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小文大王


非不能也,实不可也!

在中国古代时期,火攻实际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重要作战手段。也就是说其实在三国时期,当我们看到军师们一次次的想到用火攻的方式来消灭敌人,实际上是十分寻常的一件事。但是军师的作用便是如何让自己的火攻取得应有的效果,达到歼敌于一役的目的。这就要考验军师的运筹帷幄和军事谋略能力。


毫无疑问,无论是小说中的诸葛亮,还是现实中的诸葛亮。身为蜀汉的丞相掌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的诸葛亮,确实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比起来曹魏和东吴来说,蜀汉实际上有着天然的劣势。无论是人口的多少,地盘的大小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来讲,蜀汉可以说都是处于一种劣势的状态。

而且蜀汉的统治者刘备集团是外来贵族(可能也算不上贵族了)。其实在统治期间,一直与蜀中地区的土著贵族和当地百姓有着一些矛盾和冲突。当然蜀中地区并非只有汉人,还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这些矛盾都是不容忽视的。诸葛亮治蜀期间就在不断的有一些政策和策略去缓和国内的矛盾。其中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北伐,都是通过战争维持蜀汉的军事能力以及缓解国内的矛盾和压力。


言归正传。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过程中,成功的将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大军以诱导周围山势险峻的上方谷之中。布好了口袋阵的诸葛亮,将上方谷的出口封住,命手下的士兵将提前准备好的火点燃。熊熊的大火在上方谷的谷底燃烧。曹魏大军以及他们的统帅司马义都被困在大火之中,性命危在旦夕。

此时的诸葛亮及蜀汉的军队就在山谷周边的山顶之上,观看着这一幕。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诸葛亮。甚至都有一点点可怜自己的老对手司马懿。诸葛亮在静静的等待着熊熊大火将曹魏大军烧死。也在期待着此次北伐的最终胜利。自己用大半生所追求的匡扶汉室的平生夙愿似乎即将实现。


但是可怜司马懿的不仅仅有老对手诸葛亮。上天也不愿让司马懿父子及其率领下的曹魏大军,死于上方谷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了上方谷中熊熊燃烧着的大火。同时浇灭的也有诸葛亮内心一直以来的夙愿和最后一点点希望。

既然上天已经救了司马懿一命。诸葛亮也无力在与司马懿展开军事上的较量。因此只能看着大火被熄灭之后司马懿父子及曹魏大军逃出上方谷。而诸葛亮集站在山头上的蜀汉大军根本无能为力。有人说诸葛亮完全可以命人向山谷之中射箭射杀司马懿和曹魏大军。


但是我们且不说冷兵器时代的弓箭是否能够保证从山顶射向山底之后依然保持巨大的杀伤力。或者蜀汉大军是否有足够的弓箭手和箭矢数量。单从已经病体缠身的诸葛亮内心对于北伐无望的绝望来讲,无论这样的方案能不能实施,诸葛亮都已经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的结局。司马懿家族主政下的曹魏,国力蒸蒸日上。而蜀汉由于常年的征战日趋疲惫。这样客观的数据对比,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带着疲弱的蜀汉大军一直在匡扶汉室的道路上艰难的支撑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已经做到了人臣之极致。值得后人尊敬和赞扬!


珞珈山的猫


出题人应该将地址搞错了,是困在上方谷,我查阅原版三国演义上方谷之战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讲的是后三国时代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的时候。

<strong>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司马懿是怎么被困上方谷的?

上方谷之战是孔明第一次引司马懿出来对战,同时也是他最后一次引他来出战。司马懿在前五次抵抗诸葛亮的时候,他心知肚明,诸葛亮的阵前用兵,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敌。

孔明最大的弱点始终在他的后方,所以除了跟他耗,一直拖后期甚至大后期,否则没有别的出路。况且司马懿也派过别的大将出战,能赢诸葛亮的好像还真没有,就连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在木门道都中计了,最后都凉凉了。

这也是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战的原因,毕竟出战就是送人头献祭嘛。诸葛亮眼看着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也很着急啊,于是千想万想,想出了一个连环的套路:

