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這個“不務正業”的農家漢,出了一張音樂專輯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正月裡來是新年,紙糊的燈籠掛門前,風吹燈籠個嘟嚕嚕轉,風調雨順就太平啊年。”這是張掖第一部民歌音樂專輯《張掖民間小曲子》裡的歌詞,名叫《膏藥匠詞曲》,是甘州社火裡必不可少的唱詞。這套音樂專輯的作者,是張掖市甘州區大滿鎮李家墩村一名年過花甲的普通老人。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用4800個日日夜夜守住非遺

歷時3年,踏遍30多個鄉鎮、走訪100多位民間老藝人、蒐集整理200多首“甘州小曲子”詞譜;自費整理出版書籍《甘州民歌小調精選》,光碟《張掖民間小曲子》《張掖民歌》;自發成立民間藝術團,讓“甘州小調”“甘州社火”等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活態”傳承;先後被評為甘肅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等。這位老人,名叫李建成,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州小調”“甘州社火”的傳承人。

從2005年至今,整整14個年頭,4800多個日日夜夜,他憑著對民間文化的一腔熱血,默默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通過“甘州小調”“甘州社火”記住了老張掖濃濃的鄉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不斷髮展。

“不務正業”的農家漢

甘州小調是千百年來流傳於甘州大地的民間藝術瑰寶,真實地表達著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和美好願望,也透射著河西地區的歷史文化、民間風俗與生活狀態,歷代在民間廣為流傳。李建成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利用農閒時間學習樂理,撫琴弄弦,譜曲寫詞,可以說是吹拉彈唱樣樣在行,插科打諢句句逗人。1977年恢復高考,可惜因幾分之差,與高校失之交臂。從此,他白天下地勞作,晚上伏案整理。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2005年,在一次社火表演中,他聽到了一些變了味兒的小曲子後,就再也坐不住了。說幹就幹,為了記全一首採集的曲譜,他常常要熬上幾天幾夜。最後,他請市、區文化館的專業音樂老師對整理的詞譜進行修正,才最終定稿。因此,四鄉八鄰的人常常嘲諷他“不務正業”,但他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守護非遺的倔老頭

2005年至2008年,李建成的足跡踏遍了甘州區和臨近的民樂、山丹、臨澤等縣的30多個鄉鎮,有時甚至走到酒泉和武威等地。在蒐集整理“甘州小調”過程中,逐字逐句記錄、頂風冒雨、披星戴月,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

李建成說:“我脾氣有點‘倔’,生活上帶來的困難可以克服,可文化遺產一旦消失,永不再生,這就是我的擔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多時間的奔波,他把蒐集整理的《海水潮》《紗帽翅》《拉駱駝》等80首曲子,自己掏腰包,結集成了《甘州民歌小調精選》正式出版。後來他又請民間藝人原汁原味演唱錄製了《張掖民間小曲子》《張掖民歌》,製成光碟發行。他也成為編輯出版張掖民歌的第一人,一時間,吟唱“甘州小調”的場景在張掖隨處可見。

家喻戶曉的文化人和鄉愁守護者

如今的李建成已經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化名人,村民們也對他開始“刮目相看”,對他和他的團隊豎起了大拇指。他自己也獲得了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甘肅省農村實用人才正高級二胡演奏師,甘肅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西學院河西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客座教授等諸多榮譽。

2017年5月26日,由省市藝術家創排、甘州區民間藝術團全體演員演出的原創地方民俗舞臺劇《甘州民謠》,在張掖三館演會中心首演;2018年11月,“中華頌•長豐杯”第九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落幕,《甘州小調》在此次大展中榮獲銅獎,甘州區民間藝術團也成為甘肅省唯一入圍此次展演的民間文藝團體。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現在,年過花甲的李建成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通過《甘州民謠》和其他各類民俗節目的常態化演出,讓非遺活起來,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喜愛非遺,記住老張掖人的鄉愁。只有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

這是一個市長對張掖的深邃思考,也是對張掖的深情告白

編者按一年前,《金張掖》旅遊畫冊出版,請黃澤元市長為之作序。市長欣然應允並親撰《張掖是個好地方》為序,但要求不署其名。今天市長離開張掖,重讀此文方能領會:這是一個市長對張掖的深邃思考,也是對張掖的深情告白。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張掖是個好地方。

說到張掖,張掖人總是因“金張掖”的美名充滿自豪而津津樂道,許許多多未到過張掖的人也會因為對“金張掖”的來由充滿好奇而心嚮往之。

一個“金”字把張掖優越的稟賦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所造就的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和豐饒的物產;幾千年來地理變遷、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商貿往來造就的絲綢之路重鎮的戰略地位和燦爛文化;青藏、內蒙古兩大高原交匯過渡造就的豐富性、獨特性兼具的地貌形態和大美景觀。這一切使“金張掖”名至實歸、享譽古今。

張掖是戰略要地。漢武帝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為張掖命名,因此,張掖從納入漢王朝版圖開始就是一個體現國家意志、展現國家作為的地方。在千里河西走廊之南,祁連雪峰屹立,群山連綿,人跡罕至;走廊之北,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廣闊無垠,幾近生命禁區,河西走廊成為唯一的通道。而張掖居河西之蜂腰,扼走廊之咽喉,具有了“張國之臂腋”的戰略地位。和平年代,張掖是商賈雲集的貿易重鎮;戰亂時期,張掖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從霍去病的河西之戰到隋煬帝的“萬國”會盟,從張騫、馬可波羅的鑿空之行到法顯、玄奘的西天取經,從元代的行省初設到明代的九邊重鎮,張掖與王朝興衰和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今的張掖,天空中的航路航線、高壓特高壓輸電線路,大地上的連霍高速、國道省道、鐵路高鐵,地下的光纖光纜、油氣管道,無不影響國家戰略安全、經濟安全、能源安全。關乎國家經略地位古已是之,今更甚之。

