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如今的中國古錢幣收藏領域中,“宋錢”是最為尷尬的一個板塊,很多人對它敬而遠之。好聽點說,宋錢太複雜了,精力有限,學不進去;難聽點說,宋錢就是宋版,搞版別都是扯蛋,拿著放大鏡玩“找不同”遊戲,忽悠!甚至還有人打趣,給宋錢取了別名——“送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擾擾的口舌之爭,吵不出一個所以然。

其實,作為收藏宋錢的中堅力量,也應該在自身找找原因,為什麼會讓人對“宋錢”產生誤解?是不是我們的研究和推廣,還有很多不足,導致了現在的狀況?

親身經歷了宋錢的高峰和低谷,十六年來持續收集南北宋、銅鐵錢以後,我總結,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宋錢收藏的邏輯體系不清楚。因此,本篇小文,就是想建立起一個宋錢收藏的邏輯體系:綱、目、版、態,以此將數千種宋錢,提綱挈領串聯在一起。

何謂“綱”?


宋錢實物中,能夠反映出宋代貨幣制度、貨幣史變更節點的區別。

包含:

錢文中,國號/年號之分,代表了不同的歷史時期;

材質之分,銅錢、鐵錢、金銀錢(禮佛錢/宮錢);

幣值之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

何謂“目”?


相同的材質、幣值、國號/年號錢文的宋錢,還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區別,可以對貨幣制度與貨幣史的研究起到補充作用。

包含:

錢文中,寶文之分,“通寶”、“元寶”、“重寶”等;

錢文的讀法之分,直讀與旋讀;

錢文的書體之分,如“淳化元寶”宋太宗御書隸、行、草三體;其他年號真篆“對子錢”;

錢背加字與紋飾的區別,如星、月、祥雲、背“陝”、背“上”等;

錢型的大小之區別,例如西川所鑄“祥符元寶”大鐵錢,在大中祥符七年前枚重五錢,七年以後重量減半。

以上這些,都是一眼的區別,只需要具備一定的古錢幣基礎知識,即可立時區分出來。這就是宋錢之

“綱目”,換句話說,“宋錢”不等於“宋版”,“版”是“綱目”以下的區別。為了更直觀地介紹,現以宋仁宗“至和”年號與宋欽宗“靖康”年號來舉例說明。

至和錢之綱目:(圖1系列)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小平銅錢,通寶直讀真篆一對2種、元寶旋讀真篆一對2種、重寶旋讀真書1種;

陝西大銅錢(折三/嘉祐四年後改折二),重寶旋讀真書1種;

陝西大鐵錢(折三/嘉祐四年後改折二),重寶直讀2種,光背、背同;

重寶旋讀4種,光背、背坊、背虢、背河(真偽待考);

以上合計12個綱目品種。

靖康錢之綱目:(圖2系列)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小平銅錢,元寶旋讀真纂一對2種,通寶直讀真篆一對2種;

折二銅錢,元寶旋讀真纂一對2種,通寶直讀真纂一對2種;

四川小平鐵錢,通寶直讀真纂一對2種;

河東大鐵錢(試鑄),元寶旋讀真纂一對2種(均僅見銅樣,未見鐵子錢);

金銀宮錢,通寶直讀真書銀錢1種。

以上合計13個綱目品種。

何謂“版”?


在同一個“綱目”節點下,由錢文書法及文字佈局的不同,形成的區別,也就是“祖模”的區別。具體點說,就是同一材質、同一幣值、同一錢文、同一讀法、同一書體、同一幣型的前提下,由不同的“祖模”所產生出來的區別,就是“版”的範疇。

“祖模”的不同,又有三種情況:

其一,整體法,由不同的祖模胚子手工雕刻而成,由於手工操作不可能雕刻出完全一模一樣的產品,因此每一個成品“祖模”即是一個“版”;

