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什么只用十几天的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打的落花流水?

进而读史


二战中,远东地区最强悍的军队莫过于关东军了,多年时间,战功赫赫,侵华战争也是从关东军开始打响的。然而,这支军队,在1945年,十几天的时间内,一溃千里,被强大的苏军击溃。

关东军很强,但同样,苏军也不是软柿子。1945年的苏军,正处于巅峰时期,攻克柏林的荣耀笼罩着他们,而日本呢,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精锐消耗殆尽,濒临灭亡了。<strong>

日军和苏军的差距

日军和苏军的差距主要是三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一个是战略上的差距,还有一个是兵员素质上的差距。这三方面的差距,根本就没法通过什么武士道去弥补,等待日军的,只有灭亡,而没有任何办法。


装备体现国力

苏军在整个二战中生产了六万多辆T34坦克,这个实力日本是远远比不起的,就他们那小豆坦克,根本就不是苏军任何坦克的对手,直接一炮就能打穿。苏军总共动用了5500多辆坦克、2万多门火炮,再加上3000多架飞机,共计150多万军队,实力非常强大,关东军几十万人,那点坦克飞机根本不够看。

而步兵的装备,差距同样明显,苏军那波波沙冲锋枪就像不要钱一样,几乎后期人手一把。而日军的三八大盖,射程什么的够用,但是你近战火力压根就跟不上。而离远了,苏军直接开炮了。这已经不是差距了,是有代差了。

诺门罕战役时,德国人评价说,差距在五十年。而1939-1945,日本陆军武器装备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苏联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战术思想上的差距

而战术思想上,苏日两国之间差距更为明显。日军,顶多是一战时期的一个加强版。而苏军不同,苏军已经将机械化普及,坦克玩的转,日军根本不知道坦克怎么用。苏军在玩纵深穿插的时候,日本还在玩堑壕战,苏联已经开始立体化作战了,日军玩的是万岁冲锋。

装备上体现的是国力,而战术思想决定于装备的运用。很明显,日军拿不出优秀的武器装备,先进的战术,不是不懂,而是压根就不敢想。

兵员素质,一大截差距

1945年的苏军,刚刚经历了整个卫国战争,都是老兵油子,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苏联对日作战的兵力都是从欧洲紧急调动过来的,苏联动用远东的铁路公路运输军队。苏军前期战斗力不咋地,这是事实,而经历了几年的战争,能活下来的,没有一个是弱者。

而日军不同,日军属于兵员全消耗没了,前期经验丰富的老兵被杀的一个不剩。后期补充进来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关东军呢,精锐都被调往前线,同样补充进来一堆炮灰。这些新兵,根本就不是苏军老兵油子们的对手。

苏军,巅峰状态,能和美国叫板,而日军呢,后期连国军都打不过了。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都差距明显。而且,苏军这次行动,就是带着尽快结束战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胜利的目的。斯大林就是要用最快速的方式去争夺胜利果实,目的就是赶紧把关东军打垮。


军武文斋


曾经的日军,用了一万有余的兵力就击垮了几十万的清朝海军,逼着清廷签署了卖国条约,后来日军又几乎没有消耗兵力就占领了广袤的东北,就算是我国全心投入到了这场对日战争中,击毙的日军也仅仅五十万左右,付出的是百万将士的生命。

但是面对苏联军队时,这支日军好像是过气了一般,短短十几天就损失了大半兵力,为什么打我国的时候他们表现的如此英勇,但是面对苏联军队时却那样轻松的被击败,难道是我国的战斗力真的太差了吗?

