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把司馬懿圍死在上方﨏,難道真是因為下雨不殺他?

小文大王


非不能也,實不可也!

在中國古代時期,火攻實際是冷兵器時代的一種重要作戰手段。也就是說其實在三國時期,當我們看到軍師們一次次的想到用火攻的方式來消滅敵人,實際上是十分尋常的一件事。但是軍師的作用便是如何讓自己的火攻取得應有的效果,達到殲敵於一役的目的。這就要考驗軍師的運籌帷幄和軍事謀略能力。


毫無疑問,無論是小說中的諸葛亮,還是現實中的諸葛亮。身為蜀漢的丞相掌握著蜀漢的軍政大權的諸葛亮,確實是十分優秀的人才。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比起來曹魏和東吳來說,蜀漢實際上有著天然的劣勢。無論是人口的多少,地盤的大小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來講,蜀漢可以說都是處於一種劣勢的狀態。

而且蜀漢的統治者劉備集團是外來貴族(可能也算不上貴族了)。其實在統治期間,一直與蜀中地區的土著貴族和當地百姓有著一些矛盾和衝突。當然蜀中地區並非只有漢人,還有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這些矛盾都是不容忽視的。諸葛亮治蜀期間就在不斷的有一些政策和策略去緩和國內的矛盾。其中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的北伐,都是通過戰爭維持蜀漢的軍事能力以及緩解國內的矛盾和壓力。


言歸正傳。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的過程中,成功的將司馬懿率領的曹魏大軍以誘導周圍山勢險峻的上方谷之中。布好了口袋陣的諸葛亮,將上方谷的出口封住,命手下的士兵將提前準備好的火點燃。熊熊的大火在上方谷的谷底燃燒。曹魏大軍以及他們的統帥司馬義都被困在大火之中,性命危在旦夕。

此時的諸葛亮及蜀漢的軍隊就在山谷周邊的山頂之上,觀看著這一幕。原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諸葛亮。甚至都有一點點可憐自己的老對手司馬懿。諸葛亮在靜靜的等待著熊熊大火將曹魏大軍燒死。也在期待著此次北伐的最終勝利。自己用大半生所追求的匡扶漢室的平生夙願似乎即將實現。


但是可憐司馬懿的不僅僅有老對手諸葛亮。上天也不願讓司馬懿父子及其率領下的曹魏大軍,死於上方谷之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澆滅了上方谷中熊熊燃燒著的大火。同時澆滅的也有諸葛亮內心一直以來的夙願和最後一點點希望。

既然上天已經救了司馬懿一命。諸葛亮也無力在與司馬懿展開軍事上的較量。因此只能看著大火被熄滅之後司馬懿父子及曹魏大軍逃出上方谷。而諸葛亮集站在山頭上的蜀漢大軍根本無能為力。有人說諸葛亮完全可以命人向山谷之中射箭射殺司馬懿和曹魏大軍。


但是我們且不說冷兵器時代的弓箭是否能夠保證從山頂射向山底之後依然保持巨大的殺傷力。或者蜀漢大軍是否有足夠的弓箭手和箭矢數量。單從已經病體纏身的諸葛亮內心對於北伐無望的絕望來講,無論這樣的方案能不能實施,諸葛亮都已經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切的結局。司馬懿家族主政下的曹魏,國力蒸蒸日上。而蜀漢由於常年的征戰日趨疲憊。這樣客觀的數據對比,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憑藉一己之力,帶著疲弱的蜀漢大軍一直在匡扶漢室的道路上艱難的支撐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已經做到了人臣之極致。值得後人尊敬和讚揚!


珞珈山的貓


出題人應該將地址搞錯了,是困在上方谷,我查閱原版三國演義上方谷之戰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講的是後三國時代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的時候。

<strong>

那麼我們先來看一看,司馬懿是怎麼被困上方谷的?

上方谷之戰是孔明第一次引司馬懿出來對戰,同時也是他最後一次引他來出戰。司馬懿在前五次抵抗諸葛亮的時候,他心知肚明,諸葛亮的陣前用兵,當今天下恐怕無人能敵。

孔明最大的弱點始終在他的後方,所以除了跟他耗,一直拖後期甚至大後期,否則沒有別的出路。況且司馬懿也派過別的大將出戰,能贏諸葛亮的好像還真沒有,就連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在木門道都中計了,最後都涼涼了。

這也是司馬懿一直堅守不出戰的原因,畢竟出戰就是送人頭獻祭嘛。諸葛亮眼看著司馬懿就是不出來,也很著急啊,於是千想萬想,想出了一個連環的套路:

