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行正道,盡人事,安身立命的最好途徑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我們先來說一下,誰是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我們先來看一下,有個成語“殃及池魚”和他有關。

"宋君亡珠,殃及池魚",源於商丘桓氏。在桓魋任宋國司馬期間,衛國的大(tai)叔疾投奔宋國,作桓魋的臣子,送給桓魋很多美珠。宋景公得知後將桓魋找來,讓他把寶珠繳公。

桓魋說,他是投我來的,送給我的寶貝為什麼要交國?宋景公說,他攜寶投你,是因為你是宋國司馬,可以保護他。你的職位是國君封的,所以那寶珠應該歸公。

桓魋不答應,宋君派人去抄家,也沒有抄出寶珠,只好逼問桓魋把寶珠藏到哪裡去了。

孔子:行正道,盡人事,安身立命的最好途徑

桓魋說,扔到魚池裡了。宋君下令,汲乾魚池的水,細細尋找。結果沒有找到,一池子的魚卻遭到意外的災難。

以後人們便把"宋君亡珠,殃及池魚"用來形容因飛來橫禍無辜被牽連受害,並簡化成"池魚之禍"或"殃及池魚"。(見《呂氏春秋·必己》

桓魋作為宋國司馬,威名顯赫。但他卻沒有珍惜自己的權勢和榮譽,後來權勢欲急劇膨脹,釀成了大禍。

當時,桓氏家族是商裔貴族中一股強大的勢力,也是宋景公依靠的力量,桓魋尤受宋景公寵愛。公子地(景公的庶母弟)與桓魋不和,對此不能忍受。公子辰(景公胞弟)和公子地聲氣相投,兩人憤憤不平,卻無力改變局面,怕受害於景公和桓魋,便與當時不得勢的宋平公和宋元公的後裔們一起離開宋景公,佔據蕭(今安徽蕭縣西北)地,曾任宋國右師的樂大心也跟隨他們而去。他們在蕭地聚集了一部分力量,想討伐桓魋。

這期間,孔子周遊列國到了宋國。孔子與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天下聞名的聖人,門下有數十名文武兼備的弟子,如果把他們師徒長久地留在宋國做事,便可使宋國不再受大國的欺凌。

孔子:行正道,盡人事,安身立命的最好途徑

宋景公準備出城迎接孔子。桓魋卻怕孔子師徒來後會取代他們的權勢,對宋景公說,孔丘在魯,父母之邦,官為大司寇,兼攝相事,位極人臣,然而卻要辭官出走,可見其野心非小。他在衛國五年,衛靈公對他敬而不用,可見衛國看透了他。宋不及衛大,不若魯強,孔丘師徒不速而自來,狼子野心豈不昭然若揭了嗎?

宋景公說,孔子是當今聖人,哪會做犯上作亂之事?眼下宋國正在用人之際,有他們這一班文武幹才,豈不可以對外征戰,對內安邦?

桓魋說,我主若收納孔子師徒,委以重任,他們一旦發起難來,誰能抵禦?這無異於引狼入室。

桓魋竟不經宋景公同意,帶領人馬去殺孔子。結果孔子被趕出宋國,宋景公怏怏不快。

孔子周遊列國14年,遇到太多磨難和兇險,但他始終堅信上天有德,不會加害於他這個奉行天命之人。所以,才有如此的自信。

實則,生活就是這麼個理兒,靠正道謀生的人都盡心盡力去做些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這使得世人都離不開他,老天爺自然也離不開他。如此做法才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最好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