張掖是風水寶地。四萬多平方公里廣袤國土,地處北緯38°全球最佳農業產業帶上,土地面積廣闊,灌溉條件良好,日照光熱充足,晝夜溫差較大,光熱水土資源絕佳搭配,農產品品質優良,農業的比較優勢明顯,自古至今都是中國最發達的農業地區。橫亙於張掖的祁連山,是礦產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不僅有鎢鉬等稀缺戰略資源,更有金銀銅鐵煤等大宗礦產,而且有儲量居全球全國之首的凹凸棒石,光熱風能資源開發潛力巨大。鐵路、公路、航空網絡健全,東西暢通、南北貫通、互聯互通、立體交通的大交通格局已經形成。張掖擁有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貌景觀,堪稱世界地貌景觀大觀園,七彩丹霞更是全球獨一無二;數以千計的歷史遺蹟、文化遺存以及東西方共同認同的絲綢之路文化,使張掖既有打造國際化旅遊目的地的資源稟賦,又有成為區域性旅遊集散地的要素條件。有此物華天寶,必當風生水起。

張掖是宜居福地。一山一水的綠洲稟賦,優良的自然生態和包容開放的人文社會環境,使張掖自古宜居,而今亦然。無論作為月氏、烏孫的故園,還是匈奴、吐蕃的牧場;無論是五涼時期名門望族的北歸,還是明代數十萬中原兒女的移民實邊,在張掖這片熱土上生活過的人們都有共同的鄉愁——這是一個可以安家的地方。匈奴被逐出河西時“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哀號,羅家倫“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的驚詫,馬文煒“居家哪有甘州好,無奈儂是六十人”的不捨,都是對家的眷戀,對家園的認同。今天的張掖,城北二十平方公里的蘆葦溼地,再現了“甘州城北水雲鄉”的溼地之秀;城西黑河生態治理,將展示三千弱水、碧波盪漾的大河之美;黑河林海、弱水花海、黑河大林帶、走廊生態帶、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建設將使張掖的全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住在這裡,終年看得見雪山、一眼望得見弱水的鄉愁會油然而生。張掖有優質的教育醫養資源,張掖中學、大成學校、第二人民醫院、大劇院、養老示範基地、戶外運動基地、汽車自駕營地、博物館群的建設,將全方位地改善張掖公共服務水平,穩定而較低的房價,融歷史文化名城與時尚現代新城為一體的城市特色,不僅能使張掖宜居安居,而且吸引著周邊人遷居來居。張掖是一個可以居家立業、安放心靈的福地。

張掖是文化聖地。五千年風雲變幻,四大文明元素滲透浸潤,民族文化、商貿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等多種文化碰撞交融,使張掖既有了足夠的歷史長度,又有了足夠的文化厚度。金塔寺的高肉雕飛天,馬蹄寺的漢藏佛教同寺,大佛寺的世界最大臥佛及金經、北藏等佛教典籍,成就了張掖佛教東漸聖地的地位;居延漢簡,五涼儒學、經學的興盛,見證了張掖傳承中原文化而又兼蓄西域文明的歷史輝煌;西遊傳說、河西寶卷、九曲黃河燈陣既是張掖百姓的文化創造,又是對中華文明的獨特貢獻。包容是張掖文化的特質和生命力之所在:在張掖,沒有純粹的人種民族,不同種族的熱血和優秀基因代代傳承,多民族並存但少有民族紛爭;在張掖,沒有純粹的宗教,儒釋道以及景教、祆教、民間自發的宗教信仰及自然崇拜,相互借鑑,相安相容,“半城蘆葦半城塔影”,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反映,也是多元文化、多種宗教和睦共處的生動寫照。包容是張掖文化永恆的時尚:自漢代開邊城,歷來都是對外開放的門戶和文化交流的舞臺,昭武九姓、粟特商人、西域高僧、中原大儒,不僅在張掖留下了足跡,而且將他們的生活習俗、價值追求、審美情趣融入了張掖的文化創造。包容是張掖人不變的精神氣質:張掖人淳樸善良但不因循泥古,戀鄉重土但不固步自封,性情豪爽但不粗俗淺陋;張掖人既重情重義又是非分明,既懂規矩方圓又善求新圖變,既保持耕讀之風又兼採眾家之長。包容是張掖人的一種心態、情懷,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處世智慧。包容是張掖城市的品位和氣象:“黑河如帶向西來,河上邊城自漢開”的悠久歷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山川形勝,“昔日是匈奴右臂,將來更是歐亞孔道”的地理特徵,無不生長著包容而又得益於包容。因為包容,才有千萬生民立命,才有歷代先賢繼絕學開太平;因為包容,張掖才有海納百川的豪情和輝煌偉大的創造。

“周邦雖舊,其命維新”。張掖是古老的,數千年的歷史文化足以使所有人敬仰,因其如此,才有“金張掖”的美名;張掖又是全新的,每一代張掖人都要承擔屬於自己的使命,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唯其如此,“金張掖”才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掖是個好地方!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張掖人這是要逆天嗎?居然搞出一個女孩子們都喜歡的產品

嘉和苑:區政府、張掖大劇院,體育公園一步之遙,溫泉水世界隔牆

駝鈴酒,只賣糧食酒,自家釀酒不做假!口感好不頭疼

“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徵文大賽啟示

金張掖在線 張掖新媒體領導品牌

生活.新聞.活動.美食.玩樂.公益.推廣

张掖这个“不务正业”的农家汉,出了一张音乐专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