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瓦爾達告別,和新浪潮告別,和一個時代告別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阿涅斯 ‧ 瓦爾達(Agnes Varda,以下簡稱瓦爾達)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開拓者,3 月 28 日上午於巴黎家中去世,享年 90 年。她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來為傳統法國電影注入新活力,其作品深深影響了戈達爾、特呂弗等新浪潮電影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來,瓦爾達把她的精力放在紀實性影片的創作上,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觀眾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職業生涯中的所悟所感作。在 2000 年出品的紀錄片《拾荒者和我》中,她以收集、收穫和回收為主題,回顧了自己的所有作品,一些評論家將這部視為她的傑作。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影片《臉龐,村莊》中的一個鏡頭,瓦爾達同法國攝影師兼壁畫家 JR 站在田野間。「我從不拍別人寫的電影。」她說。「我也不依靠明星效應來吸引目光,我的作品有著獨特的風格。」via Cohen Media Group

這並不是她最後一部廣受好評的電影。2017 年,89 歲的瓦爾達與法國攝影師兼壁畫家 JR 合作拍攝了一部名為《臉龐,村莊》的公路電影。兩人漫步法國鄉間,與有著不同人生際遇的村民成為朋友,並用巨大的壁畫來捕捉這些勞動者生活中的純真與美好,瓦爾達與 JR 在這段旅程中也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這部影片廣受好評,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最終雖沒有獲獎,但瓦爾達在 2017 年贏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點擊觀看《臉龐,村莊》的預告片

瓦爾達早期的一些電影充滿了戲劇性,不僅帶有濃厚的女權主義色彩,而且極具煽動性,正是些作品決定了其影視作品的藝術特點——《五至七時的克萊奧》,講述了一個流行歌手在等待癌症檢查結果的 2 個小時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幸福》(Le Bonheur,1965)則講述了一個年輕丈夫背叛妻子的故事。

早在 1959 年特呂弗的《400 擊》和 1960 年戈達爾的《氣喘吁吁》等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出現之前,瓦爾達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拍攝風格。她在 1955 年出品的《短角情事》中率先使用兩條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一條線索是一對夫婦試圖挽回婚姻,另一條線索是法國小漁村村民們治理水汙染的經過。這種敘事方式成為了新浪潮影片的一大特色,並深深影響了戈達爾、特呂弗以及阿侖 · 雷乃(擔任《短角情事》的剪輯工作)等導演的創作風格。而在雷乃的引見下,瓦爾達認識了許多巴黎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中女主角 Corinne Marchand 和男主角 Antoine Bourseiller 的合照。這部影片具有濃厚的女性主義色彩,內容極具煽動性,這是瓦爾達電影的一大特色。via Criterion Collection

法國電影有兩大流派,一派是以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以及侯麥等《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ema,André Bazin 任主編)影評人為首的右岸派。另一個派別,是政治化和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左岸派,其代表人物是雷乃、Chris Marker 和瓦爾達等人。

阿勒特 ‧ 瓦爾達(Arlette Varda)於 1928 年 5 月 30 日出生在比利時伊克塞勒,她的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法國人。1940 年,她和家人離開比利時前往法國塞特,並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期。18 歲那年,她改名為阿涅斯。在巴黎國家人民劇院擔任攝影師之前,曾在盧浮宮藝術學院進修藝術史,並在巴黎美術學院學習攝影。「我年輕的時候不怎麼看電影。」她在 2009 年的一次採訪中說道。「當時的我非常單純。我想要是那時我看過很多其他的影片,也許我就無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了。」

「剛開始接觸電影製作時,我總是有很多瘋狂的想法,並希望用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她繼續說。「現在我看過各種類型的影片,其中一些感人至深、畫風優美。我非常注重影片的質量。所以我既不拍商業電影,也不依靠明星來賺取眼球。

我從不拍攝別人寫的劇本,因為我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瓦爾達用獨特的表現手法捕捉日常生活中充滿哲理性的瞬間。via Photofest

她的影片既含有虛構的成分又反映了社會現實,她還在很多作品中表達了性別平等的主題。「瓦爾達強烈地感覺到,新浪潮存在非常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女導演很難獲得製片公司的支持,即使是 1962 年新浪潮代表性作品《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問世後,她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波士頓大學法籍教授 T. Jefferson Kline 在接受這篇訃告的採訪中說,他是「對話阿涅斯 · 瓦爾達」一文的編輯(Agnès Varda: Interviews,2013)。「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她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中遭到不公平的對待,這另她感到非常氣悶。她只是和丈夫去了一趟洛杉磯,她說當她回到法國的時候,她就像不存在一樣。」

