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看明朝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今天我從經濟角度解讀一下這個問題。以前我們熟悉的結論是:明朝和後金打仗,拖垮了明朝的財政。打仗總要燒錢,明朝國庫的錢又不夠燒。所以明朝政府就從兩個方面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是——開源,明朝末年開徵了“三餉”以解決軍費問題。即遼餉,剿餉和練餉。

第二是——節流,其中影響歷史最深遠的是,精簡驛站,因為其中有一個下崗員工叫李自成。

有人就奇怪了,偌大的一個國家,財政為什麼會出問題呢? 在我看來原因有三個:

第一,這還得拜朱元璋他老人家所賜,朱元璋平民出身,年輕時吃過苦,所以稱帝之後他也以農民的保護者自居,同時他也最痛恨貪官汙吏。出於道德和個人感情朱元璋定下全國稅賦每年3000萬石,後來又漲到3200萬石。然後朱元璋感覺這麼多錢夠用了。就下令永不加賦。所以大明的財政收入就基本固定了。這麼以來當時感覺錢夠用。但社會在發展,思想在進步,這些錢總有不夠用的時候。到了明代中期,人口突破了1.5億,官僚隊伍擴大,對蒙古,日本的戰爭日益增多,這些都使得明朝財政,崩潰加速。

第二,因為皇明祖訓,永不加賦。而人口有在增長。所以朝廷就在想辦法,增加財政收入或者從人民那裡得到好處,然後增加徭役辦法就出來了。表面看邏輯很簡單,你沒錢就捧個人場。但是另外的一個問題就來了,那就是這些人的有效利用問題,因為地方落實中央政策不到位,所以地方在,利用徭役方面效率低下,導致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最終拖垮帝國。

第三,問題出在白銀上,張居正在萬曆年間推行一條鞭法,具體內容是把實物換算成白銀,然後收取白銀。這項政策沒有推行下去。主要原因是人亡政息。但讀到後來的材料我很慶幸它沒有被推行下去。

因為中國是貧銀國,本土不產白銀,主要靠海外運入。16世紀是運入高峰,美洲日本的大量白銀進入中國。使得中國市場大大繁榮。到了明朝末年。世界白銀形勢發生逆轉,歐美戰爭,日本進入德川幕府末期開始閉關鎖國。對中國的白銀運入停止。到了崇禎年間,出現了白銀荒。以白銀以主要稅收工具的明朝,就相應的出現了財政危機。

以上是明朝滅亡的財政原因。其實三者是環環相扣的,估計朱元璋在制定永不加賦政策時沒想到這一點吧!

所以這就啟示我們不管是一個組織還是一個國家,不要制定什麼“皇明祖訓”,根據實際的需要適時調整政策。

下一次我們從軍政的角度看明朝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