第一步,先是造出一堆木牛流马,让高翔领着军队运军粮还交代高翔一定要让魏军知道咱们用这个东西运粮,最好让魏军连粮带车一起抢走。<strong>

第二步,派大将王平,把魏军运的粮食全部劫走,具体是这么操作的,诸葛亮当时已经料到司马懿肯定会派人仿制出一大堆木牛流马也用来运粮食,但司马懿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运粮器的是有机关的,这个机关就在木牛流马“嘴”里的“舌头”部位,旋转一下它就怎么推也推不动,王平就带了一队人冒充检查司马懿大军粮草的,然后就偷偷摸摸在木牛流马上动了手脚,运粮器动不了就使得魏军很惊慌,王平趁机把粮草劫走了。按说这就已经血赚了,可是这还没完事儿。<strong>

第三步,大军粮食全没了,就算司马懿他平时喜怒不形于色,此时也是气炸了,他要下定决心把这个粮食夺回来。于是孔明就把上方谷布置一个粮草大营,然后山谷周围全都布满了引火物,做成致命的陷阱。然后还让马岱引一支部队蹲草丛做伏兵。最后一步就是让魏延诈败做诱饵,把司马一家引入上方谷。

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本来司马懿父子是妥妥的挂了,但是老天仿佛给换剧本了,突然下起了雨,把这个大火给浇灭了。最后诸葛亮看到此景,口吐鲜血,当场自闭,没过多久就收拾收拾跟姜维交代了后事去世了。

说到这里有人就问了,诸葛亮不多智近妖吗,为啥最后没把司马懿弄死呢?难不成没下雨?要么就是放水了?那不对呀就算下雨了,那马岱的伏兵是不是也可以用箭射死司马懿?

这当然不可能是诸葛亮放水了。之前都说了,诸葛亮为了上方谷这一战可谓煞费苦心,说不准多少亿的脑细胞都耗掉了,怎么可能放水呢?这个跟空城计不一样,你要说空城计是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故意没看破诸葛亮的计谋给他放了水,尚且可以理解。

关于下雨这件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诸葛亮的天气预报没算准(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想到下雨这种极小概率事件就这么巧那天发生了)。也许是诸葛亮年轻的时候物理没太学明白,上方谷它是个山谷,冷空气沉积在谷底,大火一起,空气温度急剧上升,引发空气强烈对流形成雨云,很有可能因为这个下了暴雨。

但是如果要是从古人的心理角度考虑有木有这个可能——古代人还是比现代人畏惧天的,就是哪怕灭族也不能逆天。当时下了场暴雨,就是诸葛亮也好,马岱的埋伏部队也罢,他们的内心真的就是一首凉凉送给自己,尤其诸葛亮,“知天意逆天难”,诸葛亮觉得天意难违于是也就有点想要放弃治疗了,反正在他看来蜀汉是必亡的,他只是想报答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至少他活着的时候不能输。

还有一个客观的事实不能忽略,当时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情况,可都是魏国的兵力是蜀国的数倍,诸葛亮深知要想灭掉司马懿,只能用奇招,既然火都没有了,就算马岱的军队能放箭,奈何也没有那么多部队呀,司马懿虽然被围,不过没有火了想突围也不难。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只是《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设计的一个情节,作者是想给蜀汉增添一丝悲剧色彩,体现出天意难违这个立意,认真你就输了。

其实上方谷这一情节的灵感来源,应该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卤城之战”,司马懿确实出战了,也确实是大败了司马懿,不过没有火攻这个环节,下了大暴雨倒是有的,这就使得蜀汉水路运军粮出现了障碍 ,再加上李严误了军粮,最后灭掉司马懿近在眼前,最后却卡在了军粮上,无功而返了。


无笔史官


有人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之术,可就是没有学好物理,上方谷,谷深、开口小、中间宽阔、两边高,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类似“葫芦”形状的地方,很少会下雨,然而谷内一旦起火,里面气温急剧上升,热气流升到一定高度,气温降低后就凝结成了水滴,加上上方谷火势太猛,烟雾缭绕,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水滴形成速度加快,接下来的就是倾盆大雨,这实在是诸葛亮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谓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其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在上方谷一场大雨之后,感慨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其中意思很明显,其实很多人认为即使是下雨,司马懿也不见得能逃脱,这主要还是诸葛亮心灰意冷,从这12个字就能看出诸葛亮已经心如死灰,不愿与天斗,完全一副听天由命的颓废状态。