其实并不是我国将士们的战斗力差,只是苏联军队占据了巨大优势。日本是个地盘很小的岛国,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一直不多,进攻大陆的时候也是几乎发掘了国家所有的力量动员适龄青年参战,很多人还未成年就被迫进入了军队,还有一些是六七十了也要被迫拉入军队。

这样的一支日军其实战斗力上,各部的差距还是巨大的,日军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自然就是关东军,也是这支军队在我国战场上随意驰骋,近乎击溃了我国大半防区,占领了无数资源,拉起了一支数目庞大的伪军,看似我国的陷落就是几年之间的事情。

虽说抗战前期日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但中期以后,中国军队开始改变,不再像过去一般被随意击败,虽说中国军队在武器配备,装备与后勤上都有着不小的缺陷,但这时候的日军已经没有了最开始那样的优势,中国军队也在慢慢崛起。

特别是日军还分兵作战,除了中国战场他们还分兵太平洋,东南亚,这也直接导致日军各战区兵力严重不足,而伪军的数目虽然庞大,却并没有资格真正的代替日军精锐,关东军在这种情况下南下的南下,去海里的去海里,留在东北大地的屈指可数。

苏联发兵东北时,日军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各线战力吃紧,不管哪个方向上都已经处于劣势,好像很快就要被打败一样,而东北号称百万的关东军,也只剩下一下杂牌军队,战斗力上有着巨大缺陷,面对强大的苏联时根本没有抵抗的实力,没办法,真正的精锐早已经被派往了各大战区。

虽说东北地区还是正经的日本兵,但却是一群战力不足的日军,不可能对苏联产生什么威胁,这时候的日本被各大国家联合制裁着,物资上出现了极大的匮乏,根本没有足够的钱给军队配备更好的装备。

东北的日军在战力上是明显低于苏联军队的,况且这还是一支年龄参差不齐的军队,而苏联因为刚刚击垮了德军,这时候正是他们最强盛的时候,在苏联的迅速打击下,日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击垮了大半。

不管是战力还是指挥能力,这时候的东北军都是明显弱于苏联军队的,让他们的精锐部队来打还行,这些杂牌部队是绝对没有实力抗衡强势的苏联军队,这也是日军被迅速击垮的原因。


魏青衣


关东军号称日军精锐中的精锐,被称作"皇军之花",是日军大本营最器重的部队之一。日军在关东军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优先向它提供最好武器、人员和装备,着力将其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军队。在日军大本营多年的努力下,关东军的战斗力在日本陆军中的确首屈一指,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却在短短十几天内就被苏联红军彻底消灭。关东军的速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越发吃紧,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美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不断将关东军精锐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关东军中战力最强的甲种师团尽数被抽调,去增援其他战场,最终就连战斗力稍弱的乙种师团也所剩不多。战争后期日军物资越发匮乏,人员也出现了紧缺的情况,这导致关东军新补充的兵员质量越来越差,甚至有的部队连武器都无法配齐。尽管关东军号称有七八十万人,但它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关东军了。

苏军经过卫国战争的洗礼,已经完成了蜕变,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武器装备的质量都远超日军。而且经过四年的历练,苏军已经充分掌握了坦克运用的精髓,苏联军官的指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苏军的钢铁洪流面前,日军的三八式步枪、野炮、山炮、轻型坦克就如同玩具一样,变得毫无抵抗力。再加上苏军参战飞机的数量高达3000架,这帮助苏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于是日军只能被动挨打。

为了保证进攻的突然性,苏军还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麻痹日军,让日军错误估计了形式。苏军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将自己的军衔换成上将,并故意使用明码传递命令,这让日军误认为苏军指挥官只是一名上将。由此日军判断苏军的部队顶多有30万,但事实上参战的苏军高达150多万。在战争开始前一个小时,苏联才照会日本政府"对其宣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进攻开始后,苏军依靠强大的火力,对日军的工事进行狂轰滥炸,其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后便迅速向纵深穿插。在这以前,日军根本没有机械化作战的经验,他们的战术思想也相当陈旧,根本无力应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日军预备队甚至还没有完成集结,便被苏军抄了后路,这对日军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最终只能乖乖投降。关东军败得这么快恐怕连苏联人自己都不敢相信!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事实上,从军事角度来看,苏军和关东军在七天的短暂对战中并没有决出胜负,关东军也远没有到被打败的境地。关东军一直在做有组织的战略撤退以在他们计划中的战线上(朝鲜半岛)和苏军做最后的大战,只不过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关东军也就不得不停止抵抗了,否则双方的对决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付出更大的伤亡,苏军要想在军事上彻底消灭关东军绝非易事。



