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的生態學簡述

蜉蝣的生態學簡述

圖1. 虹鱒魚(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是蜉蝣的一種主要捕食者。

蜉蝣的若蟲主要生活在流水底的岩石下、腐爛植物質或沉積淤泥中。少數幾種生活在湖泊中,但它們的種群規模都很大。如在伊利湖(Lake Erie)畔,多普勒天氣雷達(Doppler Weather Radar)在2003年記錄了一種蜉蝣(Hexagenia sp.)大規模羽化出現的情形。大多數種類的蜉蝣若蟲身上長有的槳葉狀鰓,但它們不具有呼吸的功能,因為若蟲可以通過體壁吸收足夠的氧氣。那麼槳葉狀鰓有什麼功能呢?若蟲可藉助這些鰓的運動來產生呼吸流(respiratory current),這種水流有利於在體壁和周邊水環境之間實現氣體(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擴散與交換。但是,在低氧環境中,如在水底的淤泥中,花斑蜉蝣(Ephemera vulgata)若也要靠其絲狀鰓來進行氣體交換以獲取氧氣。這些絲狀鰓是真正的呼吸器官。

蜉蝣的生態學簡述
蜉蝣的生態學簡述

圖2. 蜉蝣(Hexagenia sp.)曾在伊利湖畔大規模羽化發生。(上:該蜉蝣的♂蟲,下:伊利湖的地理位置)

蜉蝣的生態學簡述

圖3.花斑蜉蝣(Ephemera vulgata)。

大多數蜉蝣的若蟲是植食性的或腐食性的,它們在水下取食藻類或植物殘渣。但是,有少數種類的蜉蝣若蟲是捕食性的,它們可捕食搖蚊(chironomid)和其他昆蟲的幼蟲。網脈蜉屬(Povilla)的蜉蝣若蟲能鑽蛀到水下木頭中生活,它們在亞洲一些地方成了為害木船的害蟲。有些蜉蝣若蟲在生長過程中,食性也會發生變化,使得它們可以取食利用各種食物資源。 蜉蝣若蟲在水底的取食活動可消耗大量的有機物質,並隨著它們羽化出水把大量的氮素和磷素轉移到陸上環境中,所以說蜉蝣有助於清除水體中的汙染物。腹足軟體動物(gastropod molluscs)、石蛾(caddisfly)幼蟲、一些蜉蝣若蟲等對水底植物和藻類的取食,會對水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primary producers)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

在自然水生環境中,蜉蝣的若蟲存在很多種捕食性天敵,它們是水生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魚類是蜉蝣的主要捕食者,它們除了在水底吞食若蟲外,在水面還獵食快要羽化的末齡若蟲、亞成蟲和成蟲。能捕食底棲(bottom-dwelling)蜉蝣若蟲的肉天敵還有肉食性石蠅、石蛾、泥蛉、蜻蜓、一些捕食性水生甲蟲、水蛭、淡水螯蝦、兩棲類動物等。眾多捕食性天敵是蜉蝣若蟲死亡率的直接影響因子,而蜉蝣為逃離和躲避捕食者的行為反應也會影響到若蟲的生長速率。蜉蝣的若蟲對水體的汙染高度敏感,因此它們可用來進行水體的生物監測(biomonitoring)。蜉蝣若蟲羽化為成蟲後,等待它們的又有很多種陸生天敵,如鳥類、蝙蝠和其他捕食性天敵昆蟲。

蜉蝣的若蟲還存在多種寄生性動物,如線蟲類和吸蟲類等。它們的寄生影響了若蟲的行為,使得它們更有可能被捕食。有些線蟲寄生蜉蝣後,致使雄蟲變成了像雌蟲的準雌蟲(quasi-females),這些準雌蟲只能出沒在水邊而不能離開水生環境,因此也就不能完成它們的生命週期。蜉蝣幼蟲還可成為一種金線蟲(馬毛蟲)(horsehair worm ,Paragordius varius)的中間寄主。這種金線蟲的最後寄主是蝗蟲,被寄生的蝗蟲行為會變得異常,它們會自發地跳入水中而淹死。

蜉蝣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若蟲對水底初級生產者(植物)的取食影響;②它們的生物擾動(bioturbation)對其底棲生態系統的作用。

蜉蝣的生態學簡述

圖4. 蜉蝣羽化後出現在水上

蜉蝣的生態學簡述

圖5. 蜉蝣的若蟲,示槳葉狀鰓(paddle-like gi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