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文化内涵或者思想文明,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中断?

文字拾荒人


我觉得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直没有断,虽然文化大革命毁坏了大部分典籍,但这种文化内涵已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

也许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忽略这些存在,但在某些特定时间点、特定事件发生时,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

比如这次疫情,涌现出无数的逆行者,全民宅家抗疫,海外华人也助力,这种家国情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展现。

华夏儿女,一代代接受着儒释道思想,骨子里的坚韧善良慈悲也代代相传。奶奶没有读过书,但她是一个智慧的老人,她常常语出惊人。很多都是统美德的精髓。她说,她小的时候就是听着这些言教想法的。

孔孟老庄自不必说,《围炉夜话》也在告诉我们这些道理。


Sunny0221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文化内涵与思想文明都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已经延续几千年了,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则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几度中断。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古文明,十二十页认为原因有两个:

第一:文字的发展

第二:语言的多元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1、“文字”二字的起源

“文字”二字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根据历史的记载,猿类进化为人类的初期,人类只是学会了简单的语言,并用“绳索”、“贝壳”等来记事。直至文字的出现,人类文明才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文字记载各种事物,互相交流。

2、中华文字也有其演变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演变。原始人茹毛饮血时,文字被刻在石壁上。

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记录在骨头和龟壳上,也就是甲骨文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发现了大量的金属,人们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也就是金文或铭文。

此后,人们把写在丝帛上的字称为“帛书”,发现竹子既便宜有好用,就写在竹子上,叫做“竹简”。

后来,蔡伦发明造纸术,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此,人们用纸来方便运输和储存,使文字更易于记录。

【小结】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读懂古埃及象形文字,因此人们称其为“神文”。而且,古代巴比伦楔形文字是在十九世纪后才重新出现,再看印度,他们现在都说英语。

汉字无论是否为仓颉造,都始于象形字,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等一脉相承,直至今日简化字。尽管外表早已改变,但始终一脉相承。所以,为人处世,为人生在世的道理,自然也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字文化,无数文人墨客在中华文字中体现了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中华文字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没有语言,人类可能还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状态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叫白脸卷尾猴的物种,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巴拉玛的一个小岛上,那里的地理位置非常危险,几乎没有人去探险,最令人震惊的是,它们这些可能已经进入了石器时代

经科研人学一年多的跟踪拍摄,发现这些猴子也会自己去寻找所需的食物,比如一些坚果较硬的食品,物们会用石块把坚果砸开,取里面的果子,然后再把里面的果实取出来,基本上都是雄性猴子自己做一些,而一些雌性猴子则在一旁观察观!

虽然这类猴子已进入石器时代,但跟文明还差的很远,因为他们没有丰富的语言。

1、语言的形成有两种理论

多年来,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会百用体态语交流,人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某些肢体动作和手势所表达的含义,语言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模仿体态动作,颌、唇和舌头也在无意识中模仿它们,这就是语言起源的“嗒嗒理论”。

—有些学者认为,通过观察孩子如何学会说话,可以揭示出语言来源的一些问题。就像古埃及的国王萨玛堤欧斯,他曾经将两个孩子安置在孤零零的深山茅屋里,希望他们能自然交谈。

2、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共同语—“雅言”

《论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是说,当孔子诵读《诗经》、《尚书》和主持典礼时,他所说的都是“雅言”,而雅言,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共同语。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弟子,孔子都是用雅言跟他们交流。

在上古时代,“雅”与“夏”相通,所谓雅言,即指夏朝人流传下来的,在今天的黄河、洛水一带广泛使用的河洛古语。

由于从夏朝、商朝到周朝都定都于河洛一带,到东周迁都洛邑之后,作为诸侯国与天下共主东周的共同语,雅言在此时开始转向洛阳音,这也是后世汉人广为使用的“洛阳读音”之源。不管是西北部的戎人首领,还是现在山东一带的孔子,他们所说的都是春秋时期的汉人“普通话”—雅言。

1644年明亡后,满人进驻北京,强迫北京汉人迁往南城(今天的北京崇文区、宣武区),而满人则入据内城(今日的北京东城区、西城区)——当时,北京内城满人说辽南话,外城汉人说燕京话,随着满族人逐渐融入社会,在学习北京话的过程中,“满式汉语”最终形成,这也是今天北京话乃至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的最终起源。

【十二十页结语】

徐光春说:“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汉字,语言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集体意识,没有语言就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之间的区别也主要靠语言。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积淀。

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至今,也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十二十页


一个民族要不中断,要走向世界,首先给世界贡献的不是GDP,而是世界观。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比以前引领世界的民族更先进的世界观,这个民族就无法走向世界,更不能引领世界。

中国的世界观,产生于中国人固有的实事求是精神。中世纪的中国,曾在整个中世纪的世界史中成为世界文明的引擎,它提供了包括制度文明在内的完整的世界观,中国文化就曾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家的热捧。

实践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与“读”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和“耕”联系在一起的道理一样,中华文明始终与以民族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比如中国人对“福”字的理解,既有唯物论又有辩证法,它本身就是“节制”思想的再阐发。“福”,示字旁,《说文》:“示,神事也。”崇拜之意;“畐,满也”,不求多。中国人为什么要拜一口田?有一口田就饿不死,当然也撑不死。没有吃的会饿死,这叫唯物论;但吃多了会撑死,这叫辩证法。

这个道理用于国家治理,就是国家之福在于节制:不屈服也不扩张,正如毛主席说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就是中国文化及建立其上的中国战略,也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围绕着“福”字形成的有节制的世界观,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韧性,中华民族坚守“一口田”,又决不扩张,这个特征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周邦虽旧,其命维新”,五千多年生生不息,至今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上但凡有生命力的民族,都是实事求是的民族。同理,将实事求是注入民族灵魂的民族,则一定是青春常在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而且要干事,就必须团结,团结就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所以,中国人自古就知道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

董仲舒说:“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忠”不是没有对立,即矛盾,在中国文化中,处理矛盾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所以中国人不喜欢“二”,多用“双,两”来表达,其感情倾向也是强调事物的统一性。

周朝末期,中国有许多知识人对分封有极大的兴趣,当时“少正卯”之类的知识分子,只看到国家分裂带来的个性释放,而看不到分裂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当时的孔子就是为了阻止国家走向分裂而四处疾呼,今人只看到孔子克已复礼,却没有看到孔子复旧的目的是为了统一。

二百多年的战国拼打,让中国人深深认识到分裂没有任何好处,由此统一的要求才深入人心。有人认为秦统一中国是“暴政”的结果,其实那是人民支持的结果。没有人民的支持,纵使秦始皇有三头六臂,也完成不了统一中国的任务。中国人民从二百多年分裂战乱中认识到统一的价值。

中国二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就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正是选择这个事件为开篇。此时的欧洲也是从意大利北部和德国南部的交界处三分天下的。统一后的中国,大王朝一个一个换代,历时十八个朝代不灭。罗马之后的欧洲版图越分越碎,国家越来越多,以至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温床,而且迄今也看不到统一的前景。

1848年,面对资本主义大危机,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治理世界的新世界观,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英国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观——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曾对它修正,并使其略有延缓——己入穷途。

今天的世界历史已到了需要整体性改革现有的世界治理体系的时刻,各国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和中国方案紧密结合的,中国并不拒绝以往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国方案是要改进以往西方提供给世界的治理方案,并且融合出新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既有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还有东方传统元素,当然也融合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融合东西方文明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理念的中国逻辑将日益为世人所接受,文明交流交融才能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