你说皇帝这是图啥?

另外,官员和太监之所以敢这样干,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抄一个大贪官的家,只抄到级少数的钱,这很好解释。因为贪官把钱都藏了起来,或是把钱都转移到了别人家。

所以,这不是抄家者失职,而是贪官太狡猾了,这样就算皇帝追究下来,相关人员顶破天也就是一个失职的责任。但是,如果那个官员非要讨好皇帝把银子给抄出来,那就相当于得罪了整个既得利益集团,包括皇亲国戚和官僚集团。

在这种背景下,除非这个官员敢保证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真的清清白白,没有做过任何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的事情,否则弹劾他的罪状就会一个接一个送到皇帝面前,到时皇帝还会这般信任他吗?还会继续罩着他吗?

事实上,明末查处贪污腐败的案子中,基本上都是这样结案的。总而言之,贪官太狡猾,提前都把钱给藏了起来,大家实在找不到。所以,追赃一词,才会频繁出现在明末历史书中。


我是赵帅锅


我觉得还是立场问题,皇帝的任务就是平衡天下利益。我一直很好奇,武则天凭什么当皇帝,靠阴险毒辣?那可是男人的世界呀。我后来明白了,就是她敢于为农民谋利益,史书说武则天杀人如麻,杀的什么人呀?贵族、官家,因为到了武则天时代,土地兼并已十分厉害,使得唐朝的“均田制”难以进行下去了,唐初一个18岁男丁可授田200亩,这时,100亩也不足了,土地都到贵族手里去了,武则天杀了大量贵族,把土地收了回来,再分给种地农民,从而保障了国家收入,从而有了贞观之治,真正的贞观之治是从李治开始的。贵族圈地,实则损害国家根基。有人说什么皇帝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不敢抄大臣的家之类的话,其实是不攻自破的。雍正抄了多少人的家?凡亏了国库银子的,一律抄了,曹雪芹的家不就抄了吗?崇祯不是不敢,而是压根沒想去抄。在崇祯看来,皇亲国戚是自已人,乱民是敌人,清兵也是敌人。崇祯出身藩王,自然站在藩王立场上考虑问题。李自成杀了福王,掏了大量金银财宝,崇祯在干什么呢?嚎啕大哭,大有兔死狐悲之痛。如果崇祯反过来想一想,把福王的这些钱收归朝庭,不就有钱了吗?崇祯只会去抄农民的家,但农民已穷的揭不开锅了。整个明朝统治集团就是一伙打劫农民的反动团伙,以搜刮农民为已任,忘了他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乱民。凡以天下人为敌的,必葬身于天下人的怒火之中。











朵朵佬爷


崇祯皇帝在明末的风雨之中,承担了亡国之痛,性命也随江山而去。崇祯皇帝也成了焦点之争,为什么他在国库空虚时没抄了大臣皇亲的家而去哀求借钱,最后落得自尽而亡?我们事后看,他不抄家是正常的。

1.皇帝,皇亲,官僚是利益共同体。无论明清,还是汉唐,官僚和皇亲从来不是皇亲屠宰的对象,恰恰是皇帝的帮扶者,他们和皇帝一起压榨天下百姓。崇祯皇帝也不例外,他是明朝最大的地主,皇亲和官僚是大地主,还有民间的士绅小地主,崇祯如果抄了他们的家,会被大小地主所抛弃,人人公愤之,只能被打倒。更何况,皇帝是地主支持起来的,他不可能回手把支持自己的人抄家。李自成就是因为在北京抄家,把吴三桂家也抄了,吴半路折回,投皇太极去了。



2.抄家命令真的执行也会成为空文。就算崇祯皇帝愿意冒风险,顶压力。真的揪出几个大户,给他们安上罪名,要抄家,其他官僚也会惊恐不已,联合抵抗。要抄家,也是具体的官僚,兵丁去执行,他们知道今天去抄别家,明天可能会抄自己家,所以刚开始崇祯要借钱支持战争的时候,官僚贵族集团就抱在一起,抵抗崇祯的“搜刮”,以至于国难当头,崇祯不惜脸面,仍然是借不来钱,更不说去抄家。真的去抄,也是应付了事,肯定抄不出钱,明白暗示崇祯:不要再打我们官员的主意!