第一步,先是造出一堆木牛流馬,讓高翔領著軍隊運軍糧還交代高翔一定要讓魏軍知道咱們用這個東西運糧,最好讓魏軍連糧帶車一起搶走。<strong>

第二步,派大將王平,把魏軍運的糧食全部劫走,具體是這麼操作的,諸葛亮當時已經料到司馬懿肯定會派人仿製出一大堆木牛流馬也用來運糧食,但司馬懿萬萬想不到的是,這個運糧器的是有機關的,這個機關就在木牛流馬“嘴”裡的“舌頭”部位,旋轉一下它就怎麼推也推不動,王平就帶了一隊人冒充檢查司馬懿大軍糧草的,然後就偷偷摸摸在木牛流馬上動了手腳,運糧器動不了就使得魏軍很驚慌,王平趁機把糧草劫走了。按說這就已經血賺了,可是這還沒完事兒。<strong>

第三步,大軍糧食全沒了,就算司馬懿他平時喜怒不形於色,此時也是氣炸了,他要下定決心把這個糧食奪回來。於是孔明就把上方谷佈置一個糧草大營,然後山谷周圍全都佈滿了引火物,做成致命的陷阱。然後還讓馬岱引一支部隊蹲草叢做伏兵。最後一步就是讓魏延詐敗做誘餌,把司馬一家引入上方谷。

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本來司馬懿父子是妥妥的掛了,但是老天彷彿給換劇本了,突然下起了雨,把這個大火給澆滅了。最後諸葛亮看到此景,口吐鮮血,當場自閉,沒過多久就收拾收拾跟姜維交代了後事去世了。

說到這裡有人就問了,諸葛亮不多智近妖嗎,為啥最後沒把司馬懿弄死呢?難不成沒下雨?要麼就是放水了?那不對呀就算下雨了,那馬岱的伏兵是不是也可以用箭射死司馬懿?

這當然不可能是諸葛亮放水了。之前都說了,諸葛亮為了上方谷這一戰可謂煞費苦心,說不準多少億的腦細胞都耗掉了,怎麼可能放水呢?這個跟空城計不一樣,你要說空城計是司馬懿為了保全自己故意沒看破諸葛亮的計謀給他放了水,尚且可以理解。

關於下雨這件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諸葛亮的天氣預報沒算準(更準確的說是沒有想到下雨這種極小概率事件就這麼巧那天發生了)。也許是諸葛亮年輕的時候物理沒太學明白,上方谷它是個山谷,冷空氣沉積在谷底,大火一起,空氣溫度急劇上升,引發空氣強烈對流形成雨雲,很有可能因為這個下了暴雨。

但是如果要是從古人的心理角度考慮有木有這個可能——古代人還是比現代人畏懼天的,就是哪怕滅族也不能逆天。當時下了場暴雨,就是諸葛亮也好,馬岱的埋伏部隊也罷,他們的內心真的就是一首涼涼送給自己,尤其諸葛亮,“知天意逆天難”,諸葛亮覺得天意難違於是也就有點想要放棄治療了,反正在他看來蜀漢是必亡的,他只是想報答先帝劉備知遇之恩,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至少他活著的時候不能輸。

還有一個客觀的事實不能忽略,當時諸葛亮數次北伐的情況,可都是魏國的兵力是蜀國的數倍,諸葛亮深知要想滅掉司馬懿,只能用奇招,既然火都沒有了,就算馬岱的軍隊能放箭,奈何也沒有那麼多部隊呀,司馬懿雖然被圍,不過沒有火了想突圍也不難。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只是《三國演義》當中羅貫中設計的一個情節,作者是想給蜀漢增添一絲悲劇色彩,體現出天意難違這個立意,認真你就輸了。

其實上方谷這一情節的靈感來源,應該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滷城之戰”,司馬懿確實出戰了,也確實是大敗了司馬懿,不過沒有火攻這個環節,下了大暴雨倒是有的,這就使得蜀漢水路運軍糧出現了障礙 ,再加上李嚴誤了軍糧,最後滅掉司馬懿近在眼前,最後卻卡在了軍糧上,無功而返了。


無筆史官


有人說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奇門遁甲、五行八卦之術,可就是沒有學好物理,上方谷,谷深、開口小、中間寬闊、兩邊高,想象一下這樣一個類似“葫蘆”形狀的地方,很少會下雨,然而谷內一旦起火,裡面氣溫急劇上升,熱氣流升到一定高度,氣溫降低後就凝結成了水滴,加上上方谷火勢太猛,煙霧繚繞,提供了大量的凝結核,水滴形成速度加快,接下來的就是傾盆大雨,這實在是諸葛亮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可謂是“成也孔明、敗也孔明”。

其實並非如此,諸葛亮在上方谷一場大雨之後,感慨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其中意思很明顯,其實很多人認為即使是下雨,司馬懿也不見得能逃脫,這主要還是諸葛亮心灰意冷,從這12個字就能看出諸葛亮已經心如死灰,不願與天鬥,完全一副聽天由命的頹廢狀態。

