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戀愛到婚姻,關係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彼此懂得這個道理

從戀愛到結婚,兩個人的關係之所以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因為他們懂得“看見彼此”。

看見彼此,意味著相互理解、願意溝通、一起成長。

從戀愛到婚姻,關係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彼此懂得這個道理

1.

現在很多年輕夫妻,談戀愛時你儂我儂,你好我好,什麼都好。但是結婚後,性格和生活習慣暴露出自己更加真實的一面時,矛盾和衝突會出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婚姻磨合期。

因為結婚前,彼此都是在展示自己的優點而且更多時候,彼此願意忽視對方的缺點,這使得戀愛總是美好居多,相安無事。

結婚後,彼此不再隱藏或遮掩自己的缺點,而彼此對對方的缺點喜歡放大,這就是結婚前後的區別。

這個區別就在於彼此是否願意“看見彼此”。

看見彼此,一定是理解對方不是完人,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比如,老婆看到老公結婚特別不願做家務,和談戀愛時完全兩樣。如果老婆瞭解到,老公從來沒做過家務,談戀愛時做家務是為了哄自己開心,那麼她對現在老公的表現不會那麼生氣。這就是她願意去理解老公的做法,雖然老公能繼續做些家務會更好些。

願意去理解對方,那就是在“看見”對方。

從戀愛到婚姻,關係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彼此懂得這個道理

2.

從談戀愛,到結婚,我們都是想兩個人在一起。但是,結婚後,我們的一些做法好像是在“分開”。

就像那些動不動就吵架,有話不能好好說的夫妻,其實就是在使這段關係慢慢走向分開。有話好好說,其實就是願意溝通和交流,夫妻之間尤其需要好好說話。

《非暴力溝通》一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發現一種溝通方式,按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夠使我們情意想通,相互理解,那就是“非暴力溝通”,即一種愛的語言。它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這種溝通方式對於婚姻中的夫妻來說,那就是願意溝通,願意“看見彼此”。

比如,我願意和你說出自己的需求,你願意和我分享這個需求是否能被滿足。因為這個需求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只要對方願意“看見”你的需求,就說明對方願意和你溝通,目的是促進彼此關係更加深入。

婚姻中的夫妻關係,就怕倆人沒話說,不願意溝通就是不願意看見彼此,更是不願意走進彼此的心。因為你不願意說,我也不願意聽,那時間一長,感情自然慢慢變淡。

從戀愛到婚姻,關係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彼此懂得這個道理

3.

最好的婚姻關係一定是兩個人願意共同成長的。而這個共同成長需要彼此能夠“看見彼此”。

比如,老婆指出老公的缺點,老公願意改正;反過來老公告訴老婆哪一點不好,老婆也欣然接受。那這個指出缺點就是“看見”的過程,而彼此願意去改正,就是在成長。

只是我們看到很多夫妻總是以一種“我沒有錯”的自居狀態,覺得自己比對方好,比對方強,這種讓對方臣服於自己的想法,其實就是不願進步和成長的做法。

誰都不願意自己被批評,被指責,因為那意味著自己無能。所以你看很多夫妻吵架或家庭不和睦都是認為自己是完美的,不會犯錯的。

但事實是,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才有成長和進步的機會。

看見彼此,即是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願意成長和進步。

從戀愛到婚姻,關係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彼此懂得這個道理

4.

資深家庭治療師,彭暖暖說,“一段關係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使勁。看不見彼此,不懂彼此的兩個人,很容易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可見,能夠看見彼此的兩個人,他們的關係一定是越來越深,感情越來越好。

只是現實中的夫妻,即使身邊坐著對方,也不願去看見。因為他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看見彼此”上,而這就是關係越來越淡的原因所在。

看見彼此,需要我們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

夫妻關係在家庭的各種關係中應該是第一位的,有些老婆喜歡把與孩子的關係放在第一位,有些老公喜歡把老媽與自己的關係放在第一位,這種忽視夫妻關係的做法不利於夫妻關係的發展。

看見彼此,需要我們願望為之付出時間。

時間用在哪裡,收穫就會在哪裡。當我們都願意把時間用在瞭解對方,理解對方上時,會發現收穫出乎意料。因為那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看見彼此,需要我們真實地對待彼此。

活出真實的自己,需要真誠地對待彼此,這個真誠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懂對方,也是增進感情的方式。因為從戀愛到婚姻,關係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彼此懂得看見彼此。

從戀愛到婚姻,關係能夠深入發展,一定是彼此懂得這個道理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