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未來改變的“桅杆”

瞭望未來改變的“桅杆”

1984年,北京,聯想。

1987年,深圳,華為。

一直以來,“南華為”“北聯想”的齊名,無疑寄託了人們對中國科技未來的武俠想象。可直到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人們才驟然發現:“做大”的聯想已然沒落,“做強”的華為才是未來。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誠然,聯想與華為的歷史分野看似是“貿工技”和“技工貿”的路線迥異,其實卻是對“科技創新”這一代表未來意識的理解分岔。

何為未來意識?馬斯克的特斯拉具有未來的前瞻,流浪地球的描繪充滿未來的想象,智能城市的藍圖同樣填充了未來的夢想場景……他們都是站在時代前沿的敏銳嗅覺,是立在時代桅杆上瞭望的視野眼界,也是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思想自覺。

很多年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提到:“我們要長遠一點看未來,我們不僅需要工程商人、職員、操作類員工,也需要科學家,而且還需要思想家。”對於一家科技企業而言,生存下來是最基本的事實,但在生存下來之後,

它更長遠的價值和安身立命之本不是擁有多少程序員,也不是年度財報上漂亮的交易額和利潤數字,而是設計未來、革新當下的意識和自覺,是成為瞭望未來“桅杆”的“時代築夢師”追求。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長期被世界企業界奉為圭臬。成功,時代,未來。其間的內在邏輯,映射了現實的生存,發展和偉大。

事實灼然,不能代表未來的方向,就無法立足於時代,更無從談論發展和偉大;沒有對未來的前瞻與佈局,再龐大的基業也是一堆毫無生命力的陳年荒蕪,留下的只有被遺忘於生活雲煙的殘酷現實。落寞於移動互聯時代的門戶搜狐如此,中興事件的“芯痛”教訓亦是如此,以運十項目研發為代表的中國商飛往事更是如此。有的折戟於固步自封,有的迷失於短視無知,有的沉沙於後知後覺,但在那裡我們無疑都付出了寶貴的“時間窗口”代價,也耗損了一代人追逐未來的底氣與信心。

時代滾滾向前,科技的迭代進步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體,只有不缺失對未來意識的把握,不喪失對科技迭代的動力,不迷失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才能避免與時光被一道終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因為看見未來,中國大膽地推出了“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以共贏共享的理念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一步步打通了中國發展的任督二脈,激活了區域經濟的一池春水。

因為看見未來,“完美主義者”喬布斯推出了蘋果三代,顛覆了世界對傳統手機的認識,讓曾經風光無限的諾基亞、索尼等功能機霸主瞬時黯然,從此功能機時代結束,智能手機時代來臨。

因為看見未來,馬雲帶領創業團隊從杭州一步步打造電商平臺生態,引領了新的消費潮流,促發了中國社會消費變革,成就了今天阿里巴巴的“經濟神話”。

威廉.吉布森曾坦言:“未來早已發生”。的確,當今5G和人工智能已成極具未來感的科技高地,大數據、雲計算、無人駕駛、智慧醫療、智能網聯等正逐步實現,就像在沙漠裡種植鬱金香,也如庫布齊、塞罕壩、以色列等曾經的沙漠戈壁之地如今綠蔭遍地,曾經的未來感正慢慢成為清晰的現實。

科學改變世界,未來即是當下。一個國家的未來不在於一國一族的強大昌盛,而在於以“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企業的未來不是眼前的“飯碗問題”,而是帶著社會責任感以科學的方式讓生活更幸福、更美好、更有獲得感;作為個體的人,我們未來也不會只是眼前的生活苟且,而是以科學的思想“觀照當下,心繫未來”,實現和創造屬於自我的價值。

1930年,在國內革命低谷期,面對當時紅軍的現實困頓,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充滿激情地預示,革命高潮的到來,“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的一隻航船”。

2019年,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未來在前方也在腳下。復興之夢讓我們懷念那個“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的雄武時代,但我們相信,只要心懷理想,心有未來,心盛改變世界的憧憬和勇氣,頭頂上的星空必將璀璨,世界的美好願景也必將會在這個希望的時代與我們不期而遇。

END

大嘴萌萌說發佈

作者| 陳大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