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聞風喪膽的“腦梗死”究竟是怎麼回事?

讓人聞風喪膽的“腦梗死”究竟是怎麼回事?

撰文 | 周靜穎

製版 | 趙利

“中風“這個詞,我們都聽到過。可你知道嗎?我們俗稱的“中風”其實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大腦缺血導致的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死;另一類是高血壓、顱內動脈瘤破裂等顱內出血引起的中風,其中,腦梗死佔比高達80%,是引起中風的主要原因。今天小編就帶你瞭解一下,這讓人聞風喪膽的“腦梗死”究竟是怎麼回事?

讓人聞風喪膽的“腦梗死”究竟是怎麼回事?

腦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大腦的動脈狹窄或閉塞,為大腦供血的動脈有兩對,一對頸內動脈和一對椎動脈。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80%的腦梗死患者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在顱外的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常見的原因有頸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椎動脈狹窄扭曲、頸動脈瘤、頸動脈體瘤、多發性大動脈炎及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徵等。對於因頸內動脈、椎動脈狹窄閉塞導致的腦梗死,如果在發病前通過手術糾正動脈的病變,恢復大腦的正常血流則可避免中風。


一步一步,病入膏肓

頸動脈狹窄早期,部分患者只是在冠狀動脈造影或頸部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時偶然發現狹窄病變,表現為頸部可聞及血管雜音。

缺血加重後,患者會出現腦短暫缺血性發作,如缺血發生在頸動脈系統,則表現為突發的肢體無力或癱瘓、感覺障礙、失語、單眼短暫失明,一般沒有意識障礙。

如果缺血發生於椎動脈系統,則表現為眩暈、複視、步態不穩,有時出現耳鳴、聽力障礙、吞嚥困難等。

無論缺血部位在何處,一般症狀持續時間短暫,只幾分鐘到數小時,且不留後遺症,但同樣的發作可反覆出現,甚至一天幾次。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小中風”。““小中風”症狀輕微,持續時間短,和人們通常認為的“中風”不太一樣,往往為人所忽視。可如果這種現象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在醫學上稱為“可逆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最嚴重的缺血則導致完全性卒中,即腦梗死。

讓人聞風喪膽的“腦梗死”究竟是怎麼回事?

藥石罔治?不!

我國腦梗死後70% ~80%的患者因為殘疾而不能獨立生活。目前醫學界比較公認的導致腦梗死高致殘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忽視腦梗死急性期的康復治療。根據發病時間腦梗死可分為5期:超急性期(<6 小時)、急性期(6 小時-3 天)、亞急性期(3 天-10 天)、早期慢性期(10 天-1個月)、晚期慢性期(>1個月)。起病6 小時以內的超急性期腦梗死的診斷或提示診斷尤為重要。腦梗死患者發病後就應該開始康復干預,這能夠減輕患者功能殘疾,加速恢復進程,此時要尤其注意康復護理,關注患者意識是否清醒、吞嚥功能是否恢復,注意患者的體位要合理,並經常變換不同的體位,即使患者肢體不能活動,也要幫助其在床上進行被動運動。

專家認為,對無禁忌的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是有益的,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康復治療是安全的,早期應該採用較低強度的離床康復治療。但是,有合併嚴重腦水腫、神經功能惡化、顱內壓增高、頻發癲癇、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應該聽從醫師建議,謹慎制定治療方案。

腦血管疾病患者往往服藥來控制病情。根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可選擇以下治療藥物:

  1. 溶栓治療:可選擇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或尿激酶。
  2. 抗血小板治療:根據患者情況可選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視具體情況,選用抗凝、降纖、擴容、神經保護藥物或中藥。
  4. 降低顱內壓:可選擇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速尿)、高滲鹽水和白蛋白等。
  5. 併發症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抗感染、控制癲癇發作及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藥物。
讓人聞風喪膽的“腦梗死”究竟是怎麼回事?

對於腦梗死高危人群來說,預防遠重於治療。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外,藉助醫學手段及早發現疾病,能幫助患者儘快獲得合適的治療,極大地改善預後。

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尤其有吸菸習慣的,或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有冠心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等疾病的,以及有中風家族史的老年人,每年都應進行一次頸部動脈的多普勒超聲檢查或MRI檢查。一旦在檢查中發現頸動脈狹窄程度高、斑塊穩定性差的情況,都應儘早治療,爭取最佳治療效果。( )

腦梗死雖然可怕,但可防、可治,不必對其太過恐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時、規律的檢查,是防治腦梗死發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郭 毅,周志斌,李富康,馬可夫,王曉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及其穩定性

[2] 王耀山: 無症狀性腦梗死的研究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