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16)如之何如之何

【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16)如之何如之何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註釋】⑴如之何如之何:一個“如之何”,意為“對此怎麼辦才好”之類的意思,兩個連用,表示在做事情之前的深思審慎的態度。⑵未:不,無。

【譯文】孔子說:“對那種在做事之前不多問幾個為什麼的人,我也就不知道如何去評價這種人了。”

【簡評】儒家講究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儒家的學說,是充滿了實踐精神的學說。但這種實踐,是建立在審慎小心,周密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孔子評價子產的時候曾經說過“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這中間的“恭”,就包含有審慎小心的意思。孔子將“恭”提升到“君子之道”的首位,說明審慎小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個人修養。他提倡“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對那種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冒充好漢的魯莽行為,他是不贊同的。因此欣賞“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他告訴子張說:“多聽聽自己還弄不明白的問題,對自己認為是想好的話也要少說,那麼過失就會很少了;多看看別人出的錯誤,對自己認為是可行的事情也要謹慎從事,那麼讓自己遺憾的事就會少了。說話過失不多,行為錯誤極少,做官之道就包含在這中間了。”

人們接觸到的問題,最初印象都是表象層次的。任何問題,都有它形成、積累、發展的過程。只看問題的表面,不深入去研究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治腳,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古代有一個士兵受了箭傷去找外科醫生,那醫生拿起剪刀咔嚓一下就將箭桿剪掉了,說:我已經給你治好了!表面上的箭桿是沒有了,可是箭頭還在身體裡邊呢!有些問題比較複雜,各種各樣的問題糾集在一起,那就得仔細分析什麼是主要問題,什麼是次要問題,要集中精力去抓住主要矛盾,絕對不能在細枝未節上糾纏不清。

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我們所見到的問題都是新的,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問題,所以要格外小心謹慎。有些人總是憑經驗去辦事,總是說“我過去如何如何”,結果解決不了那些看似遇到過的並解決得很好的問題。其實,社會是在發展變化的,人也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之中。問題產生環境、條件都變化了,解決問題的手段自然也應該跟著變化,過去的經驗,只能做為一種參考而不能當成一種定律。《呂氏春秋》裡說了一個故事,說一支軍隊要過河偷襲敵人,先派偵察兵偵察好哪裡可以渡河,並在那裡做好了標記。可是晚上渡河的時候卻淹死了很多士兵,指揮官很奇怪:根據偵察結果這裡是可以渡河的呀,怎麼會這樣呢?又是偵察又是設立標記,這位指揮官不能說考慮得不周到。可是再周到,那也是“過去時態”下的周到,設立標記以後突然漲水了,這個問題他沒有考慮周到。就這一個“不周到”,將一支軍隊毀掉了!這位指揮官其實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還應該考慮到與主要問題相關的其它問題,比如氣候是會變化的,河水是會漲的。為有可能突然出現的“意料”之外的問題做好預案,才能夠臨危不亂。08年南方大雪,交通一片混亂,停電停水,好多地方陷入無序狀態,暴露出社會危機預案的重大缺陷。幸好是和平時期,要戰爭年代,豈不要出更大的問題?

對採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是不是有更好的手段去解決問題。也許解決問題的手段或者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必定有一個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方法或手段,常常能夠事半功倍,獲得神效。有一個成語叫“南轅北轍”,指的是與事實相反,背道而馳。其實地球是圓的,就算一直往北走,不停地走下去,也可以到達南方。只是比直接到南方要費更多的功夫,花更多的時間罷了,從效率上講,這是非常不划算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總是在忙忙碌碌,可是越忙,好象問題越多,成天疲於奔命,忙於應付;有些人呢,似乎挺清閒的,可一出手,問題就能夠順利解決,這就是能力,本事。其實在沒出手之前,人家已經先問了無數次為什麼了,矛盾產生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手段,人家已經瞭然於心了。不過在單位評先進,漲工資之類的好事,一般是沒這樣的人的份兒的,因為在別人眼裡,他老是在玩。對此,我也只能“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罷了罷了!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於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佈,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