謀事在人

諸葛亮北伐,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戰幾次之後,深知不是其對手,於是閉門不出,諸葛亮本就為了北伐操碎了心,現如今,司馬懿很明顯是在和自己比消耗,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戰爭,諸葛亮如果糧草得不到補給,很有可能就得撤退,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

隨後諸葛亮絞盡腦汁,創造除了木牛流馬,這個運糧神器,據說可以日行百里,夜行八十,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的小心思,不就是想毀掉自己的糧草嗎?於是他計劃將糧草放在上方谷,引誘司馬懿出戰。果不其然,司馬懿決定斷了諸葛亮的糧草,然而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計劃之中。

為了萬無一失,諸葛亮在上方谷設了伏兵,還有硝石製成的炸藥,又讓魏延前去騷擾司馬懿,將他們引進上方谷,這一系列操作,諸葛亮可謂是做到了極致,所謂“謀事在人”,應該也就是如此吧。

成事在天

一切準備妥當,司馬懿被魏延引進了上方谷,剛發現不對勁,就聽見“轟轟轟”的聲音,緊接著就是一場大火蔓延到各個角落,司馬懿仰天長嘆,諸葛孔明果然是智慧近妖,自己不是他的對手,對生還喪失了希望的司馬懿徹底絕望,就在此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馬懿心中歡喜,天助我也,於是率領大軍衝出重圍,倉皇而逃,這就是所謂的“成事在天”。

不可強也

重點就在這個“不可強也”,諸葛亮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發生,自己處心積慮的謀劃這一切,然而上天助曹不助我,這是唯一斬殺司馬懿一家的大好時機,卻因為老天下了一場雨,徹底破滅,此時的諸葛亮內心近乎崩潰,根本就沒有想要包圍組織活動,只想著既然天不助我助爾曹,似乎想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終究鬥不過天,還是聽天由命吧。

這也是諸葛亮一貫信奉的宗旨,他的認知,凡事自己努力即可,成與不成還是取決於上天,其實諸葛亮內心低迷絕望是真,但是還有一點就是司馬懿兵力比蜀軍要多,即使要包圍也不一定能拿下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等士兵,士氣大增。也有人說可以射箭,但是諸葛亮根本沒有準備這些,他認為只要司馬懿進了上方谷必死無疑,所以也不是因為下雨才不殺司馬懿,而是諸葛亮接受天意。


羽評郡主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戰,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計謀過人,借東風,發明木牛流馬,運糧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是諸葛亮定計上方谷火燒司馬懿。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帶兵35萬駐紮於祁山,司馬懿調集40萬兵馬,駐紮在長安以西渭水一帶,兩軍對壘諸葛亮準備決一死戰,可是司馬懿一直堅守不出他想耗盡諸葛亮的糧草讓他不戰自退。諸葛亮開始想計策,他用他那雙智慧的雙眼掃描著周邊地形,用他那神奇的高速運轉大腦思索著速戰速決的妙計。當他掃描到渭河以南發現葫蘆谷這一特殊地形時,心中大喜。葫蘆谷兩邊高、中部低,入口窄、腹地闊,葫蘆谷入口小僅容一人一馬通過,但是它的容量大,進去後能容納千人,入口小不好逃生。諸葛亮迅速構思出一條妙計,火燒司馬懿,這下一定能把死對頭他滅在火海之中。


他令人在谷底藏好硫磺,乾柴,等易燃物。一切準備就緒,用誘敵深入的戰術請君入甕,把司馬懿父子及他的士兵們引入上方谷,諸葛亮立刻命人在入口處投上大石和木頭把出口堵的死死地,同時往谷內投入火把,一時間谷內燃起熊熊烈火,司馬懿父子驚呆了,司馬懿無奈抱二子痛哭,他們以為要把小命交在這裡,正在這時狂風大作,天降大雨,澆滅了大火,司馬懿父子勇猛地殺了出去。

這也太巧了,就連諸葛亮都驚歎地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不是不殺司馬懿,是因為殺不了他,他逃跑了,如果不是這場大雨司馬懿父子必死無疑。



諸葛亮千算萬算卻遺漏了地理方面的因素。好多地理愛好者解釋葫蘆谷這種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谷內的熊熊烈火讓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因此出現了狂風大作的現象。當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汽提供了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突降大雨,諸葛亮最終敗給了地理。

這只是演義裡的片段,說的是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實際上諸葛亮北伐五次,魏明帝兩次命令司馬懿一定要堅守不出,還派人專門監督司馬懿,司馬懿也自知逗不過諸葛亮,保持堅守。諸葛亮屢次挑戰,甚至命人給司馬懿送去婦女衣飾,諷刺他像女人一樣膽小,司馬懿仍不為所動。兩軍相持3月多,諸葛亮始終未能與司馬懿展開決戰,終於因勞累病重而死於五丈原。