1962 年,瓦爾達與導演雅克 · 德米(曾執導《蘿拉》、《瑟堡的雨傘》)結婚,這段婚姻一直持續到德米去世。1968 年至 1970 年間,他們夫妻二人居住於好萊塢。在這裡,德米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指導了《模特商店》,瓦爾達則創作了電影《獅子、愛、謊言》。瓦爾達的這部影片將 1960 年代末洛杉磯的沉思美學與紐約的反主流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影片製作陣容包括 Warhol 所鍾愛的 Viva;音樂劇《長髮》原著的作者 Gerome Ragni 和 James Rado;以及地下電影製片人 Shirley Clarke)。在同一時期,瓦爾達還拍攝了紀錄片《黑豹黨》,黑豹黨的領導人 Huey Newton 當時已被監禁,影片中包括了一段對其的採訪。這部影片受法國電視臺委託而拍攝,但在當時依然受到了打壓。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瓦爾達結交了大門樂隊的領頭人 Jim Morrison。瓦爾達和德米在法國時,Morrison 曾拜訪過他們。根據 Stephen Davis 的傳記作品《Jim Morrison:生、死、傳奇》,1971 年,Morrison 的葬禮在巴黎的 Père Lachaise 公墓舉行,瓦爾達是葬禮上僅有的 5 人之一。同年,瓦爾達在法國簽署了《343 名蕩婦宣言》(Manifesto of the 343)。在這份請願書中,343 名女性表示自己曾經墮胎,並抗議因墮胎而可能遭受到的起訴。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拍攝於 2009 年的一張瓦爾達肖像照。她是唯一一位在新浪潮電影運動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女性導演。攝影:Owen Franken

1972 年,瓦爾達的兒子 Mathieu Demy 出生,迫使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Mathieu Demy 現在是一名演員。瓦爾達在上一段婚姻中育有一女,德米接納了這個女孩並將其改名為 Rosalie Varda Demy。Rosalie 現在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她和 Mathieu 都是瓦爾達仍在世的親人。1975 年的一次採訪中,瓦爾達對女演員 Mireille Amiel 表示:「儘管我很開心,但我仍對這次工作和人生的剎車(因生育而暫停事業)感到悔恨。」於是,瓦爾達在家中接起一條約合 91 米的電線,用來連接攝影機和麥克風。有了這條「臍帶」一樣的電線,瓦爾達成功地採訪了達格雷街上的店主和她的鄰居,並最終創作了影片《達格雷街風情》(Daguerréotypes,1976)。

1977 年,瓦爾達迎來了她的代表作《一個唱,一個不唱》,她將這部影片稱為「女權主義音樂劇」。這部影片中也似乎能折射出瓦爾達的個人境遇。她告訴 Amiel:「這部影片講述了兩名 15 歲女孩的故事,關注了她們的生活與思想。她們必須面對一個關鍵問題:是否想要孩子?兩名女孩分別墜入愛河,並遭遇了一系列的矛盾選擇:工作還是形象、思想還是愛情等等。」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瓦爾達的電影《功夫大師》(Kung-Fu Master!,1988)因其演員陣容而頗受爭議。這部虛構的故事片講述了一個成年女性(由瓦爾達的朋友、女演員簡 · 鉑金飾演)愛上了一名十幾歲的男孩(由瓦爾達的兒子飾演)。影片的名字正是片中男孩最喜歡的街機遊戲。這部影片的法語名後改為《Le Petit Amour》(小戀情)。這部電影與瓦爾達的另一部作品《千面珍寶金》大約在同時拍攝。這兩部影片都因跨越了事實與虛構的邊界,而被瓦爾達稱為「幻想傳記片」。

德米去世後,瓦爾達製作了 3 部電影作為紀念:劇情傳記片《南特的雅克 · 德米》;為紀念《柳媚花嬌》上映 25 週年的紀錄片《洛城少女二十五歲》以及《雅克 · 德米的世界》。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1991 年上映的《南特的雅克 · 德米》劇照,右側是主演 Philippe Maron。瓦爾達拍攝這部影片紀念 1990 年去世的丈夫雅克 · 德米。via Sony Pictures Classics

之後的幾年裡,瓦爾達相對沉寂。直到 1999 年,瓦爾達第一次使用數碼相機拍攝了電影《拾穗者》。這部電影重啟了瓦爾達的藝術事業。在之後的日子裡,瓦爾達的事業已經習慣了這種沉寂和復甦的輪迴。『好吧,她只不過是跟著克萊奧遊覽巴黎』。但其實,瓦爾達在拍攝前已經仔細構思了整部電影。」

在 1985 年的影片《天涯淪落女》中,影片以一具女屍開頭,隨後以紀錄片的形式揭開了這具女屍(Sandrine Bonnaire 飾演)生前的故事。Kline 說:「電影中每一個移動鏡頭的結束,和下一個鏡頭的開始,都有著相同的視覺提示。這使得觀眾能夠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電影。」

Alison Smith 是《阿涅斯 · 瓦爾達》(Agnès Varda,1998)這篇批判性研究的作者。她認為瓦爾達「是一個詩人,她以生活中的物體,和人們使用這些物體的方式為題」。這篇訃告在撰寫過程中曾採訪 Alison Smith,她在採訪中補充道:「瓦爾達是一名藝術家,她持久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一直吸引著我。她帶著這兩種特質,探究了日常生活,以及人們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她對生活細節的運用尤其令我著迷。」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2008 年上映的影片《阿涅斯的海灘》中的一個場景。穿黑衣服的演員是瓦爾達。攝影:Cinema Guild,via Photofest

紐約電影節導演 Richard Peña 曾將《拾穗者》介紹給美國觀眾,並稱贊這部影片和瓦爾達的《阿涅斯的海灘》為「新一代非虛構電影製片人的試金石」。

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了瓦爾達的影片、視頻和一個名為《努瓦穆捷的三聯畫》的裝置作品,這個裝置作品由 3 塊屏幕組成。Smith 說:「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瓦爾達)80 多歲時轉行研究裝置藝術這一決定都非常了不起。她的活力令人敬畏。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翻譯:熊貓譯社 馳逸 & 王奕琳

編排:Antoine Yang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