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治市”概述

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等。“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於明嘉靖八年(1529年),取長治久安之意。

[1]

長治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於由太行山太嶽山環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

長治歷史悠久,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韓國在此首置上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統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郡為其一,市區內留存有古上黨郡署大門上黨門和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中軸線長408米的城隍廟潞安府城隍廟。

長治是全國文明城市[2]、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3]、國家園林城市[4]、國家衛生城市[5]、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曲藝名城[6]、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7]

2016年9月,長治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髮展100強”之一[8]。2017年4月,長治入選國家首批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9]

2017年,長治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2月,長治獲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獲得中央6億元財政獎補資金。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幷州。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幷州。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歸後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5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稱帝於長子,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於壺關。大業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

唐武德年間(618—627),改上黨郡為潞州,並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並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曆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後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餘,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後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後為昭德軍。

金代(1115—1234),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元代(1206—1368),潞州屬晉寧路。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於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守使署;民國5年(1916)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3年(1924),撤銷營務處。民國19年(1930),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置第三、第五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太嶽山為依託,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1946年6月,長治市升格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縣級)。1952年3月,工礦區復為長治市,並恢復為地級市,由長治專區代管。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1958年,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和長治、潞城2縣。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消,晉東南地區所轄平順、壺關、黎城、屯留、長子、武鄉、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屬,長治市轄2區11縣(市)。[11]

2018年9月19日晚,澎湃新聞聯繫長治當地知情人士處瞭解到,早有相關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在正式文件下發前仍稱為長治市城區、郊區、長治縣、屯留縣、潞城市,還需要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28日審議“關於長治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

2018年9月20日,長治當地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長治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已經獲批。城郊區合併為潞州區,潞城市撤市設潞城區,屯留縣撤縣設屯留區,長治縣撤縣設上黨區。

[12]

中國“長治市”概述

“天地圖”中的長治市

長治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段,東部與河北邯鄲、河南安陽交界,西部與臨汾交界,南部與晉城交界,北部與晉中交界。全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東西最長處約15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40公里,總面積13 896平方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11°58′03"—112°44′04",北緯35°49′—37°08′。[1]

圖像中間如“紅葉”般的區域山體植被覆蓋較好,流水侵蝕導致的溝谷特徵如同“紅葉”的葉脈一般。圖像左下方粉紅色是農作物耕作區。圖像右下方白色區域是積雪覆蓋。

地形地貌

長治市為太行山、太嶽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平川、丘陵、山地分別佔總面積的15.9%、33.4%和50.7%,平均海拔高度為1000米,東部太行山的黎城縣歷峪山最高點為2012米,西部太嶽山的沁源縣石膏山最高點為2541米。[1]

長治市地處黃土高原東南緣,從全市整體地貌看,山巒起伏、地形複雜,總體呈盆地狀。最高點為沁源縣太嶽山主峰之一,海拔2541米,最低點為平順縣濁漳河出境處,海拔標高380米,最大切割深度為2161米。長治市地貌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地、河谷4種類型。2016年,長治市土地總面積13955.2平方千米,其中平川佔15.9%,丘陵佔33.4%,山地佔50.7%。

水文

長治市水文下墊面,地質條件分為鬆散巖類、變質岩類、碎屑岩類和碳酸鹽巖類;依據地貌條件分為中山區、低山區、丘陵區、山前洪積扇區、溝壑區和盆地區;植被條件可分為高鬱閉度區、中等鬱閉度和低鬱閉度區。境內河流分屬海河與黃河兩大流域,主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清漳河、衛河以及黃河流域的沁河、丹河、入汾小河等。

氣候特徵

長治屬典型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年平均溫度9.7度,年平均降水549.2毫米,年平均溼度61%,年日照時數2311.5—2664.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風速為1.1—2.3米/秒。[1]長治地處山西黃土高原東南部,群山環繞,大陸性季風強烈、持久,暖溫帶大陸性氣候顯著,氣候溫和、乾燥,四季分明。 2016年,長治市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氣象災害較多,主要氣象災害有:冰雹、低溫冷凍、旱災、洪澇等自然災害。全市平均氣溫為10.3攝氏度,比歷年偏高0.6攝氏。各縣降水在511.2毫米-795.9毫米之間,平均日照時數為2185.1小時,無霜期平均為220天。