羅貫中想把諸葛亮塑造的更智慧,讓他最後的人生也大放異彩就虛構了這段,無論怎樣虛構,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司馬懿熬死諸葛亮,熬死曹操三代是事實,如果讓諸葛亮殺了司馬懿父子,歷史要改寫了。


小姐姐講史


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一場悲劇,但對歷史進程來講,卻是一件好事。

司馬懿與諸葛亮幾次交手之後彼此之間也有了瞭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司馬懿的魏軍節節敗退,於是司馬懿就覺得保守一些,且站且退且守。可不要覺得司馬懿的舉動很窩囊,他知道蜀軍長途跋涉來討伐我們,論補給他們絲毫不能和我們比,在加上孔明的北伐政策本來就不是全員都支持的,因此遲遲拿不下司馬懿他的心理壓力也很大,曹軍乘堅策肥而我窮鄉僻壤和我比消耗,那我哪比的起啊,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戰爭裡,如果諸葛亮糧草得不到補給,很有可能就得回家了,一切又將前功盡棄。

緊接著諸葛亮按照黃月英的思路製造了木牛流馬,這個運糧神器傳言可以日行百里,並且靠木馬來誘司馬懿劫糧,結果司馬懿果斷中計,被引入了上方谷。為了萬無一失,諸葛亮在上方谷設了伏兵,還有硝石製成的炸藥,又讓魏延前去勾引司馬懿,將其引進上方谷,正所謂“謀事在人”,這一系列操作可謂做到了極致。

一切準備妥當,司馬懿被魏延引進了上方谷,當發現不對勁時,卻為時已晚。這個時候,四周喊殺聲震天,緊接著就是一場大火蔓延開來,司馬懿仰天長嘆,諸葛孔明果然是智慧近妖,自己不是他的對手,對生還喪失了希望的司馬懿徹底絕望,就在此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馬懿心中大喜,天助我也,於是率領大軍衝出重圍,倉皇而逃。

諸葛亮在上方谷一場大雨之後血壓升高氣火攻心,倘若此時能除掉司馬懿,這無疑對魏國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天命難違,古人對天有敬畏之心,既然是天意還是聽天由命吧。

所以,諸葛亮此戰之後頗有一蹶不振的意味,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他的意志,卻因為過度北伐消耗了蜀國的國力,並且在諸葛瞻和黃皓的排擠下只得選擇交付兵權去屯田,最終蜀國被魏國所滅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邏輯文史游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戰前形勢

首先說一下當時形勢,諸葛亮希望趁著江南孫吳起兵攻曹之際速戰,與吳遙相呼應,採取的是攻勢。司馬懿一方需要盤據險要不戰以疲敝蜀兵,採取的守勢。然而雙方交戰的地形複雜,可以說是易守難攻。諸葛亮要想完成戰略目標相當困難。諸葛亮發揮才智,採用木牛流馬,奪取了許多魏軍兵糧,解決了短期糧食問題,又放出煙霧彈,令士兵就地開墾屯田,似乎有長期對峙的打算。於是司馬懿感到很大威脅,想改變原先的策略準備設計敗蜀兵。

雙方過招

當時,蜀兵大寨駐紮在戰略要地祁山,屯糧之地正是在故事發生地--上方谷,諸葛亮作為軍中主帥,沒再祁山大營,而是駐紮在上方谷。

司馬懿看到蜀兵部署,計上心來:佯攻蜀軍必救之地--祁山大營,實則要去上方谷破壞蜀軍糧草。

諸葛亮那是眼睫毛都是空的,渾身都是心眼。看到魏軍發動,將計就計。一方面,安排在上方谷轉移糧草,佈置乾柴烈草,木炭硫磺,火箭火炮,要用最小的人力藉助地形實施火攻,滅掉偷襲糧倉的敵人。另一方面,安排大軍,如果看到這次出兵攻擊的是司馬懿親自帶兵,那麼集合佯裝救應岐山大營的軍馬集結猛將去偷襲攻打魏軍的大本營——渭南大營。

其實孔明一是無法預料魏軍出擊是司馬懿親自帶隊,二是更無法預料偷襲上方谷的就是司馬懿父子。否則,直接改成神話得了,金聖嘆評價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多智近妖,說明諸葛亮是厲害,但還不是神仙,要能料到司馬懿親自去上方谷燒糧,那諸葛亮就直接是妖精了。《三國演義》要這麼寫,也就《封神演義》的水準,成不了四大名著了。

另一方面,三國演義沒有脫離三國歸晉的歷史事實,要燒死司馬懿,後邊都得胡編啊。

所以,書上寫的魏延用500人把司馬懿引到上方谷,後面沒再寫魏延,因為軍師的命令是‘見司馬懿帶兵’去打劫魏軍渭南大營啊,他魏延就去打渭南大營了。

剛剛放火,司馬懿父子那是抱頭痛哭,以為必死。誰曾想,神奇的事發生了,狂風,黑霧,大雨。司馬懿父子一看有一線生機,立刻率軍突圍,而且又有魏軍大將張虎、樂綝引兵接應,當時,馬岱軍少不敢追擊。於是司馬懿逃出上方谷。