3.王朝灭亡之前皇帝是道德上楷模。任何一个君王,无论背地里怎样,总要在面上装一装,因为从汉朝董仲舒开始,建立了一套“君权神授”的体系。皇帝成了道德上的楷模,成了爱民护民的楷模。崇祯肯定也知道这个道理,一旦他大开杀戒,要夺富于官,必然官怨沸腾,皇帝的道德上会产生污点,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堂堂一国皇帝,在国库亏空外敌入侵之时,要靠洗劫官员来支持财政,那么这个国家会崩溃的更快!


4.当然,这一切说明了崇祯的难处和痛处,也说出了崇祯朝官员,皇亲的自私和贪婪。他们都是利益共同体,也都是王朝的蛀虫,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明这个千里长堤,终于一夜崩塌。


话说春秋


一个人有了雄心壮志,是否一定能够成功?不一定。成功与否,还要看他有没有魄力与智慧。崇祯皇帝的经历很有启发作用。

1627年,朱由检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

崇祯皇帝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每一件政事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处理,真正做到了天没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回家吃饭,整天到晚忙于政事。

可是,他缺乏治理国家的谋略,也没有驾驭属下大臣的权术,以至于财政困难之时、国家危亡之际,崇祯只得自降身价向大臣借钱,而不敢抄没贪官污吏的家产。究其原因,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剿除阉党、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崇祯皇帝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投入极大的精力用来清除阉党。阉党是明代的特殊阶层,是依附于宦官权势而形成的政治派别。

1627年,崇祯皇帝利用一个机会,将魏忠贤的左膀右臂斩断,使魏忠贤陷入孤家寡人、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久,崇祯皇帝颁发了一个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把魏忠贤贬谪到安徽凤阳去看护皇家陵园。

时间不长,崇祯皇帝又下令逮捕魏忠贤、并列出罪状,依法惩处。魏忠贤知道这一次必死无疑。在阜城南关旅店,魏忠贤与同伙一起痛饮到凌晨时分,然后两人一起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下令把魏忠贤骨肉割离、斩断四肢、割断喉咙,并将魏忠贤的头颅悬挂到河间府的城墙之上。

接下来两年左右的时间,崇祯皇帝将阉党260多人斩尽杀绝。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发配、有的被终身禁锢。权倾朝野的阉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剿除阉党之后,阉党的死敌东林党乘势而上。在长期政治斗争中,东林党已经习惯于进行残酷的政治绞杀,根本没有把振兴国家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东林党的所有作为都只是围绕自己的利益而展开,崇祯皇帝只是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

崇祯皇帝所看到的朝廷上下,都是争权夺利、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你死我活。所以,崇祯皇帝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

崇祯皇帝不信任文武大臣,朝中百官对待皇帝也是搪塞敷衍。

不同政治派别互相弹劾、陷害异己势力。崇祯皇帝就在大臣的摆布之间、不断频繁调整官员的职位、人选。在他当皇帝的17年时间中,竟然调换了17个刑部尚书、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

崇祯皇帝的这些行为,造成政治氛围异常恐怖,国家栋梁之材得不到重用,有心报国的仁人志士要么不肯为国效力、要么没有机会为国立功、要么刚见成效就被立即打压甚至丧命。

朝野上下大臣与崇祯皇帝离心离德,都力图保住自己的小家与自己的利益。根本没有人愿意为皇家分担忧虑、出谋划策、尽职尽责。

当崇祯皇帝要来清理财政、抄没贪官污吏家产的时候,没有一个正直的、衷心的心腹大臣能够忠诚地执行皇帝的诏令。

崇祯皇帝十分信任魏藻德。他是明朝状元,崇祯皇帝启用他担任首辅大臣。在国家危难之际,崇祯皇帝希望他能成为中流砥柱、希望他能力挽狂澜。

可是,魏藻德也只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当国库空虚、军队急需用钱的时候,崇祯皇帝问他有何对策,他竟然说:只要你说出来,我立刻遵旨照办。这话与没说没有两样。然后,把屁股撅得高高的、跪在地上,再也一言不发。

崇祯皇帝简直气疯了,一脚把龙椅踢翻了、滚得老远。

二、遭遇恐吓、深陷黑恶势力的阴影

崇祯皇帝因为各项财政支出难以为继,而焦头烂额。他不断加征三饷,就是辽饷、剿饷、练饷。

尽管人民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实在担当不起,可是,军费仍然还有很大缺口。

就在崇祯皇帝考虑要不要对贪官污吏采取高压政策、以增加军费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令崇祯皇帝胆战心惊,彻底打消了对大臣和亲属抄家的想法。

