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文化溯源,這封八十六個字的《誡子書》贏了

最近有一部文化情感欄目——《一封家書》,上線了。

節目邀請明星嘉賓寫下家書,並且朗讀家書。

這類情感類節目近幾年特別火,同樣類型的節目還有《見字如面》,由明星嘉賓讀信,由一封信展開一段故事。

央視一套也有一個類似的節目《信·中國》,節目更多的偏向於從歷史中的書信去挖掘一段故事。

在通訊不發達時代,書信是異地人們用來交流的重要形式。

因此“書信”被寄託了很多情感。

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隴頭音信……種種成語典故都是用來形容書信傳遞。

也還有很多詩人做出膾炙人口的詩詞用來形容。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說起“書信”的歷史,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稱之為“書”。

先秦時代的文字主要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社會的變革,導致更多的平民得到學習的機會,加上各國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加,因此開始出現“書”,用於互通消息。

有“書”,自然就有家書。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封家書是戰國時期。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挖掘出一個戰國時期的墓葬群,在其中的一個普通墓中發現幾片竹簡,這幾片竹簡就是墓主人寫的家書。

墓主人是一對兄弟,他們是秦人,在外地打仗,寫信寄給自己的家人。

在“書”的時代,現代人知道的最著名的書大概就是蘇武的“書”,也是成語“鴻雁傳書”的典故來源:

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

在紙發明之前,書信主要寫在竹片或者木板上。因為承載文字的載體區別,書信也有很多別稱。比如:寫在竹片上就稱“簡”;寫在小竹片上就叫“箋”;寫在木板上的就叫“牘”;寫在小木板上的就叫“札”;寫在白絹上的就叫“素”。

紙的發明大大的促進了人與人之間“書信”的交流,而在魏晉時期,書信的禮儀開始逐漸形成,世族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與修養,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範。

在現代人的認知中,最著名的書信大多都是家書。

一部《傅雷家書》,一部《曾國潘家書》,一度成為被很多榜單推薦。

這些都是近現代比較知名的家書們。

傅雷夫婦和曾國潘的家書能夠編成書,個人惡趣味的猜測大概是因為他們寫的比較多,後人保存的比較好,並且有能力將其編成一本書。

其他名人寫的一封兩封的,也無法成書。一部《抗戰家書》集齊了一百多位抗戰先輩的家書。

但,論乾貨,他們遠遠都不如這封諸葛亮臨死給自己兒子的家書——《誡子書》,這封家書不含標點一共86個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白話譯文在文章最末)

這86個字就說出了一本家書的道理。

諸葛亮一生為了蜀國鞠躬盡瘁,但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依舊非常重視,短短86個字也蘊含了諸葛亮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可惜的是,諸葛亮晚年得子,46歲才有親生兒子諸葛瞻。

在諸葛瞻出生之前,因為一直沒有孩子,諸葛亮從兄長諸葛瑾過繼了一個孩子,取名諸葛喬。諸葛亮對諸葛喬的教育非常嚴格,據傳諸葛喬也是非常有才華,只可惜25歲就去世了,死在諸葛亮前面。

諸葛喬的親生哥哥是諸葛恪,是東吳重臣,後來被吳主孫亮殺了。諸葛喬的兒子就重新算作諸葛瑾的後人,延續諸葛瑾的香火。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兒子諸葛瞻才8歲。為蜀國奉獻一生的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心中的遺憾除了沒有看到北伐成功之外,大概還剩下的就是沒有機會看到諸葛瞻長大成人,不知當時諸葛亮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這86字《誡子書》。

從前,書信很遠,有些時候親友之間一別就是永遠,也因此有了“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匆忙與感慨。

驛站傳書,即便是和平年代都相當不易,更何況烽火連三月的時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沒辦法理解生命朝不保夕的那種生活狀態,科技的迅捷也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方便。

但溝通也變得更碎片化。

隨時隨地的可以發微信,總覺得有一根線好像將每個人都聯繫在一起。

但是,仔細回想,卻發現即便有些人躺在微信好友列表中,依舊覺得離自己很遠。

不知有多少人,心情低落的時候,打開微信,卻發現連一個可以發信息的人都沒有。

或許,這個時候,拿起紙筆,寫下一封書信。

這不是重拾文藝情懷。

只是給心情一個宣洩的渠道。

《誡子書》——諸葛亮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家書文化溯源,這封八十六個字的《誡子書》贏了


(莫名覺得諸葛亮的髮型有點萌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