其二,局部組合法,由現成的某種錢幣與一個或者兩個“字釘”組合印範,翻沙澆鑄出“祖模”。由於沙範隨印隨鑄隨毀,因此,每組合一次,對應唯一的一枚成品“祖模”即是一個“版”;

其三,活字組合法,由外輪、內郭、四個文字字釘這些零件,組合制範(類似活字印刷),翻沙澆鑄出“祖模”。由於手工擺放、字釘更換、以及沙範隨印隨鑄隨毀,導致這一環節中,每一枚鑄出的成品“祖模”都不同。每一枚成品“祖模”即是一個“版”。

那麼,這些不同的“祖模”有沒有意義呢?也就是“版”有區分的意義嗎?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如果在量產的宋錢中,同一“綱目”節點下,統計它的版別的數目,與該“綱目錢”的總存世量做一個比值。

如果該比值趨於1,說明“祖模”是隨機的,“版”是無窮無盡的,幾乎每個都不一樣,那就沒有區分和研究的意義;

如果該比值趨於0,說明“祖模”是有規律的,“版”的數目與每個版的平均數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版”蘊含著某種歷史信息。

我們以宋真宗時期的“鹹平元寶”小平銅錢、宋仁宗時期的“皇宋通寶”小平銅錢、宋徽宗時期的“崇寧通寶”小平銅錢分別為例來看這個問題。

“鹹平元寶”小平銅錢的存世量,據前幾年電子盤莊家提供的信息,至少在50萬枚以上,其“版”數,在10個以內,比值低於五萬分之一;

“皇宋通寶”小平銅錢的存世量,電子盤莊家最大一家收集到180萬枚左右的數量(注:未區分真書與篆書),其“版”數,真書加篆書,大概在160~180種,比值遠遠低於萬分之一;

“崇寧通寶”小平銅錢的存世量,沒有人統計,我個人大概推測為數萬枚,其“版”數,加上兩個試樣版(目前均為孤品)才5種,比值約為萬分之一。

綜上所述,比值不是趨於1,而是趨於0,說明“祖模”是有規律的。

然後,我們再來分析北宋與南宋的鑄幣情況。

北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頂峰,經濟貨幣化程度超乎今人的認知,其鑄幣量讓人瞠目結舌。南宋雖然偏居一隅,經濟仍然持續繁榮,但受制於銅礦開採不足,貨幣制度全面紙幣化,使得金屬鑄幣成為輔助手段,鑄幣量遠遠低於北宋。

那麼,我們看一下這組數據。

北宋銅鐵錢的綱目大約300種,擴充至“版”來統計為5200~5300種;

南宋銅鐵錢的綱目大約700種,擴充至“版”來統計為1200~1300種。

呃,奇怪了?南宋鑄幣量遠遠少於北宋,從“版”這一層來看是符合預期的,但從“綱目”這一層來看,怎麼反而增加了一倍?還有,南宋鑄幣的“綱目”數,如果與“版”的數字比較來看,佔比超過了一半,讓人感覺似乎南宋錢的版別“消失”了?

這組數據的變化,根源出在“錢背”上。

北宋鑄幣,早期習慣在錢背加“星”、“月”符號為標記,中後期使用“星月”的情況減少,偶爾有標註錢監所在州的州名,或者錢監名的簡稱,但總的來說,光背的情況佔絕大多數。

南宋鑄幣,從淳熙七年開始,東南銅錢和江北鐵錢,開始在錢背加鑄數字,代表年數,例如淳熙背柒就指淳熙七年;四川鐵錢,也從紹熙至慶元年間開始,在錢背加鑄數字,代表爐次,一個爐次一週年,利州監的爐次是跨年的,類似於歐洲足球聯賽,邛州監的爐次是一整年,類似於中超聯賽;此外,四川鐵錢和江北鐵錢,還大規模地在錢背加鑄錢監所在州州名,或錢監名的簡稱。例如“利”指利州紹興監,“春”指蘄州蘄春監等等。總之,豐富的背文信息,使得南宋銅鐵的“綱目”品種大規模增加,而同一個“綱目”節點的“版”相應減少。