谋事在人

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战几次之后,深知不是其对手,于是闭门不出,诸葛亮本就为了北伐操碎了心,现如今,司马懿很明显是在和自己比消耗,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争,诸葛亮如果粮草得不到补给,很有可能就得撤退,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随后诸葛亮绞尽脑汁,创造除了木牛流马,这个运粮神器,据说可以日行百里,夜行八十,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小心思,不就是想毁掉自己的粮草吗?于是他计划将粮草放在上方谷,引诱司马懿出战。果不其然,司马懿决定断了诸葛亮的粮草,然而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

为了万无一失,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了伏兵,还有硝石制成的炸药,又让魏延前去骚扰司马懿,将他们引进上方谷,这一系列操作,诸葛亮可谓是做到了极致,所谓“谋事在人”,应该也就是如此吧。

成事在天

一切准备妥当,司马懿被魏延引进了上方谷,刚发现不对劲,就听见“轰轰轰”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场大火蔓延到各个角落,司马懿仰天长叹,诸葛孔明果然是智慧近妖,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对生还丧失了希望的司马懿彻底绝望,就在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心中欢喜,天助我也,于是率领大军冲出重围,仓皇而逃,这就是所谓的“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

重点就在这个“不可强也”,诸葛亮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自己处心积虑的谋划这一切,然而上天助曹不助我,这是唯一斩杀司马懿一家的大好时机,却因为老天下了一场雨,彻底破灭,此时的诸葛亮内心近乎崩溃,根本就没有想要包围组织活动,只想着既然天不助我助尔曹,似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终究斗不过天,还是听天由命吧。

这也是诸葛亮一贯信奉的宗旨,他的认知,凡事自己努力即可,成与不成还是取决于上天,其实诸葛亮内心低迷绝望是真,但是还有一点就是司马懿兵力比蜀军要多,即使要包围也不一定能拿下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等士兵,士气大增。也有人说可以射箭,但是诸葛亮根本没有准备这些,他认为只要司马懿进了上方谷必死无疑,所以也不是因为下雨才不杀司马懿,而是诸葛亮接受天意。


羽评郡主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对战,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计谋过人,借东风,发明木牛流马,运粮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是诸葛亮定计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带兵35万驻扎于祁山,司马懿调集40万兵马,驻扎在长安以西渭水一带,两军对垒诸葛亮准备决一死战,可是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他想耗尽诸葛亮的粮草让他不战自退。诸葛亮开始想计策,他用他那双智慧的双眼扫描着周边地形,用他那神奇的高速运转大脑思索着速战速决的妙计。当他扫描到渭河以南发现葫芦谷这一特殊地形时,心中大喜。葫芦谷两边高、中部低,入口窄、腹地阔,葫芦谷入口小仅容一人一马通过,但是它的容量大,进去后能容纳千人,入口小不好逃生。诸葛亮迅速构思出一条妙计,火烧司马懿,这下一定能把死对头他灭在火海之中。


他令人在谷底藏好硫磺,干柴,等易燃物。一切准备就绪,用诱敌深入的战术请君入瓮,把司马懿父子及他的士兵们引入上方谷,诸葛亮立刻命人在入口处投上大石和木头把出口堵的死死地,同时往谷内投入火把,一时间谷内燃起熊熊烈火,司马懿父子惊呆了,司马懿无奈抱二子痛哭,他们以为要把小命交在这里,正在这时狂风大作,天降大雨,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父子勇猛地杀了出去。

这也太巧了,就连诸葛亮都惊叹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不是不杀司马懿,是因为杀不了他,他逃跑了,如果不是这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必死无疑。



诸葛亮千算万算却遗漏了地理方面的因素。好多地理爱好者解释葫芦谷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谷内的熊熊烈火让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当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提供了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突降大雨,诸葛亮最终败给了地理。

这只是演义里的片段,说的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实际上诸葛亮北伐五次,魏明帝两次命令司马懿一定要坚守不出,还派人专门监督司马懿,司马懿也自知逗不过诸葛亮,保持坚守。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命人给司马懿送去妇女衣饰,讽刺他像女人一样胆小,司马懿仍不为所动。两军相持3月多,诸葛亮始终未能与司马懿展开决战,终於因劳累病重而死於五丈原。