崇祯皇帝第五个儿子名叫朱慈焕,十分聪明、相貌灵秀,深得崇祯皇帝的喜爱。平时无论多忙,崇祯皇帝都会挤点时间,去陪伴、教育朱慈焕。

有一天,朱慈焕突然生病了,高烧不退。有人报告崇祯皇帝。崇祯丢下龙案上的所有工作,快步赶去看望朱慈焕。

崇祯皇帝问过御医朱慈焕的病情之后,用手搭到朱慈焕的额头。朱慈焕发烧很严重,崇祯皇帝觉得儿子迷迷糊糊的。

令崇祯皇帝大感意外,朱慈焕好像似醒似梦中,口中念念有词:九莲菩萨言,皇上要慎行。帝待外戚薄,将尽殇其子。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九莲菩萨说了,皇上一定要谨慎行事。如果对待外戚寡义薄情,那么皇帝所有的儿子都将不得善终、都将夭折而死。

好多人没有听说过九莲菩萨。九莲菩萨是崇祯皇帝的曾祖母李太后化身。九莲菩萨真的可以显灵预告吗?这显然是一种心理战的诡计。

崇祯皇帝军费紧张,下令大臣募捐、筹集军饷,明摆着就是逼迫他们向国家捐钱。

虽然大臣和亲戚都是富可敌国,可是他们都认为国家兴亡与自己没有关系,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钱财捐给皇上。

外戚中有的人很聪明,料想皇帝有可能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甚至抄家。为了让崇祯皇帝不敢对外戚有过激的行动,有人使用阴招来恐吓崇祯皇帝。

知道朱慈焕生病发烧了,外戚与太监密谋策划,反复在朱慈焕耳边念叨:九莲菩萨言,皇上要慎行。帝待外戚薄,将尽殇其子。

小孩子朱慈焕记住了这些话语。因为高烧昏迷,朱慈焕有时候会说胡话,就把最近听到并且记住的这几句话说出来了。

崇祯皇帝听见儿子朱慈焕的胡话,又看见儿子高烧不退,心中十分恐惧。

很快,儿子朱慈焕竟然因为生病死亡了,使得崇祯皇帝更加胆寒。

外戚又在皇宫中不断制造一些奇异现象。

朱慈焕病亡夭折、临死说出奇怪预言、皇宫中出现奇异现象,这些诡异情景叠加起来产生了巨大的恐怖效应,吓得崇祯皇帝真的不敢对大臣和亲戚抄家。

崇祯皇帝无计可施,终于导致了无法逆转的悲惨命运。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命令后宫所有嫔妃全部自杀。然后,亲自动手用刀砍死自己的两位女儿——公主。

接下来,他安排自己的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上三位皇子、赶快逃出皇宫,尽快找地方藏身保命。

最后,崇祯皇帝跟着太监王承恩偷偷跑到煤山,在山腰的一颗歪脖子槐树上自缢身亡。

崇祯皇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身为皇帝,竟然对自己的大臣和亲戚束手无策,真是可悲至极、无以复加。

你觉得崇祯皇帝的结局怎么样?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祟祯皇帝,太自视清高,在严格要求自己时,不宽以待人,失去友善诚信,互不信任,总是喜欢残杀战功卓著,功劳很大的将领,将军,大将,统帅。祟祯皇帝眼里揉不得沙子,杀伐果断,专杀有功人士,他太残暴,太没人性,杀来杀去,没有一个将军,大将愿意为他效忠出力,原因他是暴君。他杀有功人士,绝不手软,手段极其暴力,残忍,他是在自废武功,自毁长城。祟祯要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呀!祟祯要大开杀戒,宁可错杀三千,不愿放过一人。最后杀来杀去,杀光了能征善战的将军,将领,人们纷纷弃他而去,他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了呀!崇祯皇帝无力制止贪官污史,导致贪官污吏之风盛行,也导致朝廷国库空虚,无能力也无法驱使士兵上战场拼死拼命去打仗了。士兵不发军响,哗变投降李自成。祟祯不对那么多有钱的文武大臣采取高压,打压政策,贪官污吏也不会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的。贪官要钱,还是要命?文武大臣要钱,还是要国家?不过,崇祯皇帝杀代果断,滥杀无辜,杀了忠臣良将,让人们看透了崇祯皇帝这个暴君,太会损人利己,抢去他人功劳给自己,还甩锅他人成罪人,崇祯皇帝太伤人心,不得人心,最终祟祯皇帝不仁不义不得人心,最终以人民,正义,和平为敌,最终成了让人恐怖,人见人怕的吊死鬼。