從這個情況可以分析出,其實,“版”包含的就是“時間”和“空間”的信息。北宋鑄幣,由於大部分是光背的,所以這些信息是隱性的;南宋鑄幣,由於錢背加字,所以這些信息變成顯性的。由此聯想,我們還可以通過研究南宋鑄幣之背文與版式的關係,來倒推北宋鑄幣的規律,這個課題以後再深入。

總結,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很自信地回答,宋錢的“版”,是有邏輯和規律的,也是有意義的,可以反映和補充更多的宋代貨幣制度和貨幣史的信息。

何謂“態”?


“態”是“狀態”的意思,這是我新創的一個概念。每一個具體的“版”,都存在不同的狀態,一版多態。

簡單概括,以銅錢舉例來說,有祖模、母模、子錢、私鑄四大狀態。

其中“祖模”的標本十分罕見,暫不深入討論;

“母模”狀態下,會出現母錢修整產生的變化,這種區別,有些是無意的,有些是有意的,這些“基因突變”要視具體情況而具體分析;

“子錢”大規模量產以後,情況複雜多了,有不同的鑄造批次,即“子錢”做母使用,翻鑄下一級“子錢”,形成錢體大小區別,錢文隔輪與否、外緣寬細等等的區別,甚至還有文字加刀的變化;子錢再往下,有錢監內部私鑄的小樣,有民間私鑄的小樣,有民間私鑄改動產生的手類。

總之,我把這些由同一個“祖模”演化出來的複雜變化,歸納為同一個版的不同“態”。

以新書《崇寧泉譜-重寶卷》中舉兩個例子。(如圖3/圖4)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一,編號658~662,異體狹丁類共五品,實物五枚都在我手上。根據實物分析,這五“版”的文字骨架、錢型大小是一致的,是由同一個木質“祖模”翻沙出一批母錢,然後這批母錢經過字口修整加工,出現了五種區別。所以,它們是同一個“版”下面的不同“態”。

二,編號548~556,方冠短丁類共九品,除556“短丁闊字”是獨立的一個“版”外,另外8品都來自同一個“祖模”,依次出現的“樣”(實物在我手上,應是母錢)、“母”、正樣、小樣、闊緣、闊緣小樣、闊緣短寶、狹寶,都是“短丁”這一個“版”的不同“態”。

再舉“大觀通寶”新式御書當十直讀這個綱目節點的例子。

量產有六個“版”,不能包含“狹俯大闊緣”

所以特別說明,“狹俯大闊緣”是“狹俯大”的一個“態”的變化,與另外的“版”不是並列關係。

宋版的最大問題,就在於“版”和“態”的混淆。

“版”與“版”之間,是並列關係;“態”是每個“版”下面的從屬關係。如果混為一談,首先是邏輯不清,其次是人為增加難度。然而,目前的宋錢界,不論是日本藏家還是國內的愛好者,很大的精力都在擴充“態”這個層面,這就是旁觀者認為宋錢分得太細的原因。綱、目、版的邏輯體系都還沒理清楚之前,耗費太多精力在“態”這個層面上,我認為是一個誤區。

“版”,不是分得越細、越多就越成功。

誠然,“版”下面的“態”的區別,有一部分也能反映出鑄幣的一些信息,完全忽視也不可取。我的觀點,並非完全否定區分“態”的必要。我只是認為,需要把“版”和“態”的邏輯層級分開,在書譜中也好,在實際交流中也好,需要對宋錢圈外的朋友介紹清楚,什麼是“版”,什麼是同一個“版”的不同“態”。如果,含含糊糊地放到一個鍋裡,真正稀少的“版”標一級二級;一些十級“版”的少見“態”,也標一級二級,那就讓人無所適從了。

【收藏】宋錢收藏中的綱、目、版、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