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三人為何要聯手廢掉‘阿思本艦隊’

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王朝終於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對待洋槍、洋炮、洋船等新興軍事裝備的態度也從排斥變為接受,並且出於進攻太平軍的需要,清王朝更加急切的想要藉助這些先進武器。

咸豐十一年,英國人赫德向恭親王建議購買英國的先進戰艦,用以進攻太平軍,為了讓這些戰艦更快投入戰爭,他還同時建議招募英國水手。但是由於當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此議被暫時擱置。

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三人為何要聯手廢掉‘阿思本艦隊’

同治元年(1862年)一月,清王朝終於下定決心,以白銀六十五萬兩向英國購買七艘戰艦,並委託回英國‘養病’的清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負責戰艦採購和水手招募。

清王朝原本是想用己方的軍官來統率艦隊,用招募的英國水手培訓自己的水兵,然後藉此提升自己的海防實力。但經過李泰國與英國海軍部的溝通後,他們一致認為可以乘機控制清王朝的海防,於是英國方面也極力想促成這支艦隊成軍。

同治二年,戰艦和所需的水手均已齊備,李泰國私自任命兩次鴉片戰爭的參與者阿思本上校為艦隊的指揮官,並同時向英國海軍部保證這支艦隊只是配合清軍進攻太平軍,不會在其後對英國產生任何威脅。隨後,‘阿思本艦隊’啟程前往上海。

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三人為何要聯手廢掉‘阿思本艦隊’

與此同時,清王朝內部對於‘阿思本艦隊’控制權的爭奪也進入了白熱化。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認為自己在攻打太平軍的戰鬥中出力最多,所以這支艦隊理應由自己掌控;以恭親王為代表的清王朝統治階層則認為應該將這支艦隊掌握在朝廷手中,用以制衡湘系集團、淮系集團(李鴻章)和楚系集團(左宗棠);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同樣也想掌控這支艦隊。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十二日,‘阿思本’艦隊抵達天津,李泰國向清王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遞交了他私自跟阿思本簽訂的合同,合同的大意是艦隊的一切事務都由阿思本決定,甚至連清朝皇帝的命令阿思本也有權決定是否執行。

如果按照這個合同執行,那大清帝國就相當於花費巨資給英國建立了一支艦隊,並且這支艦隊在未來英國再次入侵時還能充當英軍的先頭部隊。

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三人為何要聯手廢掉‘阿思本艦隊’

​這下,不僅曾國藩和李鴻章被激怒了,就連之前在艦隊控制權爭奪戰中一直置身事外的左宗棠也被激怒,因為他們同時明白了英國妄圖藉助這支艦隊掌控整個清王朝海防的陰謀。同時,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由他們統率的淮軍、湘軍和楚軍已經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圍困住了太平軍,所以他們更加不希望在此時讓這個‘阿思本艦隊’來分一杯羹。於是,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三人決定聯手廢掉‘阿思本艦隊’。

曾國藩首先表示“將兵柄全予李泰國,而令中國大吏居節制之虛號,不特蔡國祥如駢拇枝指,無所用之,即吾二人,亦從何處著手?”然後李鴻章又說:“金陵已成合圍之勢,可勿庸外國兵船會剿。”最後,左宗棠也明確表態不支持‘阿思本艦隊’。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的支持下,恭親王拒絕了李泰國私自與阿思本簽訂的合同。隨即,‘阿思本艦隊’宣告破產。

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三人為何要聯手廢掉‘阿思本艦隊’

就這樣,‘阿思本艦隊’成為了一場鬧劇,清王朝第一次希望通過外購先進武器來壯大自己的努力也宣告破產。由此可見,要想強大國防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