然而蜀軍的這一仗的目的達到了,搶佔了魏軍的渭南大營,司馬懿不得不收拾兵馬,移軍北岸。

暗合全書主題

司馬懿被困上方谷,時諸葛亮那是高興壞了,以為一把火殺死丫的,大軍已經都派去打魏軍渭南大營了,短時間沒法調回來,而且沒多大必要了。誰曾想,天降大雨,司馬父子僥倖脫逃。等司馬懿跑了,諸葛亮才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要是手邊還有大量兵將,諸葛亮那是指定要弄死司馬懿的。

可見諸葛亮也不是神,無法做最完美的決策。

而這麼一寫,也不就是三國演義開篇,臨江仙的詞裡唱的嗎,‘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別看一個人多麼強大,在日出日落的天道輪迴之中,那真是算不得什麼啊。

諸葛亮已經把作為一個人的極限能力用盡了,仍然有做不到的事情,這正是三國演義作者的高明。而電視劇改編之後,好像諸葛亮還有能力殺死司馬懿,是諸葛亮自己放棄了,這個不如原著的立意深遠。


夜航船水手


這場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最精彩的對手戲,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鬥得過人,終歸鬥不過天。且看《三國演義》如何記載。

這諸葛亮六出祁山,領兵蜀國精銳三十四萬,以姜維和魏延為先鋒,兵分五路,大舉北上。他一連下了五個大寨,按左、右、中、前、後排列;然後從自斜谷到劍閣,一連又下了十四個大寨。



魏國曹睿聞訊後,派出司馬懿為軍師,夏侯霸、夏侯威為先鋒,領兵四十萬抵抗蜀軍,曹睿在大軍臨行前,再三告誡司馬懿:

卿到渭濱,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志,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計莫善於此也。

曹睿這番告誡還是相當高明的,司馬懿嚴格按照領導的最高指示,在渭水邊安營紮寨,又在渭水之上搭起九座浮橋,讓夏侯霸、夏侯威在渭水另一側安營紮寨,又在營後建了個防衛的城池。後來又擔心蜀軍直接渡過渭水,攻佔北原,阻斷魏軍退路,派出郭淮、孫禮帶兵在北原下寨。然後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諸葛亮先發制人,他派出一隻軍隊佯攻北原,實際攻打渭水敵寨,沒想到被司馬懿識破計策,早先做了準備,蜀軍輸了一陣,折兵一萬。

後來,司馬懿派出偏將軍鄭文詐降,以作內應,但反被諸葛亮識破,遂將計就計,魏軍大敗,死傷一萬。

經兩次交鋒,雙方一勝一負,算是打了個平手。後來司馬懿學聰明瞭,高掛免戰牌,堅守不出,任蜀軍將他祖宗十八代都罵了遍,還是不出戰,只待蜀軍糧食吃完,自行退去。諸葛亮有點著急了!



這天,諸葛亮四處察看作戰地形,突然看到一山谷形狀如葫蘆一般,肚子大,口小,名曰上方谷,心中大喜,計上心來。他讓人在谷中堆積乾柴等易燃之物,又放置烈性火藥,安置妥當之後,就等司馬懿送上門來了!如何讓其不請自來呢?這司馬懿之所以做縮頭烏龜,是因為他認定諸葛亮糧草不足,早晚會退軍。所以當務之急是解決糧草問題。

於是諸葛亮首先讓人制造了木牛流馬,這木牛流馬不吃不喝,往來運輸糧食,不知疲倦。司馬懿看到了,大驚失色,這蜀軍糧草充足,一時半會就不會退兵了。於是派兵搶了幾隻木牛流馬,讓工匠仿造了兩千餘隻,也用來運輸糧草。



諸葛亮大喜,原來這是他的妙計,這木牛流馬是故意讓司馬懿搶去的,那木牛流馬內有一舌頭,如開關一般,只要舌頭一扭轉,木牛流馬便動也不動,這司馬懿並不知。於是諸葛亮派出王平領兵驅散用木牛流馬運糧的魏軍,見魏軍聚集後又來搶奪,便將木牛流馬舌頭一扭,跑了,這魏軍搶回木牛流馬,可不管如何拖拉,如死豬一般,始終動也不動,魏軍十分詫異,以為有鬼。

這時,突然一聲巨響,白煙消散處,許多妖魔鬼怪殺出,青面獠牙,張牙舞爪,有持寶劍的,有持黑白旗子的,魏軍以為真是神兵下凡,紛紛抱頭鼠竄。其實哪有神兵,都是諸葛亮讓人假扮的!這樣蜀軍搶到了許多糧食。



諸葛亮又讓士兵和魏國農民一起種田,蜀軍種一分地,魏國農民就種二分地,互相併不干擾。這回司馬懿著急了,難道這諸葛亮準備在這過日子了!

