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米脂小米

米脂小米,歷史悠久,久負盛名,品質不凡,武隋渠、麻土坪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碳化粟粒”以及貯藏糧食的窯穴,說明了米脂穀子的種植,至少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由此可以推斷,奔逐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先民由母系氏族捕魚、獵蚌、逐鹿、逮狐的原始矇昧時期和父系氏族社會栽菽、植黍初學農事之時,以米脂綏德為中心的陝北,已然是漢民族農耕種植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否則米脂也不可能成為位居五穀之首的“米”之故鄉。甚至有專家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認為“米”與“脂”兩個毫無關聯的漢字能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先祖由食肉(遊獵文化)向食糧(農耕文化)過渡時留下的文化印記。

米脂地處黃土高原,位於無定河之濱。土質較肥沃,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3℃,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多集中在秋季。無霜期162天左右,晝夜溫差較大,適宜於旱作農業的優質種植。縣境黃土綿厚,結構均勻,鬆散易碎,能保持大量的礦物成分,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所謂“只有青山乾死樹,未見地裡旱死粟”。米脂小米乃是米脂縣域特殊的土壤、水質與氣溫相結合的優良產物。據《米脂縣誌輿地志》記載:米脂水,一名南河,又名流金河,在縣城東南,向西南流入無定河。……沃壤宜粟,米汁如脂,故名。米脂水系自縣城東馬家鋪村好泉山起源,該水流域區所產小米,得天獨厚、名不虛傳,其顆粒圓大,色澤金黃,香味醇厚,粘糯爽口;炊飯烹粥,清香四溢,且米湯表面凝有一層幽亮的米脂油,以當年新米尤最。

誠然米脂小米好,米脂小米鼎鼎有名,那麼民間多傳米脂小米曾作為朝貢品晉獻帝王的逸事,倒究有哪些說法?究竟有無依憑呢?

縣邑里經年口口相傳的一般有幾個說法,即大順帝李自成每餐“家珍”伺備,康熙帝御封“貢米”,西太后“西狩”贊“金錁”。

明末,米脂人李自成自陝北揭竿而起,呼嘯陝川。起義隊伍萬軍千馬,糧草先行,安營埋鍋,蒸米煮飯。主食多為小米,或乾飯或米湯,這對於行軍打仗的兵士來說既耐飽又解渴。李自成一貫身先士卒,負糧肩劍,牽馬執鐙,均身手躬親;官兵平易,食棲一律。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於西安稱大順王,建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仍一如既往地“選飯朝來喜食米”,以湯洩火(因眼傷發炎),且多由高(桂英)夫人將家鄉晉獻的當年新米親自烹煮而舉案啜用。

民間傳說,在康熙年間,玄燁皇帝出塞,微服巡查,途經米脂時飢渴難當,訪食村野,美餐了一頓色鮮味美的“小米錢錢飯”就糯米棗糕,並且賜靈巧爽淨操廚的無名氏“二女娃”叫巧靈,將所食米湯和棗糕分別賜名叫“珍珠粥”和“鳳眼糕”,演繹出帝王與米脂村姑的一段佳話。

康熙念及戍邊將士飢寒之苦,遂調撥在延安、榆林等地秘密存糧衛所的小米若干石,以示安撫獎掖。他在《曉寒念將士》的詩裡峻然道:“長河凍結朔風攢,帶甲橫戈未即安。每見霜花侵曉日,最憐將士不堪寒。! 回朝後,康熙帝便御封米脂小米為當朝貢米。

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光緒和慈禧以及滿朝文武,一概把“西逃”稱作“西狩”,好像他們到西安府是來打獵的一樣。為了安全,慈禧的行宮設在西安東關外的一座大廟裡,四周居民本來不多也被迫遷移,改由旗兵駐守。廟的大殿有三進,慈禧住第二進,最後則是御膳房,下分葷局、素局、菜局、飯局、茶局、酷局、點心局等近十個局,每局有廚師十幾個人,共有100多人侍候,每餐必須先有太監呈上菜單百餘種,由慈禧挑選,兩宮每日需花費白銀200多兩。

其時,允升為陝西巡撫。為其管理藩庫的米脂籍“優貢”艾芝亭受升允之命負責行宮的主付食供應,每天必須要到御膳房,督察膳食供應情況,滿足行宮隨時提出的要求。

國難當頭,夏日炎炎,慈禧和光緒心火如焚。距西安城約200多里的太白山石洞裡有萬年不融之冰,艾芝亭每日督派農民取冰送盛放在幾口大缸,為噪熱的行宮降溫。在西安嚐遍天下美味珍饈的慈禧什麼都不想吃,加之其素有便秘隱慮,故不思飲食。恐傷萬金之體,後經允升、艾芝亭與御廚商議,介薦小米綠豆湯,祛邪又不傷正,清心爽目,以消暑解膩。慈禧試食艾芝亭親驗的由家鄉米脂東溝裡產的黃卡穀米熬煮的“小米綠豆湯”,看似金錁燦燦,食之甘甜爽口,嘆為神品,只怨京城御廚所不及。正所謂 “人間有味俱嚐遍,只許金錁小米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