罗贯中想把诸葛亮塑造的更智慧,让他最后的人生也大放异彩就虚构了这段,无论怎样虚构,历史事实总归是事实,司马懿熬死诸葛亮,熬死曹操三代是事实,如果让诸葛亮杀了司马懿父子,历史要改写了。


小姐姐讲史


这对诸葛亮来说,是一场悲剧,但对历史进程来讲,却是一件好事。

司马懿与诸葛亮几次交手之后彼此之间也有了了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司马懿的魏军节节败退,于是司马懿就觉得保守一些,且站且退且守。可不要觉得司马懿的举动很窝囊,他知道蜀军长途跋涉来讨伐我们,论补给他们丝毫不能和我们比,在加上孔明的北伐政策本来就不是全员都支持的,因此迟迟拿不下司马懿他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曹军乘坚策肥而我穷乡僻壤和我比消耗,那我哪比的起啊,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争里,如果诸葛亮粮草得不到补给,很有可能就得回家了,一切又将前功尽弃。

紧接着诸葛亮按照黄月英的思路制造了木牛流马,这个运粮神器传言可以日行百里,并且靠木马来诱司马懿劫粮,结果司马懿果断中计,被引入了上方谷。为了万无一失,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了伏兵,还有硝石制成的炸药,又让魏延前去勾引司马懿,将其引进上方谷,正所谓“谋事在人”,这一系列操作可谓做到了极致。

一切准备妥当,司马懿被魏延引进了上方谷,当发现不对劲时,却为时已晚。这个时候,四周喊杀声震天,紧接着就是一场大火蔓延开来,司马懿仰天长叹,诸葛孔明果然是智慧近妖,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对生还丧失了希望的司马懿彻底绝望,就在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心中大喜,天助我也,于是率领大军冲出重围,仓皇而逃。

诸葛亮在上方谷一场大雨之后血压升高气火攻心,倘若此时能除掉司马懿,这无疑对魏国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天命难违,古人对天有敬畏之心,既然是天意还是听天由命吧。

所以,诸葛亮此战之后颇有一蹶不振的意味,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他的意志,却因为过度北伐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并且在诸葛瞻和黄皓的排挤下只得选择交付兵权去屯田,最终蜀国被魏国所灭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逻辑文史游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战前形势

首先说一下当时形势,诸葛亮希望趁着江南孙吴起兵攻曹之际速战,与吴遥相呼应,采取的是攻势。司马懿一方需要盘据险要不战以疲敝蜀兵,采取的守势。然而双方交战的地形复杂,可以说是易守难攻。诸葛亮要想完成战略目标相当困难。诸葛亮发挥才智,采用木牛流马,夺取了许多魏军兵粮,解决了短期粮食问题,又放出烟雾弹,令士兵就地开垦屯田,似乎有长期对峙的打算。于是司马懿感到很大威胁,想改变原先的策略准备设计败蜀兵。

双方过招

当时,蜀兵大寨驻扎在战略要地祁山,屯粮之地正是在故事发生地--上方谷,诸葛亮作为军中主帅,没再祁山大营,而是驻扎在上方谷。

司马懿看到蜀兵部署,计上心来:佯攻蜀军必救之地--祁山大营,实则要去上方谷破坏蜀军粮草。

诸葛亮那是眼睫毛都是空的,浑身都是心眼。看到魏军发动,将计就计。一方面,安排在上方谷转移粮草,布置干柴烈草,木炭硫磺,火箭火炮,要用最小的人力借助地形实施火攻,灭掉偷袭粮仓的敌人。另一方面,安排大军,如果看到这次出兵攻击的是司马懿亲自带兵,那么集合佯装救应岐山大营的军马集结猛将去偷袭攻打魏军的大本营——渭南大营。

其实孔明一是无法预料魏军出击是司马懿亲自带队,二是更无法预料偷袭上方谷的就是司马懿父子。否则,直接改成神话得了,金圣叹评价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多智近妖,说明诸葛亮是厉害,但还不是神仙,要能料到司马懿亲自去上方谷烧粮,那诸葛亮就直接是妖精了。《三国演义》要这么写,也就《封神演义》的水准,成不了四大名著了。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没有脱离三国归晋的历史事实,要烧死司马懿,后边都得胡编啊。