在下屬的一再鼓動之下,司馬懿終於按捺不住了,派出小股部隊搶奪蜀軍木牛流馬,蜀軍故意逃跑,半個月來,搶了蜀軍許多糧草。這天,司馬懿又俘獲了十幾個蜀軍,一一盤問,才知諸葛亮不在祁山寨中,而是安營在上方谷,糧食也存在那裡。司馬懿大喜,終於準備大舉出動。

司馬懿先派兵佯攻祁山大寨,吸引蜀軍主力,然後他帶著司馬昭和司馬師領兵攻擊上方谷。司馬懿自作聰明,以為此番必能擒獲諸葛亮,哪想他這些鬼點子,諸葛亮一清二楚,他早就佈置好了口袋,只待司馬懿往裡鑽了!



魏延領兵遇見司馬懿,只交戰幾合,便且戰且退往上方谷,司馬懿帶兵急追,追著追著,突然魏延等不見了,這時候只見火箭齊發,地上的柴草全都著了起來,越燒越旺,眼看就要引燃火藥了。司馬懿摟著兩個兒子,痛哭道:“咱爺仨,今天要命喪於此了!”

這時候,突然黑氣上升,雷聲陣陣,大雨傾盆而下,瞬間澆滅了大火。司馬懿趁機逃之夭夭。

諸葛亮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諸葛亮機關算盡太聰明,但還是算不過老天。



其實以上全是《三國演義》杜撰的,根本沒有這回事,真實的歷史是,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毫無辦法,鬱鬱而終!


一半秋色



諸葛亮為何將司馬懿圍困在上方谷,沒有殺掉他真的是因為一場大雨嗎?

谷口風狂烈焰飄,何其驟雨降青霄。諸葛亮屢次北伐中原,都基本是司馬懿上陣迎敵,二人真可謂是棋逢對手,將迎良才,輾轉數年,不分勝負。234年春,諸葛亮舉行第四次北伐,這一次卻因積勞成疾,病逝在五丈原,忠於司馬懿耗死了孔明。而這最後一次北伐,也險些要了司馬懿家族的命,這就是有名的上方谷之戰。諸葛亮想盡辦法火燒司馬懿,卻不幸被大雨澆滅,司馬懿得以逃脫,諸葛亮不殺司馬懿真的是因為大雨嗎?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為何將司馬懿圍困在上方谷。諸葛亮第六次北伐,雙方在渭水兩岸擺開陣勢,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單人即可運糧,解決了糧草供給不足的問題,又在渭水旁屯田養兵,準備持久戰。司馬懿也暗自偵查諸葛亮的軍力部署,卻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形狀如葫蘆的谷口,而山谷裡面正是諸葛亮的屯糧,此谷又稱上方谷。


司馬懿甚至糧草的重要性,於是一面派軍隊猛攻諸葛亮的中軍大帳,另一面卻私底下偷襲上方谷,斷蜀軍的糧草。而諸葛亮也覺察到了司馬懿的用意,於是事先在上方谷佈置好火藥、硫磺粉等易燃物,待到司馬懿大軍攻入谷中,縱火燃燒。司馬懿大軍陷入一片火海,諸葛亮又令蜀軍在谷口嚴密把守,司馬懿奄奄待斃,卻不料天降大雨,將山谷中的火盡皆澆滅。這樣司馬懿得以逃脫,諸葛亮仰天長嘆:蒼天助曹不助劉,不可強也!



其次分析諸葛亮不殺司馬懿是否真的是因為下雨。司馬懿本來應該命喪上方谷,卻僥倖逃脫,時也命也,諸葛亮沒有殺掉司馬懿,有以下幾種說法,先做簡要分析。

第一種說法,諸葛亮雖懂得天文地理,卻不瞭解上方谷下雨的原理。上方谷是一個絕好的打伏擊地點,整個地形似葫蘆轉,只有一個狹窄的入口可以出去,中間低,四周高。諸葛亮將司馬懿引入谷中,縱火燃燒。然而卻不料瞭解下雨的原理。山谷中溫度升高,空氣隨著火勢衝出山谷到達山頂,而底部兩邊的空氣接連不斷的補充過來。

這樣高溫的空氣在上方谷上面遇到冷空氣,凝結雨滴,致使大雨傾盆。而一場大雨後,諸葛亮也曾說:祁山已經幾個月不曾下雨,為何今日大雨傾盆。也就是說諸葛亮夜觀天象,是沒有雨的,突然來的大雨也就只能這麼理解了,於是有人分析,正是由於諸葛不瞭解山地下雨的原因,才沒有殺掉司馬懿。



