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古代冷知识:

壮游。

首先开宗明义,壮游是什么?

这一名词,最早可见于唐朝大诗人杜甫所作的同名诗歌: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壮游》·杜甫

因为这首诗在唐朝时非常著名,由此引发了无数有志之士的壮游热情,总结来说,壮游即是“怀抱壮志而远游”的简称。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杜甫

这并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反而是在唐朝时特别兴盛的专有名词,有些类似与现在所说的“穷游”,属于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

那时的有志青年,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拜别父母,心怀壮志,去往远方实现理想,当然此处所说的“有志青年”,不单单指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包含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有志之士”,或自发出游,去实现个人抱负,或心怀伟大重任,为了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强大愿望而完成出使列国的光荣使命。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郑和下西洋

如唐初贞观年间,西游求佛法的玄奘法师,或明朝永乐年间七下西洋的郑和等人,均被广泛认定为国家文化交流层面的“壮游”。

结合与壮游相关的种种历史事件来看,可将壮游的定义总结出三大特点:

第一,时间跨度长。

以玄奘法师西游为例,从他二十九岁开始出发算起,到辞别“戒日王”准备返回大唐,玄奘已经年至四十五岁,整个西行时间竟将近二十年。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玄奘法师画像

(注:玄奘西行出发日期: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时年玄奘二十九岁。)

《金刚经·心经·坛经》: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师辞戒日王而东归。

而玄奘此次整整二十年的远游,在当时的唐朝社会,便被视作“壮游”,即“心怀求学上乘佛法的壮志而远游。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玄奘西游路线示意图

另有明朝时被认定为壮游的郑和下西洋,其中第六次出海历时达十八个月,虽然比起玄奘的十七年西游来说非常短,但也属“时间跨度长”的出海远游,期间宣扬大明国威,与各国互通往来,对外传播中土文化,此乃国家赋予郑和的重任,同时郑和本人也在此次伟大远游中实现了个人理想与价值。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注:公元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护送十六国使臣回国,沿途最远曾抵达东非海岸,于18个月之后,即公元1422年9月2日(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返航回到大明。 )

《通番事迹之记》: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

综上所述,一般古人所认为的壮游,少则一年起步,多则三年五载,均属普遍范围,如玄奘这般历时长达二十年的壮游虽属罕见,但大多数情况下,壮游的标准之一,便是超过一年以上的远游,因此壮游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正是“时间跨度长”。

第二,目的地较为遥远,且沿途多艰难。

代表人物:司马迁

司马迁在年轻时,曾经进行过一次长达约为五年的壮游,此次壮游为他本人自发,目的是为了获取与求证各方史料,从而立志要在有生之年编撰史书,为日后写出《史记》这一宏伟著作,打下了宝贵的基础。

(注:司马迁未曾明确表示过此次远游的具体时长,目前仍存有争议,但大概时长应是五年左右,属于广泛认同的观点。)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于《史记》最后一篇所写文言文,为其本人自序):

二十(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综上可见,司马迁所达之地,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全国各地,总路程超过数千公里。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

再结合所处时代背景与交通便利情况来看,司马迁的路程之远,行程之久,已经算作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远游”,而这也正是“壮游”的主要特点之一,即“目的地较为遥远”,如非心怀壮志者,只怕早在中途便生出打道回府的念头了。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另外,如郑和这般七下西洋,最远甚至抵达东非的红海岸,总路程笼统算下来,竟然长达八万里,而结合大海中的多变天气与改变航道等细节,真实路程只会比之多,而绝不会少。

而且在出海期间,郑和曾多次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甚至在第六次出海时,遭遇过沉船事故,险些丧命大海,不得已只好提前返航,同时沿途所经国家,并非全部友善,部分国家甚至派船拦截,试图阻扰郑和远航,这已经算是极高的政治风险。

因此,壮游的一大主要特点,正是“目的地较为遥远,且沿途多艰难”。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第三,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广泛交流。

以司马迁,玄奘,杜甫三人为例,司马迁二十岁时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学者名士,为的正是求学问史,在此过程中,与文化领域的名家学者,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思想交流,更搜集到无比丰富的历史资料,最终编著出一本名留千古的《史记》。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司马迁游历山水

玄奘自然也是如此,数万里的行程中,走遍西域诸国,向各国佛教名师学者潜心学习大小乘佛法,因此受到多国礼遇,并将沿途见闻,及各国风俗,文化,宗教,国情,经济,军事等记录在册,便携出一部《大唐西域记》,而这一过程,尤其是为中印文化的互相交流,做出了巨大的突出贡献。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至于杜甫,与司马迁相同,自少年时代便离乡远游,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以及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等地,历时长达九年。

而他本人更直言,此次游历的目的只有一个:交友求学。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途中跋山涉水,历经风雨,遍访隐居深山的名士大儒,最终学成归来,终成一代大文豪。

在此过程中,杜甫与当时唐朝最顶尖的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层而又极为受益的学识交流,增进自身学识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更为他早期的创作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因此,壮游的另一大主要特点,正是“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广泛交流”,与前文所述两点,共同组成了壮游的主要特征,而在这些特征的背后,饱含我国古代文人志士所崇尚的“壮游精神”。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这种精神既体现出我国古代文人名士的雄心壮志,不畏艰难的决心与勇气,也从另一个层面体现出国家文化的强盛与自古有之的巨大影响力,同时还从侧面体现出国力的强盛,毕竟壮游兴盛的时期,皆是中原王朝最为繁荣之时,如玄奘西游的唐初贞观年间,如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永乐年间,以及杜甫求学时也正处于开元之治的巅峰时期,如果没有一个繁荣稳定的环境,自然是无法完成壮游这种需要极大决心与毅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经济条件的壮举。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当然,壮游的存在,也最直接体现出古人的浪漫主义精神,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求学求真,不惜耗费数年,乃至数十年时间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期间更要遭遇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挫折,而最终能够实现理想,更体现出这种浪漫主义精神的弥足珍贵,实为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欠缺的宝贵财富,更值得我们后人深刻学习与瞻仰。


古人热爱的别样旅游——“壮游”,究竟有多厉害?

——————

参考文献:

《壮游》·杜甫: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金刚经·心经·坛经》: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师辞戒日王而东归。

《通番事迹之记》: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