所以,书上写的魏延用500人把司马懿引到上方谷,后面没再写魏延,因为军师的命令是‘见司马懿带兵’去打劫魏军渭南大营啊,他魏延就去打渭南大营了。

刚刚放火,司马懿父子那是抱头痛哭,以为必死。谁曾想,神奇的事发生了,狂风,黑雾,大雨。司马懿父子一看有一线生机,立刻率军突围,而且又有魏军大将张虎、乐綝引兵接应,当时,马岱军少不敢追击。于是司马懿逃出上方谷。

然而蜀军的这一仗的目的达到了,抢占了魏军的渭南大营,司马懿不得不收拾兵马,移军北岸。

暗合全书主题

司马懿被困上方谷,时诸葛亮那是高兴坏了,以为一把火杀死丫的,大军已经都派去打魏军渭南大营了,短时间没法调回来,而且没多大必要了。谁曾想,天降大雨,司马父子侥幸脱逃。等司马懿跑了,诸葛亮才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要是手边还有大量兵将,诸葛亮那是指定要弄死司马懿的。

可见诸葛亮也不是神,无法做最完美的决策。

而这么一写,也不就是三国演义开篇,临江仙的词里唱的吗,‘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别看一个人多么强大,在日出日落的天道轮回之中,那真是算不得什么啊。

诸葛亮已经把作为一个人的极限能力用尽了,仍然有做不到的事情,这正是三国演义作者的高明。而电视剧改编之后,好像诸葛亮还有能力杀死司马懿,是诸葛亮自己放弃了,这个不如原著的立意深远。


夜航船水手


这场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最精彩的对手戏,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斗得过人,终归斗不过天。且看《三国演义》如何记载。

这诸葛亮六出祁山,领兵蜀国精锐三十四万,以姜维和魏延为先锋,兵分五路,大举北上。他一连下了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排列;然后从自斜谷到剑阁,一连又下了十四个大寨。



魏国曹睿闻讯后,派出司马懿为军师,夏侯霸、夏侯威为先锋,领兵四十万抵抗蜀军,曹睿在大军临行前,再三告诫司马懿:

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计莫善于此也。

曹睿这番告诫还是相当高明的,司马懿严格按照领导的最高指示,在渭水边安营扎寨,又在渭水之上搭起九座浮桥,让夏侯霸、夏侯威在渭水另一侧安营扎寨,又在营后建了个防卫的城池。后来又担心蜀军直接渡过渭水,攻占北原,阻断魏军退路,派出郭淮、孙礼带兵在北原下寨。然后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诸葛亮先发制人,他派出一只军队佯攻北原,实际攻打渭水敌寨,没想到被司马懿识破计策,早先做了准备,蜀军输了一阵,折兵一万。

后来,司马懿派出偏将军郑文诈降,以作内应,但反被诸葛亮识破,遂将计就计,魏军大败,死伤一万。

经两次交锋,双方一胜一负,算是打了个平手。后来司马懿学聪明了,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任蜀军将他祖宗十八代都骂了遍,还是不出战,只待蜀军粮食吃完,自行退去。诸葛亮有点着急了!



这天,诸葛亮四处察看作战地形,突然看到一山谷形状如葫芦一般,肚子大,口小,名曰上方谷,心中大喜,计上心来。他让人在谷中堆积干柴等易燃之物,又放置烈性火药,安置妥当之后,就等司马懿送上门来了!如何让其不请自来呢?这司马懿之所以做缩头乌龟,是因为他认定诸葛亮粮草不足,早晚会退军。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粮草问题。

于是诸葛亮首先让人制造了木牛流马,这木牛流马不吃不喝,往来运输粮食,不知疲倦。司马懿看到了,大惊失色,这蜀军粮草充足,一时半会就不会退兵了。于是派兵抢了几只木牛流马,让工匠仿造了两千余只,也用来运输粮草。



诸葛亮大喜,原来这是他的妙计,这木牛流马是故意让司马懿抢去的,那木牛流马内有一舌头,如开关一般,只要舌头一扭转,木牛流马便动也不动,这司马懿并不知。于是诸葛亮派出王平领兵驱散用木牛流马运粮的魏军,见魏军聚集后又来抢夺,便将木牛流马舌头一扭,跑了,这魏军抢回木牛流马,可不管如何拖拉,如死猪一般,始终动也不动,魏军十分诧异,以为有鬼。