第二種說法,諸葛亮被一場大雨打擊後,認為司馬懿命不該絕,故而沒有殺害。上方谷大雨後,諸葛亮認為蒼天助曹不助劉,以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確實難以解釋,孔明認為司馬懿命不該絕,就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殺掉司馬懿。

持這個觀點的人認大火雖然被澆滅,但司馬懿依然被困在谷中,諸葛亮命人在谷口萬箭齊發,還是有希望斬殺司馬懿的,或者說中途在設置伏兵,而諸葛亮並沒有再採取任何措施,讓司馬懿白白遛掉。也就是說諸葛亮被一場大雨鎮住了,認為曹魏命不該絕,司馬懿命不該絕,於是才發出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之戰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根據書中描寫,諸葛亮是真心期望能夠在上方谷殺死司馬懿

《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節選:

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後人有詩嘆曰:“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從書中看出,這裡沒有“捉放曹”的段子,也沒有惺惺相惜之情,拼得就是勝負手。只可惜在故事中,因為突如其來的大雨,諸葛亮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圖一:這場雨,熄滅的其實是諸葛亮心中的北伐之火


為了消滅宿敵,諸葛亮已經作了最大程度的部署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是這樣的:

1. 安排高翔運糧來迷惑敵人

孔明又喚高翔分付曰:“汝將木牛流馬或二三十為一群,或四五十為一群,各裝米糧,于山路往來行走。如魏兵搶去, 便是汝之功。”

2. 把山谷中的糧草大營佈置成致命的陷阱

孔明見司馬懿不肯出戰,乃密令馬岱造成木柵,營中掘下深塹,多 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鋪,內外皆伏地雷。

3. 馬岱作為伏兵

“可將葫蘆谷後路塞斷,暗伏兵於谷中。若司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將地雷乾柴一齊 放起火來。”又令軍士晝舉七星號帶於谷口,夜設七盞明燈于山上,以為暗號。

4. 魏延作為誘餌

懿挺槍接戰。不上三合,延撥回馬便走, 懿隨後趕來。延只望七星旗處而走。懿見魏延只一人,軍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馬師在 左,司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齊攻殺將來。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

四個步驟安排得當,層層設計,欲將司馬懿置於死地,也不存在放水的可能。


可惜天不遂人願,突如其來的大雨救了司馬懿,伏兵也未能發揮作用

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大喜曰:“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衝殺。張虎、樂綝亦各引兵 殺來接應。馬岱軍少,不敢追趕。

由此可見,諸葛亮是真心想殺人,司馬懿也是命大才逃過一劫。

至於書中唯一可能會產生懷疑的地方,就是馬岱沒有追擊司馬懿,其實也可以理解。因為大火剛滅,曹軍絕處逢生之下,求生的意志無比強烈,一定是奮力突圍;而蜀軍見到本來已經算是裝盤的鴨子突然起飛,再加上古人多少迷信天命之說,一定是全體驚駭之餘,暗想:這場大雨或許昭示著司馬氏命不該絕。

此消彼長之下,再加上人數方面的優勢,馬岱攔不住司馬懿也在情理之中。



為什麼羅貫中會在小說中虛擬出這一場精彩的戰爭呢?

1. 文學性方面,烘托諸葛亮的悲劇性主角形象,昇華小說的高度

“多智近妖”的軍師諸葛亮,在小說中的形象可謂高大鮮明。但即使如此,他的人生也終有不得不落幕的時候,他畢生為理想奮鬥,卻終看不到理想實現的那一天,這與作者羅貫中的人生是何等相似。

注:我曾在別的問答中介紹過羅貫中的生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對如下問題的答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安排劉安殺妻讓劉備吃人肉的情節?”

因此,他寫他,也就是在寫另一個時空裡的自己。

同時,悲劇比喜劇更震撼人心,羅貫中非常清楚這一點,他要把諸葛亮生命的最後一刻,終止在遺憾這種感覺上,讓觀眾扼腕、頓足、嘆息。這樣,作者的目的就達到了,小說變得更加生動,更能激發讀者對角色的認同感。


2. 在揚劉抑曹的主題思想下,揭示天命難違

眾所周知,分久必合,三國歸晉,司馬氏是亂世的終結者,和最後的勝利者。那麼在前大半部書中始終一路開掛的蜀漢命運,最終還是要和歷史的真實軌跡相重合。即使作者和讀者多麼地不情願,司馬懿也不能死在上方谷中。


3. 真實的歷史:並沒有上方谷之戰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魏明帝明令司馬懿堅壁拒守,以逸待勞,魏軍只有與蜀軍偶爾交鋒,基本上堅守不出。

也可以認為:羅貫中有可能是為了避免讓諸葛亮的最後一戰顯得太過平淡,因此精心設計了這一場流血不多,卻是讓書中雙方,書外讀者都驚心動魄的戰鬥。


祁山風勁肅秋酣,暗淡陣雲五丈原。

零露漙兮紋彩密,固是草枯驄馬肥。

蜀軍旗幟黯無光,鼓角之聲今寂微。可憐丞相病危篤!

