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今天咱們來聊一個古代冷知識:

壯遊。

首先開宗明義,壯遊是什麼?

這一名詞,最早可見於唐朝大詩人杜甫所作的同名詩歌: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壯遊》·杜甫

因為這首詩在唐朝時非常著名,由此引發了無數有志之士的壯遊熱情,總結來說,壯遊即是“懷抱壯志而遠遊”的簡稱。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杜甫

這並非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反而是在唐朝時特別興盛的專有名詞,有些類似與現在所說的“窮遊”,屬於一種極其普遍的社會現象。

那時的有志青年,都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拜別父母,心懷壯志,去往遠方實現理想,當然此處所說的“有志青年”,不單單指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也包含更為深層次的意義,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有志之士”,或自發出遊,去實現個人抱負,或心懷偉大重任,為了實現國家與民族的強大願望而完成出使列國的光榮使命。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鄭和下西洋

如唐初貞觀年間,西遊求佛法的玄奘法師,或明朝永樂年間七下西洋的鄭和等人,均被廣泛認定為國家文化交流層面的“壯遊”。

結合與壯遊相關的種種歷史事件來看,可將壯遊的定義總結出三大特點:

第一,時間跨度長。

以玄奘法師西遊為例,從他二十九歲開始出發算起,到辭別“戒日王”準備返回大唐,玄奘已經年至四十五歲,整個西行時間竟將近二十年。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玄奘法師畫像

(注:玄奘西行出發日期: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時年玄奘二十九歲。)

《金剛經·心經·壇經》: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師辭戒日王而東歸。

而玄奘此次整整二十年的遠遊,在當時的唐朝社會,便被視作“壯遊”,即“心懷求學上乘佛法的壯志而遠遊。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玄奘西遊路線示意圖

另有明朝時被認定為壯遊的鄭和下西洋,其中第六次出海歷時達十八個月,雖然比起玄奘的十七年西遊來說非常短,但也屬“時間跨度長”的出海遠遊,期間宣揚大明國威,與各國互通往來,對外傳播中土文化,此乃國家賦予鄭和的重任,同時鄭和本人也在此次偉大遠遊中實現了個人理想與價值。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注:公元1421年3月3日(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鄭和船隊第六次下西洋,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沿途最遠曾抵達東非海岸,於18個月之後,即公元1422年9月2日(明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返航回到大明。 )

《通番事蹟之記》: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師者,悉還本國。

綜上所述,一般古人所認為的壯遊,少則一年起步,多則三年五載,均屬普遍範圍,如玄奘這般歷時長達二十年的壯遊雖屬罕見,但大多數情況下,壯遊的標準之一,便是超過一年以上的遠遊,因此壯遊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正是“時間跨度長”。

第二,目的地較為遙遠,且沿途多艱難。

代表人物:司馬遷

司馬遷在年輕時,曾經進行過一次長達約為五年的壯遊,此次壯遊為他本人自發,目的是為了獲取與求證各方史料,從而立志要在有生之年編撰史書,為日後寫出《史記》這一宏偉著作,打下了寶貴的基礎。

(注:司馬遷未曾明確表示過此次遠遊的具體時長,目前仍存有爭議,但大概時長應是五年左右,屬於廣泛認同的觀點。)

《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遷於《史記》最後一篇所寫文言文,為其本人自序):

二十(歲)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

綜上可見,司馬遷所達之地,幾乎涵蓋了當時的全國各地,總路程超過數千公里。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司馬遷遊歷路線示意圖

再結合所處時代背景與交通便利情況來看,司馬遷的路程之遠,行程之久,已經算作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遠遊”,而這也正是“壯遊”的主要特點之一,即“目的地較為遙遠”,如非心懷壯志者,只怕早在中途便生出打道回府的念頭了。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另外,如鄭和這般七下西洋,最遠甚至抵達東非的紅海岸,總路程籠統算下來,竟然長達八萬裡,而結合大海中的多變天氣與改變航道等細節,真實路程只會比之多,而絕不會少。

而且在出海期間,鄭和曾多次遇到各種突發事件,甚至在第六次出海時,遭遇過沉船事故,險些喪命大海,不得已只好提前返航,同時沿途所經國家,並非全部友善,部分國家甚至派船攔截,試圖阻擾鄭和遠航,這已經算是極高的政治風險。

因此,壯遊的一大主要特點,正是“目的地較為遙遠,且沿途多艱難”。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第三,文化方面的深層次廣泛交流。

以司馬遷,玄奘,杜甫三人為例,司馬遷二十歲時遊歷名山大川,遍訪學者名士,為的正是求學問史,在此過程中,與文化領域的名家學者,展開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思想交流,更蒐集到無比豐富的歷史資料,最終編著出一本名留千古的《史記》。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司馬遷遊歷山水

玄奘自然也是如此,數萬裡的行程中,走遍西域諸國,向各國佛教名師學者潛心學習大小乘佛法,因此受到多國禮遇,並將沿途見聞,及各國風俗,文化,宗教,國情,經濟,軍事等記錄在冊,便攜出一部《大唐西域記》,而這一過程,尤其是為中印文化的互相交流,做出了巨大的突出貢獻。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至於杜甫,與司馬遷相同,自少年時代便離鄉遠遊,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以及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等地,歷時長達九年。

而他本人更直言,此次遊歷的目的只有一個:交友求學。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遊》

途中跋山涉水,歷經風雨,遍訪隱居深山的名士大儒,最終學成歸來,終成一代大文豪。

在此過程中,杜甫與當時唐朝最頂尖的部分學者,進行了深層而又極為受益的學識交流,增進自身學識的同時,也開闊了眼界,更為他早期的創作增添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因此,壯遊的另一大主要特點,正是“文化方面的深層次廣泛交流”,與前文所述兩點,共同組成了壯遊的主要特徵,而在這些特徵的背後,飽含我國古代文人志士所崇尚的“壯遊精神”。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這種精神既體現出我國古代文人名士的雄心壯志,不畏艱難的決心與勇氣,也從另一個層面體現出國家文化的強盛與自古有之的巨大影響力,同時還從側面體現出國力的強盛,畢竟壯遊興盛的時期,皆是中原王朝最為繁榮之時,如玄奘西遊的唐初貞觀年間,如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的永樂年間,以及杜甫求學時也正處於開元之治的巔峰時期,如果沒有一個繁榮穩定的環境,自然是無法完成壯遊這種需要極大決心與毅力,同時還需要一定經濟條件的壯舉。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當然,壯遊的存在,也最直接體現出古人的浪漫主義精神,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了求學求真,不惜耗費數年,乃至數十年時間跋山涉水,遠渡重洋,期間更要遭遇難以想象的困難與挫折,而最終能夠實現理想,更體現出這種浪漫主義精神的彌足珍貴,實為現代物慾橫流的社會所欠缺的寶貴財富,更值得我們後人深刻學習與瞻仰。


古人熱愛的別樣旅遊——“壯遊”,究竟有多厲害?

——————

參考文獻:

《壯遊》·杜甫: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金剛經·心經·壇經》: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師辭戒日王而東歸。

《通番事蹟之記》: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師者,悉還本國。

《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歲)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