这时,突然一声巨响,白烟消散处,许多妖魔鬼怪杀出,青面獠牙,张牙舞爪,有持宝剑的,有持黑白旗子的,魏军以为真是神兵下凡,纷纷抱头鼠窜。其实哪有神兵,都是诸葛亮让人假扮的!这样蜀军抢到了许多粮食。



诸葛亮又让士兵和魏国农民一起种田,蜀军种一分地,魏国农民就种二分地,互相并不干扰。这回司马懿着急了,难道这诸葛亮准备在这过日子了!

在下属的一再鼓动之下,司马懿终于按捺不住了,派出小股部队抢夺蜀军木牛流马,蜀军故意逃跑,半个月来,抢了蜀军许多粮草。这天,司马懿又俘获了十几个蜀军,一一盘问,才知诸葛亮不在祁山寨中,而是安营在上方谷,粮食也存在那里。司马懿大喜,终于准备大举出动。

司马懿先派兵佯攻祁山大寨,吸引蜀军主力,然后他带着司马昭和司马师领兵攻击上方谷。司马懿自作聪明,以为此番必能擒获诸葛亮,哪想他这些鬼点子,诸葛亮一清二楚,他早就布置好了口袋,只待司马懿往里钻了!



魏延领兵遇见司马懿,只交战几合,便且战且退往上方谷,司马懿带兵急追,追着追着,突然魏延等不见了,这时候只见火箭齐发,地上的柴草全都着了起来,越烧越旺,眼看就要引燃火药了。司马懿搂着两个儿子,痛哭道:“咱爷仨,今天要命丧于此了!”

这时候,突然黑气上升,雷声阵阵,大雨倾盆而下,瞬间浇灭了大火。司马懿趁机逃之夭夭。

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诸葛亮机关算尽太聪明,但还是算不过老天。



其实以上全是《三国演义》杜撰的,根本没有这回事,真实的历史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毫无办法,郁郁而终!


一半秋色



诸葛亮为何将司马懿围困在上方谷,没有杀掉他真的是因为一场大雨吗?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其骤雨降青霄。诸葛亮屡次北伐中原,都基本是司马懿上阵迎敌,二人真可谓是棋逢对手,将迎良才,辗转数年,不分胜负。234年春,诸葛亮举行第四次北伐,这一次却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忠于司马懿耗死了孔明。而这最后一次北伐,也险些要了司马懿家族的命,这就是有名的上方谷之战。诸葛亮想尽办法火烧司马懿,却不幸被大雨浇灭,司马懿得以逃脱,诸葛亮不杀司马懿真的是因为大雨吗?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为何将司马懿围困在上方谷。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双方在渭水两岸摆开阵势,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单人即可运粮,解决了粮草供给不足的问题,又在渭水旁屯田养兵,准备持久战。司马懿也暗自侦查诸葛亮的军力部署,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形状如葫芦的谷口,而山谷里面正是诸葛亮的屯粮,此谷又称上方谷。


司马懿甚至粮草的重要性,于是一面派军队猛攻诸葛亮的中军大帐,另一面却私底下偷袭上方谷,断蜀军的粮草。而诸葛亮也觉察到了司马懿的用意,于是事先在上方谷布置好火药、硫磺粉等易燃物,待到司马懿大军攻入谷中,纵火燃烧。司马懿大军陷入一片火海,诸葛亮又令蜀军在谷口严密把守,司马懿奄奄待毙,却不料天降大雨,将山谷中的火尽皆浇灭。这样司马懿得以逃脱,诸葛亮仰天长叹:苍天助曹不助刘,不可强也!