中國“長治市”概述

高分一號衛星拍攝山西長治市附近

動物資源

長治市境內共有野生動物243種,其中,獸類6目15科4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金錢豹、原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種:石貂、青鼬、水獺、獼猴;省重點保護動物4種:刺蝟、復齒鼯鼠、飛鼠、小麝鼩;鳥類16目40科177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黑鸛、金雕、大鴇、褐馬雞;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2種:黃嘴白鷺、白琵鷺、大天鵝、鴛鴦、蜂鷹、鳶、蒼鷹、雀鷹、松雀鷹、大鵟、普通鵟、禿鷲、白尾鷂、遊隼、灰背隼、燕隼、紅角隼、紅隼、雕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省重點保護鳥類13種:蒼鷺、池鷺、金眶鴴、䴉嘴鷸、普通夜鷹、星頭啄木鳥、黑枕黃鸝、藍翡翠、白頂溪鴝、黃腳三趾鶉、四聲杜鵑、小杜鵑、紅翅旋壁雀。爬行類3目7科15種。兩棲類1目3科6種。

植物資源

長治市植物資源以針闊混交林為主,夾雜有灌木和草本植物。沁源靈空山保存有二三百年的天然林群落。經濟林木主要是木本糧油和水果林。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南方紅豆杉、核桃楸、紫椴、刺五加、水曲柳、漆樹、脫皮榆、刺楸、流蘇樹、黨參和桔梗等二十餘種。

農牧

境內土地總面積為138.9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7萬公頃(1985年),宜林地面積2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9.9萬公頃,牧坡20餘萬公頃。

森林

境內共有有宜林面積735萬畝,實有林地585萬畝,其中天然林173萬畝,經濟林165畝,林木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3%。牧業資源有宜牧面積480萬畝,已開發草場271萬畝。

沁源境內的靈空山,屬太嶽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活立木蓄積量289837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油松,佔林木總量的62.3%。而長治境內的老頂山森林面積達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

礦產

長治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全市13個縣(市、區)除沁縣礦產資源較為貧乏外,其他縣(市、區)都分佈有各具特色和優勢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石灰岩、礦泉水等礦產資源;有白雲岩、硅石、石膏、鋁土礦、硫鐵礦、耐火粘土、高鋁粘土、鐵礬土、水泥粘土、磚瓦粘土、陶瓷粘土、紫砂陶土、花崗石、大理石、紅石板、建築砂等多種礦產;還有硅藻土、油頁岩、含鉀岩石、鉀長石、低品位磷礦、蛇紋岩、鈉長石、泥炭、麥飯石、白堊土、水晶、蛭石、石棉、石榴子石、重晶石、冰洲石和煤層氣以及伴生的鈦、鎵、鈷等,共40種。最具優勢的礦產是煤炭、鐵和石灰石。全市10個縣(市、區)有煤炭資源,2016年,全市煤炭勘探面積3396.49平方千米,保有儲量133.93億噸,鐵礦儲量5901.97萬噸。

長治地區的地下礦藏種類達40多種,煤、鐵藏量尤為豐富,素稱“煤鐵之鄉”。地質儲量為906億噸,探明儲量為242.9億噸;除沁縣、黎城、平順3縣外,其餘縣、區均有分佈,煤種有肥煤、焦煤、瘦煤、無煙煤,以無煙煤為主。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億噸,礦石品種有赤鐵礦、褐鐵礦、赤褐鐵礦和菱鐵礦,礦床的類型為山西式鐵礦。主要分佈地區為黎城、平順、壺關、襄垣、武鄉、沁源等縣。錳鐵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錳菱鐵礦和含錳赤褐鐵礦,工業分類稱屯留式鐵礦,分佈於沁源縣、屯留區、長子縣等縣區。鋁土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主要分佈於沁源、襄垣。硫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62萬噸,主要分佈於上黨區、壺關縣等縣區。耐火粘土的探明儲量為1606萬噸,主要分佈於沁源縣、上黨區等縣區。大理石探明儲量為1400萬立方米,主要分佈於平順、壺關等縣。長治市的熔制白雲岩就有5827萬噸,主要分佈於黎城縣、潞城區等縣區,還有鐵礬土、硅石、石膏等,分別分佈於襄垣縣、沁源縣、平順縣、黎城縣、潞城區、上黨區等縣區。其他礦藏還有釩礦、鈦礦、鎵礦、電石灰岩、制鹼灰巖及鉛、鋅、銅等。

水利

長治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清漳河,黃河流域的沁河支流。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為19.8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為10.83億立方米,重複水量為7.73億立方米。全市漳澤、後灣、關河3座蓄水一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和105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