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哭窮 究竟好不好?

和一個朋友聊天,無意間她說到這樣一件事情:“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家裡好窮,因為我媽老是在我面前哭窮,說家裡沒錢,從小學到初中,我一直都不敢參加任何學校組織的、需要額外收費的活動,也不敢穿新衣服,因為我怕給父母增加負擔。到了高中,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家的條件並不差,不算特別富,至少算是中產吧,但我心理仍然有負擔”。

在孩子面前哭窮 究竟好不好?

在孩子面前哭窮,究竟好不好?

在傳統父母的教育觀念中,“哭窮”能夠讓孩子懂事,體會到生活和賺錢的不易,養成節儉的習慣;甚至有父母認為“哭窮”能夠激發孩子的志氣,從小幫他們建立奮發圖強的鬥志和志向。

但就如同我朋友的親身體會一樣,即便是因為父母“哭窮”而讓孩子懂事、節約,卻導致孩子內心的匱乏和負擔,久而久之,會讓孩子養成很多不好的毛病,這其中就包括:

第一:自卑。常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會讓孩子形成“我家沒錢,我很窮”的標籤,面對同齡人,他們常常會有自卑感。

第二:愛慕虛榮。因為覺得自己“窮”,所以他們渴望擺脫這種局面和壓力,他們會偽裝自己,欺騙別人,甚至因此而放棄尊嚴。

第三: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一方面是因為自卑,另一方面也與金錢有很大的關係,他們會養成畏手畏腳的性格,他們不會、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

第四:不敢、不會花錢。因為“窮”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向來只會省錢,但卻不會花錢,也不敢花錢,更不會有“理財”的概念。

在孩子面前哭窮 究竟好不好?

要讓孩子認識“金錢”的作用,“哭窮”是最壞的一種方式,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讓孩子既認識到“金錢”的作用,但又不“唯錢是尊”,明白“錢的真正價值”,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中,作者和另一個發小,從小接受“富爸爸”的教育方式,不是看到自己心愛的物品說“我買不起”;而應該是“我應該如何做,才能買得起?”,這就是動力和意義。

除此之外,他們更應該懂得:生活除了金錢,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東西:尊嚴、知識、技能等,物質上的富足並不意味著精神上的富足。

對生活的態度,對金錢的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方式和質量,父母不應該以“哭窮”的方式,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和後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