经过七天的激烈作战,日本关东军的主力并没有被苏军歼灭,甚至可以说是保存的较为完整,只有第1方面军的主力和第4军的一部和苏军交战,其他部队(第3方面军全部和第4军大部)都集结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他们将按照计划继续向朝鲜撤退,以期在狭长的朝鲜半岛阻止住苏军的进攻。苏军没有歼灭一个日军师团,仅仅是击溃了3个师团,重创5个师团和2个旅团,对于拥有24个师团的关东军来说,这些损失实在算不上是伤筋动骨,关东军仍旧保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实力。

此外,关东军的坦克和航空主力都还没有投入使用,仍旧保持着完整的战斗力,虽然日本坦克部队完全不能和苏军的坦克部队相提并论,但是聊胜于无。而且多达1000多架的日本航空兵部队对于苏军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虽然苏联空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由于来不及建立前进机场,实际在前线日军的飞机反而占据的优势,他们在东北有着完备的航空基地,当时已经开始对苏军的机械化纵队展开空袭了,苏联空军难以遏制,在战后苏联的官方战史中也明确批评了苏联空军第12集团军在远东战役中表现太差,根本没有完成赋予其的任务。另外关东军还有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尤其是重炮以及许多高射炮群,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山区作战,炮兵的作用将得到突显,对苏军造成严重威胁。


当然,无论如何由于苏军占据着兵力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击败关东军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如果仅限于军事上的解决,显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付出更大的代价。从战略上来看,由于苏军后勤补给的乏力,地面部队挺进速度受挫,加上日军及时的撤退行动,苏军已经无法做到计划中那样在东北合围歼灭关东军主力。关东军主力将撤入朝鲜半岛的北部山区,在那里进行坚守,双方还要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决战,无论如何,双方都会遭受惨重的伤亡。


战略论


分析一场战争的胜负,牵涉上百万人,胜负因素不是一点两点,而是多个原因的合力所致。

苏日冲突的前奏

早在1939年,在满蒙边境,就爆发了一场“诺门罕战役”。起因是双方对诺门罕到哈拉哈河一块地域的争夺。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在朱可夫元帅率领的机械化军团的打击下,苏军以损失6000人的代价,使日军战死5万人。



但随着俄罗斯档案的解密,逐渐揭开了与我们认知不同的诺门罕。苏军一方以朱可夫指挥,第一装甲集团军为主力,日方投入的是二十三师团这个边境守备部队,双方共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战役分几个阶段,持续了一百多天。

诺门罕战役苏日战损比。苏方死亡失踪9700人,伤15000人。日方死亡失踪8400人,伤8700人。从数据看,苏军是惨胜,并未占多大优势。而且装备的投入和损失,也大大高于日军。总体看,两国军队的战力并没有碾压式的差距。



那么到了1945年,苏军进攻关东军时,为何就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呢?

苏军的进军时间把握的太好了

我认为这一点是关键中的关键。此战是1945年8月9日发起的,至8月30日,日军全部缴械投降。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分别在广岛长崎两地投放原子弹,我认为这和苏军选定的进攻时间一致,并非巧合,而是经过盟军阵营周密策划的结果。



当时的日军在各个战场全面溃败,士气也极为低落,日本本土连受原子弹的摧毁性打击,通过现代化通讯传递到关东军总部,只是瞬息之间。日军残余的抵抗意志还剩多少,这一点值得探讨。