其次分析诸葛亮不杀司马懿是否真的是因为下雨。司马懿本来应该命丧上方谷,却侥幸逃脱,时也命也,诸葛亮没有杀掉司马懿,有以下几种说法,先做简要分析。

第一种说法,诸葛亮虽懂得天文地理,却不了解上方谷下雨的原理。上方谷是一个绝好的打伏击地点,整个地形似葫芦转,只有一个狭窄的入口可以出去,中间低,四周高。诸葛亮将司马懿引入谷中,纵火燃烧。然而却不料了解下雨的原理。山谷中温度升高,空气随着火势冲出山谷到达山顶,而底部两边的空气接连不断的补充过来。

这样高温的空气在上方谷上面遇到冷空气,凝结雨滴,致使大雨倾盆。而一场大雨后,诸葛亮也曾说:祁山已经几个月不曾下雨,为何今日大雨倾盆。也就是说诸葛亮夜观天象,是没有雨的,突然来的大雨也就只能这么理解了,于是有人分析,正是由于诸葛不了解山地下雨的原因,才没有杀掉司马懿。



第二种说法,诸葛亮被一场大雨打击后,认为司马懿命不该绝,故而没有杀害。上方谷大雨后,诸葛亮认为苍天助曹不助刘,以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确实难以解释,孔明认为司马懿命不该绝,就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杀掉司马懿。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大火虽然被浇灭,但司马懿依然被困在谷中,诸葛亮命人在谷口万箭齐发,还是有希望斩杀司马懿的,或者说中途在设置伏兵,而诸葛亮并没有再采取任何措施,让司马懿白白遛掉。也就是说诸葛亮被一场大雨镇住了,认为曹魏命不该绝,司马懿命不该绝,于是才发出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之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根据书中描写,诸葛亮是真心期望能够在上方谷杀死司马懿

《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节选:

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从书中看出,这里没有“捉放曹”的段子,也没有惺惺相惜之情,拼得就是胜负手。只可惜在故事中,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雨,诸葛亮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图一:这场雨,熄灭的其实是诸葛亮心中的北伐之火


为了消灭宿敌,诸葛亮已经作了最大程度的部署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这样的:

1. 安排高翔运粮来迷惑敌人

孔明又唤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 便是汝之功。”

2. 把山谷中的粮草大营布置成致命的陷阱

孔明见司马懿不肯出战,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 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

3. 马岱作为伏兵

“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 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

4. 魏延作为诱饵

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 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 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

四个步骤安排得当,层层设计,欲将司马懿置于死地,也不存在放水的可能。


可惜天不遂人愿,突如其来的大雨救了司马懿,伏兵也未能发挥作用

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 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心想杀人,司马懿也是命大才逃过一劫。

至于书中唯一可能会产生怀疑的地方,就是马岱没有追击司马懿,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大火刚灭,曹军绝处逢生之下,求生的意志无比强烈,一定是奋力突围;而蜀军见到本来已经算是装盘的鸭子突然起飞,再加上古人多少迷信天命之说,一定是全体惊骇之余,暗想:这场大雨或许昭示着司马氏命不该绝。

此消彼长之下,再加上人数方面的优势,马岱拦不住司马懿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罗贯中会在小说中虚拟出这一场精彩的战争呢?

1. 文学性方面,烘托诸葛亮的悲剧性主角形象,升华小说的高度

“多智近妖”的军师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可谓高大鲜明。但即使如此,他的人生也终有不得不落幕的时候,他毕生为理想奋斗,却终看不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这与作者罗贯中的人生是何等相似。

注:我曾在别的问答中介绍过罗贯中的生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对如下问题的答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因此,他写他,也就是在写另一个时空里的自己。

同时,悲剧比喜剧更震撼人心,罗贯中非常清楚这一点,他要把诸葛亮生命的最后一刻,终止在遗憾这种感觉上,让观众扼腕、顿足、叹息。这样,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小说变得更加生动,更能激发读者对角色的认同感。


2. 在扬刘抑曹的主题思想下,揭示天命难违

众所周知,分久必合,三国归晋,司马氏是乱世的终结者,和最后的胜利者。那么在前大半部书中始终一路开挂的蜀汉命运,最终还是要和历史的真实轨迹相重合。即使作者和读者多么地不情愿,司马懿也不能死在上方谷中。


3. 真实的历史:并没有上方谷之战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明令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魏军只有与蜀军偶尔交锋,基本上坚守不出。

也可以认为:罗贯中有可能是为了避免让诸葛亮的最后一战显得太过平淡,因此精心设计了这一场流血不多,却是让书中双方,书外读者都惊心动魄的战斗。


祁山风劲肃秋酣,暗淡阵云五丈原。

零露漙兮纹彩密,固是草枯骢马肥。

蜀军旗帜黯无光,鼓角之声今寂微。可怜丞相病危笃!

