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闻风丧胆的“脑梗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让人闻风丧胆的“脑梗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撰文 | 周静颖

制版 | 赵利

“中风“这个词,我们都听到过。可你知道吗?我们俗称的“中风”其实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大脑缺血导致的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另一类是高血压、颅内动脉瘤破裂等颅内出血引起的中风,其中,脑梗死占比高达80%,是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这让人闻风丧胆的“脑梗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让人闻风丧胆的“脑梗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的动脉狭窄或闭塞,为大脑供血的动脉有两对,一对颈内动脉和一对椎动脉。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80%的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在颅外的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常见的原因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椎动脉狭窄扭曲、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多发性大动脉炎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等。对于因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如果在发病前通过手术纠正动脉的病变,恢复大脑的正常血流则可避免中风。


一步一步,病入膏肓

颈动脉狭窄早期,部分患者只是在冠状动脉造影或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狭窄病变,表现为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缺血加重后,患者会出现脑短暂缺血性发作,如缺血发生在颈动脉系统,则表现为突发的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一般没有意识障碍。

如果缺血发生于椎动脉系统,则表现为眩晕、复视、步态不稳,有时出现耳鸣、听力障碍、吞咽困难等。

无论缺血部位在何处,一般症状持续时间短暂,只几分钟到数小时,且不留后遗症,但同样的发作可反复出现,甚至一天几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中风”。““小中风”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和人们通常认为的“中风”不太一样,往往为人所忽视。可如果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在医学上称为“可逆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最严重的缺血则导致完全性卒中,即脑梗死。

让人闻风丧胆的“脑梗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药石罔治?不!

我国脑梗死后70% ~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导致脑梗死高致残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脑梗死急性期的康复治疗。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可分为5期:超急性期(<6 小时)、急性期(6 小时-3 天)、亚急性期(3 天-10 天)、早期慢性期(10 天-1个月)、晚期慢性期(>1个月)。起病6 小时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或提示诊断尤为重要。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就应该开始康复干预,这能够减轻患者功能残疾,加速恢复进程,此时要尤其注意康复护理,关注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吞咽功能是否恢复,注意患者的体位要合理,并经常变换不同的体位,即使患者肢体不能活动,也要帮助其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

专家认为,对无禁忌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有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早期应该采用较低强度的离床康复治疗。但是,有合并严重脑水肿、神经功能恶化、颅内压增高、频发癫痫、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应该听从医师建议,谨慎制定治疗方案。

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服药来控制病情。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以下治疗药物:

  1. 溶栓治疗:可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2. 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视具体情况,选用抗凝、降纤、扩容、神经保护药物或中药。
  4. 降低颅内压:可选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速尿)、高渗盐水和白蛋白等。
  5. 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让人闻风丧胆的“脑梗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于脑梗死高危人群来说,预防远重于治疗。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借助医学手段及早发现疾病,能帮助患者尽快获得合适的治疗,极大地改善预后。

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尤其有吸烟习惯的,或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有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的,以及有中风家族史的老年人,每年都应进行一次颈部动脉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或MRI检查。一旦在检查中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高、斑块稳定性差的情况,都应尽早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

脑梗死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不必对其太过恐惧。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时、规律的检查,是防治脑梗死发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郭 毅,周志斌,李富康,马可夫,王晓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

[2] 王耀山: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