8月15日,日本投降,除了少数抗命和没接到投降命令的部队,日军大部已放下武器,因此战役的主要时间是9号到15号这六天。单凭这六天时间,就能歼灭七十多万关东军,跟说神话故事一样。事实也正是如此,关东军死亡8万人,投降60万人,而苏军伤亡仅为3.2万。



苏军在数量和装备以及士气上的巨大优势

此时的苏军战力和1939年诺门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1939年的苏军正是经历大清洗后的低谷期,其战力水平,从苏德战争初期表现的十分明显。而经过卫国战争的洗礼,苏军从指挥水平、兵员素质士气以及装备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时进入东北的苏军数量是150万人,分三路突进,关东军数量七十万人,从各个方面看来,都已经不是苏军的对手。一方挟战胜德国的余威,一方连遭惨败,早已无心恋战。这一点参照国内抗日末期,对日军最后一战,日军疲软的表现,还是相符的。


百味乾坤


苏军挟战胜希特赖德国法西斯强大军队的威风,其势已无人可挡,美国,英国都被苏联的气势所折服,才有一让,二让苏联的忍让;苏军华西列夫斯元帅挥装甲大军从欧洲西部德国调往中苏、中蒙、苏朝边境,一百五十万大军,钢铁洪流,苏军的先头部队由东北民主联军退往苏军的残部作向导,之前已将曰本关东军的边境要塞,堡垒,屯兵位置,油库,机场,炮兵阵地等所有军事情报报往苏联,苏军穿插部队进展神速,直捣关东军司令部奉天;日军构筑多年的边境要塞群,堡垒对于阻挡苏军钢铁洪流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是短时间的阻滞,其时的关东军战力已大打折扣,主力师团早已抽调太平洋战场与美军血战,很多师团就是留守部队,属于二线军队,多个要塞的巨型远程大炮已调给塞班,硫磺岛;苏联与曰本政府签订了《苏曰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承认了曰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占领,承认了满州国,对曰本政府有相当的斯骗性,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扔下原子弹,让天皇裕仁感觉曰本毁灭即将到来,发出诏书:曰本投降!关东军原本还想作垂死扎挣,反抗一下,可惜苏军战力大强,天皇降书,关东军司令只得向苏军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政府军统情报局派出的大批特工潜伏东北三省,冒生命危险将曰军兵力布曙,机场,指挥部,弹药库,铁路,公路,兵工厂等军事情报收集成册在重庆军事委员委,被红色特工阎宝航通过合法身份拍照发往苏联,时于苏军攻占东北三省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俄罗斯近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多次向阎宝航后人颁奖!


荐商12345678



沧海一粟德春


真正的历史都活在历史的尘埃里,真正的强大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不是靠“嘴”吹出来的。且看惜花一一道来。

一、吹牛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都信了

日本关东军的强大在惜花查阅的各类历史,没有得到太多的信息。除了欺负一些工业实力较弱的国家外,在面对西方的列强面前时候,连给人提鞋都不配,真不知是怎么被吹嘘为“皇军之花”。与其交手的对象有旧中国、东南亚地区、菲律宾等等,这些曾经都是曾经被西方列强侵略的都不行不行的。如:旧中国在清王朝时期一场鸦片战争就被西方列强打的找不到北,而那些东南亚国家更是不堪。而日本法西斯关东军在面对真正强大的工业国家面前,一个诺门坎战役让日本关东军几个师团全军覆没,在面对美军的时候,就只能靠着出卖国家的女性,来安慰美军。真是垃圾到不行不行的。如:曾经童话故事里“爱吹牛的青蛙”一样。真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吹自己的强大。