——《星落秋風五丈原》




萬里長空夜未央


這是天意,而不是諸葛亮的過錯。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那是把所有蜀國的敵人吊著打,論智謀,論治國,論人品,都是蜀國一宰輔,三國一奇葩。這麼牛的人物,就連司馬懿的主子曹操老師稱讚數次的孫仲謀都算計不過諸葛亮,為什麼諸葛孔明單單幹不過司馬懿呢?

救了司馬懿一命的當屬上方谷的一場大雨。為什麼雨下的這麼巧?這裡孔明放火燒丫的,那裡嘩啦一聲下雨了,不僅燒不死司馬懿,還讓他給跑了?


這就得從上方谷的地形說起。上方谷是個什麼地方?

首先,棧道那叫一個多,魏蜀打仗的地方,動不動就有蜀道,從蜀道上走路,已經難於上青天,更何況作戰呢!

其次,上方谷背後就是太白山,根據現在的數據,太白山平時的溼度就在百分之七八十,下雨那是常事。山上下的多是對流雨。降水的必要條件,除了大量的水蒸氣,還得有熱度。諸葛亮打算怎麼打司馬懿呢?沒錯,又是火攻。山底下一方火,熱氣奔流至上九重天,遇上半山腰的水蒸氣,哪能不下雨?再加上古時候作戰必然要搖旗吶喊,比的就是誰聲音大。就算降水條件達不到,也活活地把水震下來,本來沒雨,也就有了。

諸葛孔明乃是“智聖”,可惜此君是南方人,俗語道:南人會看地,北人會看天。一個南方人率軍北伐,能夠北伐就已經實屬不易,舟車勞頓,天氣條件考慮不周全,那也沒辦法。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智商,那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諸葛亮是千古流芳的忠臣,司馬懿是遺臭多年的奸佞,自己搞了個晉朝,都只敢強調孝順這一條。忠心二字,司馬家族一說都臉紅。

諸葛亮和司馬懿,好比一個年級第一,一個年級第二,司馬懿考一百四十八,那是因為發揮超常,外加兩分,打死都不會的知識盲區。諸葛亮之所以能考一百五,那是因為試卷只有一百五十分。

雖然幹架的兩位大大在智的方面存在天塹一樣的差距,但是打仗不光靠腦子,還靠別的。

起決定作用的當屬國力。司馬懿背靠當時國力最盛的魏國,中原地區糧食多,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足。國際地位約等於現在的美國。蜀國除了幾匹綢緞尚能夠拿得出手,一無是處,舉國政治經濟文化全靠諸葛亮殫精竭慮的苦苦支撐,就連饅頭都是諸葛亮發明了教給新開化的”蠻夷“做著吃。孔明先生為了先主遺願,數次北伐,這可是在魏的地盤打魏呀。帶的糧食不夠吃了,就把魏的麥子給割了吃,何等的艱苦呀,但是還是勇猛的進攻之。

司馬懿就不一樣,自從第一回合諸葛亮正面交鋒被諸葛亮給懟得不輕,以後每次的策略都是,打不過你,我躲,等你乾糧吃完,我再出來,做出一副追趕你的樣子。諸葛亮不僅以弱打強,還要以步兵對抗騎兵,也就是說,蜀國根本沒資格跟魏幹仗,雖然不是以卵擊石,但也相當於越南到華盛頓炮轟總統府。

第二點,就是心理素質。司馬懿自從縮頭大法練熟了,用起來那是信手拈來,穿上桃色女裝逃走都不在話下的。要知道那時候對統治者的品格相當看重,我思考了一下,丟人程度直逼秦檜的胯下之辱。但是就是這麼羞恥的事情,司馬懿一次一次的做。他不敢跟孔明幹架,但是希望耗死蜀國。

杜甫都說了,諸葛亮“出師一表真名世”,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五十多就累死在自己的崗位上。

然而司馬懿呢?繼熬死了孔明之後,又熬死了主子曹操。曹操老師為了一統天下都把天下人給負了,但到了最後也沒能統一三國。得了便宜的正是操心少、活得長、能跑就不打的司馬懿。不僅司馬懿能熬,他兒子都一個比一個沉得住氣,儘管手握大權,就是不造反,不改國名。天下最後歸了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之心,路人皆知。

偏偏諸葛亮不知道。諸葛亮當年用火攻這麼高質量的手段去對付司馬懿,但司馬懿呢?直接從後門跑。本來這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諸葛亮派幾個精兵強將就可以擒住賊王。可惜司馬懿不走君子的路。時也,運也。真君子,往往幹不過假權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