——《星落秋风五丈原》




万里长空夜未央


这是天意,而不是诸葛亮的过错。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那是把所有蜀国的敌人吊着打,论智谋,论治国,论人品,都是蜀国一宰辅,三国一奇葩。这么牛的人物,就连司马懿的主子曹操老师称赞数次的孙仲谋都算计不过诸葛亮,为什么诸葛孔明单单干不过司马懿呢?

救了司马懿一命的当属上方谷的一场大雨。为什么雨下的这么巧?这里孔明放火烧丫的,那里哗啦一声下雨了,不仅烧不死司马懿,还让他给跑了?


这就得从上方谷的地形说起。上方谷是个什么地方?

首先,栈道那叫一个多,魏蜀打仗的地方,动不动就有蜀道,从蜀道上走路,已经难于上青天,更何况作战呢!

其次,上方谷背后就是太白山,根据现在的数据,太白山平时的湿度就在百分之七八十,下雨那是常事。山上下的多是对流雨。降水的必要条件,除了大量的水蒸气,还得有热度。诸葛亮打算怎么打司马懿呢?没错,又是火攻。山底下一方火,热气奔流至上九重天,遇上半山腰的水蒸气,哪能不下雨?再加上古时候作战必然要摇旗呐喊,比的就是谁声音大。就算降水条件达不到,也活活地把水震下来,本来没雨,也就有了。

诸葛孔明乃是“智圣”,可惜此君是南方人,俗语道:南人会看地,北人会看天。一个南方人率军北伐,能够北伐就已经实属不易,舟车劳顿,天气条件考虑不周全,那也没办法。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智商,那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诸葛亮是千古流芳的忠臣,司马懿是遗臭多年的奸佞,自己搞了个晋朝,都只敢强调孝顺这一条。忠心二字,司马家族一说都脸红。

诸葛亮和司马懿,好比一个年级第一,一个年级第二,司马懿考一百四十八,那是因为发挥超常,外加两分,打死都不会的知识盲区。诸葛亮之所以能考一百五,那是因为试卷只有一百五十分。

虽然干架的两位大大在智的方面存在天堑一样的差距,但是打仗不光靠脑子,还靠别的。

起决定作用的当属国力。司马懿背靠当时国力最盛的魏国,中原地区粮食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国际地位约等于现在的美国。蜀国除了几匹绸缎尚能够拿得出手,一无是处,举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靠诸葛亮殚精竭虑的苦苦支撑,就连馒头都是诸葛亮发明了教给新开化的”蛮夷“做着吃。孔明先生为了先主遗愿,数次北伐,这可是在魏的地盘打魏呀。带的粮食不够吃了,就把魏的麦子给割了吃,何等的艰苦呀,但是还是勇猛的进攻之。

司马懿就不一样,自从第一回合诸葛亮正面交锋被诸葛亮给怼得不轻,以后每次的策略都是,打不过你,我躲,等你干粮吃完,我再出来,做出一副追赶你的样子。诸葛亮不仅以弱打强,还要以步兵对抗骑兵,也就是说,蜀国根本没资格跟魏干仗,虽然不是以卵击石,但也相当于越南到华盛顿炮轰总统府。

第二点,就是心理素质。司马懿自从缩头大法练熟了,用起来那是信手拈来,穿上桃色女装逃走都不在话下的。要知道那时候对统治者的品格相当看重,我思考了一下,丢人程度直逼秦桧的胯下之辱。但是就是这么羞耻的事情,司马懿一次一次的做。他不敢跟孔明干架,但是希望耗死蜀国。

杜甫都说了,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十多就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然而司马懿呢?继熬死了孔明之后,又熬死了主子曹操。曹操老师为了一统天下都把天下人给负了,但到了最后也没能统一三国。得了便宜的正是操心少、活得长、能跑就不打的司马懿。不仅司马懿能熬,他儿子都一个比一个沉得住气,尽管手握大权,就是不造反,不改国名。天下最后归了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偏偏诸葛亮不知道。诸葛亮当年用火攻这么高质量的手段去对付司马懿,但司马懿呢?直接从后门跑。本来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诸葛亮派几个精兵强将就可以擒住贼王。可惜司马懿不走君子的路。时也,运也。真君子,往往干不过假权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