二、第一个打进德国首都的国家

二战苏联红军面对的是从装备、军队素养、工业实力、指挥将领、国内情况等强大好多倍的法西斯德国。想想法西斯德国的战绩真的是打遍欧洲无敌手,那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更是在战前将战火烧到了苏联红军的首都莫斯科城下,可想法西斯德军是多么的强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没有将苏联红军打败。苏联红军却在经历无数的失败中变得越挫越勇,越来越强。最终,反攻进来法西斯德国的首都。用着实力碾压了所有的对手。而当时日本法西斯哪一个军队有着可以比肩法西斯德国的陆军呢?答案只有一个没有,寻遍日本法西斯所以军队没有一支这样的军队。在面对从东线战场下来的百战精兵的苏联红军,与靠着吹牛而强大日本法西斯关东军。是多么的垃圾与脆弱。


惜花公子


关东军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华的一支军队。1905年日俄战争後,日本强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不久,日本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在旅顺设立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1919年在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基础上,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

先讲一下为什么关东军被称为百万。1941年,为配合纳粹德国对苏联的攻击,日军在东北囤兵达85万,对外号称百万,此时的关东军不仅数量多,而且为日军精锐,或许这就是我们对于关东军的印象。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上北进的不利,日本当局转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而日军精锐部队就没什么必要存在于东北了。


1945年5月,为防备苏军的动作,关东军通过征召25万退伍日本军人,侨民,加上补充了一部分朝鲜人,中国人组成的伪军,合计约70万人。当然此刻的关东军实力当然薄弱了。我们从以下几点探讨关东军惨败。

1.士气低下,苏军于8月8日宣战,9日凌晨出兵东北,而于8月15日日本本土就已然宣布投降,但关东军还是强撑到8月19日,看上去充满了武士道精神,但实际上,70万大军在刚遭遇苏军就已崩溃,仅仅是依靠土地面积和诸如虎头要塞来强撑着。毕竟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战局已经很明显了。所谓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并没有什么实际支撑效果。

2.武器落后,军事素养差。1945年的关东军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并不想为日本献身的伪军组成。缺乏初期士兵的军事素养。苏军普遍装备速射武器,重武器,而乌合之众的关东军在这个时间段装备的可能是缴获中国军队的老式枪械(曾经用于训练日军)及粗制的武器,让一支用中世纪长矛,白刃战为基本思想的武装攻击机械化部队,无异于以卵击石。

3.缺乏领导,有一个细节是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日本大本营并未向关东军发布什么投降的命令,以至于他们坚持到了19日,而实际上可能压根日军的指挥体系已经在投降前崩溃了。面对训练有速的红军,关东军的混乱不堪更显得了这场战争的毫无游戏体验。


关东军最后一任司令山田乙三向红军投降,这次战争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60万人。这些俘虏最终到了西伯利亚,在红军的监视下,进行生不如死的改造,算是对恶魔的惩罚。

关东军的轻而易举覆灭并不主要在于红军的强大,早已崩溃的军心和士气在决战前就已经决定了70万大军仅仅是数量而已。如果是41年的关东军遇上了45年的红军,或者说苏军没有出兵东北,那么中国的武装也会打垮关东军。这个世界上,正义和人民必胜!


皎空孤月碎语


多方面的原因,简单说三点:

1.武器方面的对比,关东军使用的大部分是三八大盖,而苏军已经装备了部分冲锋枪,就火力的持续性而言,关东军就就要落后一大截。再者关东军的坦克部队装备的数量不是很多,而苏军经过苏德战争已经充分认识到武器的重要性。苏军的钢铁洪流是碾压关东军的存在。

2.单兵素质的对比,苏军经过苏德战争,留下来的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对于战争的预判是日本士兵不可比拟的。而关东军从侵华开始一直驻扎在东北,并没有发生过多的战争,很多都是因为先前打下的名声。对于这样的情况,关东军却没有料到这一点,依旧抱着先辈的荣耀过日子,就算是参加过战争的也是少量南下的军兵。

3.军官的指挥才能,苏军在战争伊始就更换了主帅,朱可夫元帅。而日军依旧以为是原来的主帅,可想而之时怎样的一种失误,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日军的大败。

总结来说,就是日军的武士道战胜不了现代化的机械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