中国美6220


权力失衡

关于铲除魏忠贤的问题,对错且先不论,但是崇祯作为皇帝,本该深通帝王制衡之术,封建社会延续近两千年,那些重用太监的皇帝难道都秀逗了吗?还不是为了防止外戚、武将和大臣一家独大。崇祯铲除魏忠贤以后,最大的后遗症就是文官集团失去牵制,迅速膨胀,最终壮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崇祯年间文官集团之害,甚至远远超过宦官集团。首先文官集团相互攻讦,彼此掣肘,政治斗争贯穿始终,涉及到国政时,不分对错,只看立场,致使国家秩序混乱;其次东林党掌权后,治国乏术,流于空谈,重名节不干实事,东林党构建的北部防线,每年耗银900余万两,直接拖垮明朝财政,致使内政不修、外敌不御;明末文官集团大多出身东南富户,在他们掌权之后大量政策向大地主倾斜,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农民负担也逐渐加重,最终激化了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致使民变四起。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对大臣杀伐决断,毫不留情,但并不证明他足以掌控群臣。大臣的起落,不过是文官集团各派系之间利用崇祯多疑的性格,铲除异己罢了。在此过程中文官集团的势力毫无削弱,甚至愈发强势起来。如果此时崇祯敢拿其中任何人开刀,那么文官集团绝对会团结一致,集体对抗皇权。

另外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私有财产逐渐受到保护,即使是专横的宦官,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抄没财产,肯定是先编织罪名,再行处置。

有人说文官惹不起,拿皇亲国戚开刀如何?这帮人更不好惹,据说崇祯曾经确实要国舅等皇亲做表率,但是逼得急了,就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更有甚者,还有人毒害崇祯的儿子,以致重病,后来还安排方士到宫中做法,扬言崇祯逼迫亲人太甚,才招致子嗣受难。

因此崇祯不是不想查抄大臣和亲戚,实在是做不到,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真是憋屈啊。

性格使然

不过这种处境真的是怪不得别人,崇祯的哥哥朱由校,在深宫中做了一辈子木匠皇帝,可是天下民变寥寥,边患也没有崇祯年间这么严重。一来太监乱权,欺负的都是文官、富户和文人,与百姓秋毫无犯。魏忠贤对然霸道,但是至少还有识人之才,边务防事,全都是可靠之人,比那些嘴上没毛的文官靠谱很多。

在用人眼光和制衡之道上,朱由校强于朱由检太多。朱由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过于自信,以为除掉魏忠贤就可以乾坤独断,其实根本玩不转;第二个错误就是猜忌多疑,顾虑太多,又瞻前顾后;第三个错误是喜欢推卸责任,只要政策施行不顺利,就拿大臣做替罪羊。

古之治国有两种,要么治大国如烹小鲜,要么猛药去疴,但是无论哪种,一经选择就必须长久贯彻。今天说要舒缓,明天下猛药,长久以往,好人都被折腾够呛,何况满目疮痍的时期呢?

性格是内因,形势是外因。自己下不了决心,又没能力对抗群臣,因此崇祯一直也没办拿大臣和亲戚开刀。


尹禾




这件事其实本身不难理解,崇祯帝代表天下正统,他是合法政府,做事要讲究朝廷体统,要脸面。要抄官员的家,首先要找到正当理由,他不能像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一样,到处抓前朝官员榨银子,他们是反政府武装,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打破旧社会,重建新秩序。他们就是要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其实这个问题前半段是有问题的,崇祯帝是鼓励官员捐款,他的皇后甚至拿出内帑的钱给自己的父亲,希望他我能够带头多捐点,为其他大臣做表率,但是皇帝的老丈人根本没有为女婿分忧的想法,筹款结果自然很难看。但是崇祯从没有哀求过自己的大臣,他从没有低下过自己高傲的头颅。

君臣矛盾十分突出

崇祯做了17年皇帝但是一共换了将近20个首辅,杀了20多个巡抚、总督,包括所谓的长城袁崇焕,六部尚书也换了几十个。给崇祯做大臣是高风险职业,现在好多人都认为崇祯是被大臣坑了,其实崇祯才是坑大臣的那个。



内阁首辅在明朝地位机器特殊,国家要稳,内阁必须要稳,首辅一定要坐的牢,坐的牢,才好施政,严嵩干了二十多年首辅,最后整严嵩的人那么多,嘉庆也没杀严嵩,反而国家花钱养了起来,让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打仗之前还要吃精粮。张居正干了10年,在位置上张居正自己都说:吾非辅也,吾实摄也。意思是说:我其实不是什么首辅,我其实是摄政王。首辅要干得好,领导必须先给信任支持。你一年换一个,有时候干脆是一年杀一个,看着不爽就宰了,大臣也是人,做事先想着活命,谈什么施政,谈什么忠君,国家朝局不乱才怪。

太监没用好

明朝宦官制度不同于其他任何朝代,宦官是皇权的附庸,那是皇帝的自己人,铁杆的鹰犬,爪牙,走狗。魏忠贤该杀,杀了后,崇祯帝该找一个小号的魏忠贤,藏獒养不了,养个京巴看家护院叫两声还是需要的。要是有个小号的魏忠贤,官员捐款要踊跃的多。皇帝要当的好,杀人不能太多,反倒是整人必须是高手,太监干这个最合适不过了。


醉美木渎


向大臣们哀求?这话谁说的,易中天吗?不管谁说的,但是崇祯帝筹钱难确实真的。崇祯抄过别人的家,就是魏忠贤的。但是呢,上报给崇祯帝的只有几千两银子。崇祯帝可不是无知的昏君,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怎么可能只有这几个钱,便另派人去查,结果还是一无所获。魏忠贤可是当时人人可诛的奸臣,按理说没人会庇护他。但是抄家却查出个这,传说中魏忠贤的上千万两银子不翼而飞。此时的崇祯帝已经知道,扳倒一个魏忠贤,但漏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贪官,连自己身边的人也不例外。崇祯由于刚刚登基,还需要众臣的支持,无奈,没有深究。

其实嘛,崇祯之所以会遇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不管是所谓的邪恶阉党,还是忧国忧民的东林党,那都是无官不贪。别看这些人平日里斗得厉害,但当涉及到他们共同利益时,很快双方就会达成一致。

还有崇祯帝本来就是藩王出身,让他去抄藩王的家,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当河南的福王被李自成抄家抄出巨额财富,崇祯帝还为自己未能保护好自己的叔叔而自责。面对朝中的文臣武将自己也无能为力,要么下不去手,要么没人听的话,执行他的命令也是打折扣。可是崇祯实在是一个没有谋略和手段的帝王,空有中兴大明的报复,无奈,自己能力不足。


虾果仁


崇祯帝是一个悲情的皇帝,“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十六岁的崇祯登基执政时,明朝已处于一个内忧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的时期。崇祯一生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主要是明末的文官集团,关外崛起的满清,起义的农民军。


崇祯执政后,以雷霆之势清除了魏忠贤阉党与客氏的势力,然而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文官势力更加庞大。可以说崇祯帝穷的叮当响的时候,不是不想抄大臣的家,而是不敢!

明朝经过萨尔滁、广宁之败,为了修建关宁锦防线,大笔的金钱花在了上面,在钱不够的时候,崇祯还把内帑中的钱全拿出来支援了边防建设!可以说崇祯是一个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又励精图治的皇帝,只是崇祯朝天灾不断,兵连祸结,又听东林党人的话,减少工商税,以至财政入不敷出。


为了筹措军饷,崇祯不惜一切裁减用度,大批裁撤宫中人手,以节省开支,将册封亲王时用的金册由纯金降为镀金,自己所穿的龙袍破了,也是补补再穿,这样节流也是远远不够前线的开支,发不出军饷,士兵吃不饱饭,哪有战斗力,为了挽救大明江山,崇祯帝低下高贵的头颅,哀求大臣们和亲戚们捐款!崇祯帝发出号召后,内阁首辅魏德藻捐了500两,其余的大臣更是少的可怜,不停的哭穷,有的还说家中无钱只能捐锅碗瓢盆报效国家!


面对这种情况,崇祯帝就主动去找岳父周奎,周奎迫于无奈就捐了一万两,周皇后看不下去,变卖所有东西捐出5千两,太监首富王之心也捐了一万两,就是这样最后得钱也不超过100万两,是不是大臣们真没钱?后来李自成攻陷北京,在王公大臣们家中搜出7000万两,其余珍宝财物数不胜数!

其实到崇祯想要大臣捐款的时候,崇祯帝已经没有魄力与能力跟大臣们斗了,在十几年的执政中,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众叛亲离,离心离德。虽然还有锦衣卫,不过锦衣卫撤了再设,实力早就不复当年,如果去抄大臣们的家,很有可能崇祯都等不到李自成围城就被群臣和宦官暗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